献血小板的血常规标准检查方法

合集下载

血平板计数的操作方法

血平板计数的操作方法

血平板计数的操作方法
血小板计数是通过血液学实验室采取的一种常见的检测项目,该检测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以下是血小板计数的操作步骤:
1. 准备所需的材料:手套、无菌试管、无菌血液采集针、无菌乙酰酚、无菌棉球、计数板、显微镜。

2. 穿戴手套并静脉穿刺,将血液采集到无菌试管中。

通常采集的血量为2-5毫升。

3. 用乙酰酚润湿一根无菌棉球,用它紧紧地按住穿刺部位,以防止出血。

4. 打开计数板,将乙酰酚与血液以1:20的比例混合。

确保混合均匀。

5. 用显微镜观察计数板上的小板。

在显微镜下,血小板呈蓝色,有着典型的圆形状。

6. 使用计数器数累积的小板数。

在计数板上选择一个视野,记录每个小方格内的血小板数。

最后,将每个小方格的计数相加,得到总血小板数。

7. 通过乘以稀释倍数并除以计数区域的总方格数,计算出血小板计数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血小板计数之前,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对显微镜、计数板等器材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

血常规标准操作流程

血常规标准操作流程

血常规标准操作流程前言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一项常规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各种细胞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辅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以及分类计数等项目。

本文将分步介绍血常规的标准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1. 检验仪器和设备:保证血常规分析仪器日常维护和校准正常,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2. 样本采集工具:准备好采血针、采血管、消毒棉球等样本采集工具;3. 样本采集标本管:标注好采集的标本管,并按照标本采集时间顺序排列,确保标本的准确性;4. 个人防护:穿戴好手套、口罩和实验服,保证操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二、样本采集1. 与患者沟通:在开始采集血样之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向患者解释样本采集的目的、过程以及可能的不适感;2. 采集位置:选择合适的采血位置,常用的有手指末梢、耳尖、脚趾末梢等;3. 采集流程:a. 采血针的抽血针头应朝上,避免空气进入采血管;b. 选择适当的采血针,并在采血部位做好局部消毒;c. 用采血针刺破静脉或毛细血管,将血液顺利抽入采血管中;d. 采完血后,应当轻轻拔除采血针,并用干净的棉球或绷带做好止血处理。

三、样本处理1. 样本标注:将采集好的样本标本管放入适当的位置,标注好样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采集时间等;2. 样本保存:将采好的样本摆放在适当的环境中保存,避免受到外界的不利影响,保证样本的稳定性;3. 样本运输:将采好的样本按照规定的程序送至检验科进行分析,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四、实验操作1. 仪器开机:开机前应检查仪器状态、试剂存量、管路连接情况等;2. 仪器调试:根据仪器操作手册进行仪器的校准和调试,确保仪器的准确性;3. 样本准备:将标本管放入样本架,准备好进行检测;4. 检测操作:按照仪器操作流程,将样本放入仪器中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合理的质控和质量管理。

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血小板计数是衡量一个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胞片段,主要功能是在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和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最常用的测量血小板计数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通过机器自动计数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并以每立方毫升血液中的计数来表示。

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为150,000-450,000个/微升。

2.骨髓检查:骨髓检查是通过从骨髓中取样来验证和评估血小板计数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了解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情况,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任何骨髓异常导致血小板计数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血脂检测:血脂检测是通过测量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来评估血小板计数的方法之一、高血脂症的患者往往有较高的血小板计数,因为血脂异常可以导致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4.家族史:有些遗传病和疾病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异常。

了解患者的家族史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潜在的遗传因素导致血小板计数的变化。

5.疾病病史:一些疾病和病症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异常。

例如,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和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通常伴随着血小板计数的减少。

另一方面,感染、炎症和创伤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升高。

6.生活方式和饮食:生活方式和饮食也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

抽烟、饮酒、使用一些药物和摄入不平衡的饮食可能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异常。

总之,血小板计数是评估一个人血液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血脂检查、家族史和疾病病史等方法,可以对血小板计数进行评估,并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异常或疾病。

