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弊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弊探讨
杨英
【摘要】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弊.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除了采用与对照组一样