对于血小板计数异常的患者,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以维持血液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健康。

献血体格检查标准

献血体格检查标准

献⾎体格检查标准⼀、⽬的本标准规定了献⾎者在献⾎前的体格检查内容、⽅法和判定标准,以确保献⾎者的身体健康,避免对受⾎者造成潜在的⻛险。

⼆、体格检查内容1.身⾼和体重:评估献⾎者的营养状况和⽣⻓发育情况。

2.⾎压:评估献⾎者的⼼⾎管系统状况。

3.⼼肺听诊:检查⼼肺功能是否正常。

4.⾎常规检测:评估献⾎者的红细胞、⽩细胞和⾎⼩板数量及功能。

5.肝功能检测:评估献⾎者的肝脏功能。

6.⾎糖检测:评估献⾎者的糖代谢状况。

7.⼈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测:筛查献⾎者是否感染HIV。

8.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筛查献⾎者是否感染梅毒。

9.⼄肝病毒标志物检测:筛查献⾎者是否感染⼄型肝炎。

10.其他传染病检测:根据当地疫情和传播⻛险,进⾏其他必要的传染病检测。

三、⽅法和判定标准1.身⾼和体重:要求献⾎者身⾼不低于150厘⽶,体重不低于45公⽄(⼥性不低于40公⽄)。

2.⾎压:要求献⾎者⾎压不超过180/100毫⽶汞柱,不低于90/60毫⽶汞柱。

3.⼼肺听诊:要求⼼肺听诊⽆明显异常,⼼律整⻬,⽆杂⾳。

4.⾎常规检测:要求红细胞计数不低于3.5×10^12/L,⽩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板计数不低于100×10^9/L。

5.肝功能检测:要求⾕丙转氨酶(ALT)不超过40单位,⾕草转氨酶(AST)不超过45单位,总胆红素不超过17微摩尔/升。

6.⾎糖检测:要求空腹⾎糖不低于3.8毫摩尔/升,不超过6.2毫摩尔/升。

7.HIV抗体检测:要求献⾎者HIV抗体阴性。

8.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要求献⾎者梅毒螺旋体抗体阴性。

9.⼄肝病毒标志物检测:要求献⾎者⼄肝病毒标志物全阴性或仅HBsAb阳性。

10.其他传染病检测:根据当地疫情和传播⻛险,进⾏其他必要的传染病检测,判定标准参照相关指南或规范。

四、其他注意事项1.献⾎者在献⾎前应如实填写健康征询表,隐瞒病史或弄虚作假者不得献⾎。

2.献⾎者在献⾎过程中应服从⼯作⼈员安排,如有任何不适,应⽴即告知⼯作⼈员。

检验科常见血常规检测方法与解读

检验科常见血常规检测方法与解读

检验科常见血常规检测方法与解读血常规检测是临床诊断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成分和性能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测是一项简单而且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下面我们将对血常规检测的方法和结果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血常规检测方法1. 采血血常规检测需要抽取一定量的静脉血样进行检测。

通常采用的采血部位是手臂的肘窝处,术前需要消毒该部位。

在消毒后,医生将一根小针插入静脉,通过连接管将一定量的血液抽取到血常规检测仪器中。

2. 完整血细胞计数完整血细胞计数是血常规检测的基础部分,也是最常用的项目之一。

该项目通过计算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数量来判断血液的健康状态。

正常范围如下:- 白细胞计数:4.0-10.0 × 10^9/L- 红细胞计数:男性约为4.3-5.8 × 10^12/L,女性约为3.8-5.1 ×10^12/L- 血红蛋白:男性约为130-175 g/L,女性约为115-150 g/L- 血小板计数:150-400 × 10^9/L3. 血细胞分布宽度血细胞分布宽度是指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大小差异程度。

通过测量红细胞分布宽度和白细胞分布宽度,可以评估血液的均一性和质量。

正常范围如下:- 红细胞分布宽度:11.6-14.6%- 白细胞分布宽度:11.0-14.5%4.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血红蛋白含量测定是评估贫血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通过测量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可以判断人体的贫血程度及其贫血类型。

正常范围如下:- 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为130-175 g/L,女性约为115-150 g/L5.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血液的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测量血小板的数量,可以判断血小板的合成和功能是否正常。

正常范围为150-400 ×10^9/L。

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会导致出血问题,而血小板计数偏高则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

6. 血液形态学检查血液形态学检查是对血液各种细胞类型形态的观察和描述。

血常规的检验操作方法

血常规的检验操作方法

血常规的检验操作方法
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主要用于评估机体的血液状况。

以下是血常规的一般检验操作方法:
1. 前期准备:
a. 准备必要的试剂和仪器设备,包括完整的血常规仪、试管、乙醇、棉签、血液采集针、细胞计数计数室、溶血液等。

b. 根据检测要求,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等。

2. 采集血液样本:
a. 选择适当的血液采样部位,常见的有指尖、前臂静脉等。

b. 在采集部位用消毒液擦拭干净,然后使用一次性血液采样针进行穿刺,注意避免大动脉等危险部位。

c. 用试管接收适量的血液样本,不要超过试管标记的最高限度。

3. 血液处理:
a. 用乙醇或者其他适当的溶液搅拌,使血液在试管中均匀混合。

b. 如果需要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则可将血液样本装入已标记计数室中,用计数室记数计数区域进行计数。

4. 仪器操作:
a. 将处理后的血液样本倒入血常规仪中,根据仪器的要求设置相应的检测参
数,如样本体积、检测项目等。

b. 启动仪器,等待检测结果的显示。

5. 结果解读:
a. 根据仪器的提示和标准范围,对各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和判断。

b. 结果的异常值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或复查,以确定具体的病理情况。

6. 清洗消毒:
a. 检测完成后,需要对仪器和试管等进行及时的清洗和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b. 根据相关规范和操作指南,进行相应的清洁步骤。

以上是一般血常规的检验操作方法,具体操作可能会根据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要求有所差异。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有关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小板计数操作流程

血小板计数操作流程

血小板计数操作流程
血小板计数操作流程概述如下:
1. 标本采集:采集静脉全血样本放入含有抗凝剂(如EDTA-K2)的试管中,轻轻颠倒混匀,避免血细胞破裂。

2. 制备血涂片:将血液均匀滴于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待自然干燥后染色(瑞氏染液或Wright-Giemsa 染液)。

3. 显微镜观察:在显微镜下,选取适当倍数视野,对血涂片进行计数,通常选取大型血小板聚集区至少三个不同视野进行计数。

4. 计算血小板数量:依据所见血小板数目,乘以相应的校正系数(考虑放大倍数、血涂片面积等因素),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总数。

5. 报告结果:根据仪器法或手工计数的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出具血小板计数报告。

现代实验室多采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其流程更为便捷,包括样本加载、自动分析、结果审核及报告生成等步骤。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1.采集血液样本:采集静脉血样本是血小板计数的常用方法,通常在患者的手臂上绑上一条紧身的橡皮筋,以帮助血管充血。

然后,用一根注射器或针头将血液抽取到试管或血液容器中。

2.血液制备:一旦取得血液样本,需要处理血液以获得适合进行血小板计数的样品。

主要的方法是离心分离,将血液标本以高速离心,将血液液体分为不同层。

血液中的红血球和白血球层沉积于底部,上面是血浆和血小板层。

3.选择血小板计数方法:血小板计数有许多方法,其中包括手工计数和自动计数。

手工计数需要经过专业人员进行血板计数,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相对繁琐和耗时。

自动计数方法则使用自动计数器,可以更快地获得准确的结果。

4.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ELISA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血小板抗体。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确定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原因,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5.考虑血小板函数:血小板计数虽然对检测患者血小板数量异常非常有用,但血小板的功能也是血液功能的重要指标。

有时候,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出血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必要时需要评估血小板功能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以上是血小板计数的基本参考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实验室可能会有些许差异,并且结果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抽取血液的技术、储存样本的方式等。

因此,在解读血小板计数结果时应该综合考虑临床病史、体征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可以根据性别、年龄和一般健康状态的差异而异。

一般来说,成年男性和女性的血小板计数正常值范围为150,000至450,000个/μL,新生儿和儿童的正常范围稍高,为150,000至450,000个/μL。

在特定情况下,如疾病状态或用药后,血小板计数可能会偏离正常范围,因此应将其与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存在血小板减少或疾病的可能性,例如骨髓抑制、再生不良性贫血、输血后或特定药物的副作用。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一、血小板计数的意义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小的细胞片断,主要负责止血和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可以反映人体的出血和凝血功能状态,对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测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参考方法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是最常用的血小板计数方法之一。

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对血液样本中的血小板进行计数。

一般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值会显示在报告中,并与正常参考范围进行对比。

正常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为150×10^9/L至450×10^9/L。

2.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骨髓细胞的方法。

通过穿刺骨髓获得骨髓样本,然后进行染色和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关于血小板生成和功能的信息,对于血小板计数异常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帮助。

3. 自动化血小板计数仪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血小板计数仪逐渐取代传统的手工计数方法。

自动化血小板计数仪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血液中的血小板进行计数。

它通过光学和电子传感器等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和计算血小板数量。

使用自动化血小板计数仪可以提高计数的准确性和效率。

4. 血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

这种方法适用于急诊和临床现场,可以快速评估血小板计数。

然而,血涂片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相对较差,仅能提供一个大致的血小板计数范围。

三、注意事项1. 血小板计数结果应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2. 不同实验室的血小板计数方法和参考范围可能存在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3. 血小板计数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质等,应综合考虑。

4. 如果血小板计数异常,应及时就医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人体血液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检查、自动化血小板计数仪和血涂片检查等方法,可以进行血小板计数。

然而,不同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存在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捐献血小板的标准

捐献血小板的标准

捐献血小板的标准
捐献血小板的标准如下:
1. 年龄为18-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2. 身体状况良好,最好捐献过全血,或者各项身体指标都符合捐献全血的标准。

3. 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单采前血小板计数≥150×10^9/L且<
450×10^9/L,预测单采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

4. 全血采集后至少3个月才能单采血小板,每次单采前要进行健康体检和血液化验,若符合标准,即可参加单采血小板的捐献。

5. 献血小板前1天要有充足的睡眠,勿食油腻食物。

6. 一周内服用过阿司匹林或含其药物者应该暂缓献血。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更具体准确的信息。

查血常规的正确操作方法

查血常规的正确操作方法

查血常规的正确操作方法查血常规的正确操作方法如下:1. 准备工作:- 检查仪器和试剂是否齐全,并确保其正常工作。

- 检查采血针头是否完好,无损坏和污染。

- 检查血管穿刺部位是否干净、无伤口。

2. 需要的器材:- 透明采血管或采血小管(一般使用两个管:一个带抗凝剂的紫色管,一个不带抗凝剂的红色或黄色管)。

- 采血针。

- 洗手液、消毒棉球或酒精棉球。

- 动脉血采集带(如果需要动脉血)。

- 手套。

3. 采血操作:- 在采血前,洗手并戴上手套。

- 选择合适的静脉,用酒精棉球或消毒棉球清洁穿刺部位。

- 拿起采血针,将针头对准穿刺部位,以较快的速度穿透皮肤和血管壁。

- 进入血管后,按顺序连接透明采血管或采血小管,并观察管内血液是否顺畅进入。

如果需要,可以轻轻拉开血管收集带,以帮助血液顺利流入管内。

- 在血管收集所需血量后,分别拧紧透明管盖或采血小管的活塞,分离管与针头。

- 拔出针头后,用消毒棉球或酒精棉球轻轻按压穿刺部位,避免出血。

- 将采血管或采血小管放入试验仪器中进行检测,或将其送往检验中心。

4. 后续处理:- 加强针具消毒和废弃物处理,遵循相关规定。

- 清洁皮肤、洗手并脱下手套,进行手部卫生。

注意事项:- 采血时要注意穿刺的准确性和角度,避免因针头附近组织的损伤导致误差。

- 采血时要注意注射进的气体,避免气泡进入管内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 采集血液后,要确保采集管有足够的血液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采集血液后,要及时处理废弃物,避免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血小板技术原理

血小板技术原理

血小板技术原理
血小板计数的检测原理主要有三种,分别为:阻抗法、光学法和流式法。

1. 阻抗法(PLT-I):在RBC/PLT通道中,用鞘流直流阻抗法计数红细胞和血小板。

稀释后的血细胞一个一个通过检测小孔时,形成脉冲,脉冲振幅越高,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

根据细胞体积大小来区分血小板和红细胞。

2. 光学法:PLT-O:在RET通道中,在对网织红细胞核酸成分的染色过程中,也对血小板进行染色。

PLT-F:在PLT-F通道中,专门对血小板进行荧光染色,并且对血小板进行5倍颗粒分析,同时可检出幼稚血小板。

3. 流式法:CD41/CD61双抗体标记血小板进行计数。

流式细胞仪法是ICSH推荐的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

血小板计数的方法学评价本实验室采用Sysmex XN9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流水线检测血常规,未开展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血小板数量,因此主要就PLT-I、PLT-O、PLT-F这三种通道检测血小板计数进行方法学评价,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血小板计数相关的书籍或咨询医生。

献血小板操作流程

献血小板操作流程

一,要进行填表,个人的身份信息,病史,与病患的接触情况,身高,体重等。

二,在左手背血管扎针,取几毫升的血样于试管当中,用于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血型检测,梅毒以及转氨酶等。

三,如果是检测完全合格的话,可以喝两支钙,通常喝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

四,在右手手肘内侧扎针,血液进入放置在身体左侧的大机器,这是采血过程,血小板在机器中被分离出来,收集在一个透明的大袋子里,被采集了血小板的血液从机器中反输回体内。

五,采血和回血交替进行。

六,采集量足够以后,血小板会有密封工具封装,然后拔针,按压,用绷带缠紧,20分钟后撤掉。

血小板免疫荧光步骤

血小板免疫荧光步骤

血小板免疫荧光步骤
血小板免疫荧光是一种用于检测血小板表面抗原的实验方法,通常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等疾病。

下面是血小板免疫荧光的一般步骤:
1. 样本准备,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通常是静脉血。

采集后应立即进行处理,以避免血小板的活性丢失。

2. 血小板分离,将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出血小板。

这通常涉及到多次离心和去除其他细胞成分的步骤,确保最终得到纯净的血小板样本。

3. 标记抗体,选择与目标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荧光标记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用于识别血小板表面的特定抗原。

4. 反应,将标记抗体加入已分离的血小板样本中,使其与目标抗原结合。

这通常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进行反应。

5. 洗涤,反应后需要对样本进行洗涤,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
其他杂质。

6. 检测,将样本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或者使用流式细胞仪
等设备进行荧光检测。

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和分布,可以判断血小
板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

7. 数据分析,最后需要对荧光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根
据结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表面抗原的异常表达,从而辅助临
床诊断和治疗决策。

总的来说,血小板免疫荧光的步骤包括样本准备、血小板分离、标记抗体、反应、洗涤、检测和数据分析等环节,这些步骤需要严
格控制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站发血小板流程

血站发血小板流程

血站发血小板流程
血站发血小板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筛查合适的供血者:血小板主要来源于全血或血浆的捐赠者。

在发血小板之前,需要进行供血者的筛查,包括详细的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以确保供血者的血小板质量符合要求。

2. 血小板采集:通常有两种方法可以采集血小板,一种是通过全血采集血小板,另一种是通过血浆分离机采集血浆,然后通过血小板分离机将血浆中的血小板分离出来。

血小板的采集需要在无菌操作室中进行,确保采集过程中的血液无菌。

3. 血小板储存:采集到的血小板需要储存以保持其活性和功能性。

一般来说,血小板的储存温度为20-24℃,并需要定期摇
晃以防止血小板凝聚。

储存时间一般为5-7天。

4. 检测血小板质量:在发放血小板之前,需要对储存的血小板进行检测,确保其活性和功能正常。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血小板细胞计数、血小板活性和喷射速度等。

5. 血小板发放:在确定血小板质量合格后,可以发放给需要的受血者。

通常,血小板会在特定的输血设备中进行输注,使用专门的输血过滤器和输血管道,确保输注过程的安全和血小板活性的维持。

总之,血站发血小板的流程涉及供血者筛查、血小板采集、储
存、质量检测和发放等环节,旨在确保发放的血小板的质量和安全性。

血常规应急检验标准操作流程

血常规应急检验标准操作流程

血常规应急检验标准流程目的:通过检有息液中的自织胞、红细胞,血红蛋自、血小板等各项参考指数的数量变化和形态分布,判断疾病,为应急队员提供参考依据。

适用范围:应急医疗队员背景:血液常规检测是血液检验项目中最基础和最常用的检验,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方法与原理采用电阻抗法检测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目以及体积分布,采用比色法测量血红蛋白浓度。

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仪计算出其余参数的结果。

2.标本类型(1)标本采集静脉全血:用40g/L EDTA-K2抗凝(50l抗凝1mL血,相当于2mgEDTAK2/1mL血)末梢全血:用80ul的毛细管大约采集80ul手指血,加入EP管(预先加入3ul浓度为5%EDTA-K2抗凝剂的)混匀。

(2)样本保存与运输:标本以及时安全送检为原则。

(1)稀释液(M-3D血细胞分析用稀释液);稀释液用于血细胞分析前,样本的稀释,制备细胞悬液。

(2)溶血素(M-3CFL血细胞分桥用溶血剂);用于血细胞分析前破坏红细胞、释放血红细胞、维护所需分析细胞的形态,以便细胞分类计算和血红3.试剂蛋自、维护所需分析细胞的形态,以便细分类计数和血红蛋白定量调定。

(3)冲洗液;冲洗液用于血液细胞分析仪进样器、阀和管路系统的清洁、冲洗。

(4)E-Z清洗流;E-Z清洗液用于血液细胞分析仪进样器、阀和管路系统的清塘和(5)探头清洁液:探头清洁液用于定期清洁仪器。

4.仪器某品牌自动血液分析仪。

5.操作步骤(1)试剂准备,室温平衡。

(2)开机,每日维护。

(3)质控品室温平衡后,微室内质控。

(4)样木准备,录入祥本信息。

(5)根据样本类型选择全血模式或预稀释样本分析模式进行样本检测(6)结果审核及发布。

(7)仪器维护及关机。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

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立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的实验室。

2、规范性引用文件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2001血小板计数的参考方法3、定义参考方法(Referencemethod)一种可清楚和准确描述的用于特定检测的技术,该技术要有依据,可提供足够准确和精密的实验数据以评价其他实验方法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若有决定性方法,参考方法的准确性必须与决定性方法进行比较。

参考方法应溯源至一级计量标准并且须标示不准确度和不精密度。

4、总则4.1本标准采用间接法计数血小板(Platelet,PLT)。

即用荧光标记PLT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Redbloodcell,RBC)和PLT的比值,同时用单通道阻抗原理的半自动细胞计数仪准确计数RBC,用RBC除以RBC和PLT的比值得出PLT的计数值。

4.2为了保证参考方法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建立参考方法的实验室必须进行比对。

5、血小板计数参考方法的原理首先将EDTA抗凝血标本用无菌缓冲液进行预稀释,再用特定的荧光抗体对PLT进行染色。

溶液中已染色的血小板被稀释成计数浓度,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和红细胞,根据荧光强度和散射光强度将阈值设在可从RBC中区分PLT的位置,以检测出RBC和PLT的比值。

用RBC的计数值除以RBC/PLT的比值计算出PLT计数值。

6、血标本6.1用合乎要求的塑料注射器或真空采血系统采集健康人的静脉血标本。

6.2标本的收集要求使用EDTA二钾为抗凝剂,抗凝剂的浓度为3.7至5.4umol/ml血(1.5~2.2mg/ml血)。

6.3盛有标本的试管应有足够的剩余空间以便于血标本的混匀操作。

6.4标本中不能有肉眼可见的溶血或小凝块。

6.5标本置于18℃~22℃室温条件下,取血后4小时之内完成检测。

6.6为了保证RBC和PLT分布的均一性,在预稀释和加标记抗体前动作轻柔地将采血管反复颠倒,充分混匀标本。

血小板计数标标准操作程序

血小板计数标标准操作程序

血小板计数标准标准操作程序1 方法目视显微镜计数法。

2 原理将血液用适量的稀释液作一定量的稀释后,混匀注入计数池内计数,再算出每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3 试剂3.1血小板稀释液:3.2储存条件:室温保存;3.3使用期限:1年。

4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改良牛鲍氏计数池、A级移液管、吸耳球、玻璃试管、乳胶手套、移液器等。

5 标本要求5.1取混匀静脉血20μl,充入含血小板稀释液0.38ml的小试管内,混匀。

在小试管外用记号笔标明编号。

5.2采血后室温条件下,立即送检。

6 操作步骤6.1取6×70mm小试管1支,加入稀释液0.38ml,在小试管外标上明确标示。

6.2取血20μl,擦去管尖外附着血液,置于血小板稀释液内,立即充分混匀。

6.3取上述混匀的血小板悬液1滴,注入计数池内,做2份,静置10-15分钟,使血小板下沉。

6.4用高倍镜计数中央1个大方格(即400个小方格)内四角与中央五个中方格的血小板。

6.5计数时,在两次重复计数误差≤25% 或±20×109/L的前提下,取平均值,否则需重做,并查找原因。

7 计算血小板数=5个中方格总数×5×10×20×106/L=5个中方格总数×109/L如:高倍镜下计数四角与中央5个中方格的血小板数分别为30,33,35,25,28,则血小板数为(30+33+35+25+28)×109/L=151×109/L8 改良牛鲍氏计数池校证每半年进行手工记数与仪器计数比对,随机取两份不同浓度标本充入计数池,手工记数两次重复误差WBC≤10%或PLT≤25%。

9 参考范围(100—300)×109/L10 临床意义10.1血小板减少见于:10.1.1血小板生成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

10.1.2血小板破坏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献血小板的血常规标准检查方法
献血小板的话,对于血常规的标准以及检查了解都应该注意,因为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够献血小板,而想要了解是否符合标准,关于血小板血常规检查的方法也应该注意。

★血常规检查过程:
静脉采血多采用位于体表的浅静脉,通常采用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

肘前静脉是绝大多数人(婴幼儿除外)的首选采血部位。

此处一般血管较明显,疼痛感较轻,操作方
便易行。

小儿可采颈外静脉血液。

其次选择股静脉。

【方法】
1.备齐用物,标本容器上贴好标签,核对无误后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

露出患者手臂,选择静脉,于静脉穿刺部位上方约
4~6cm处扎紧止血带,并嘱患者握紧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

2.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3.在穿刺部位下方,以左手拇指拉紧皮肤并固定静脉,右手持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度~30度,在静脉上或旁侧刺入皮下,再沿静脉走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将针头略放平,稍前行固定不动,抽血至需要量时,放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并将患者前臂屈曲压迫片刻。

4.卸下针头,将血液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内,切勿将泡沫注入,以免溶血。

容器内放有玻璃珠时应迅速摇动,以除去纤维蛋白原;如系抗凝试管,应在双手内旋转搓动,以防凝固;如系干燥试管,不应摇动;如系液体培养基,应使血液与培养液混匀,并
在血液注入培养瓶前后,用火焰消毒瓶口,注意勿使瓶塞接触血液。

抽血量的多少是根据化验内容的不同及项目的多少来决定的,一般在5ml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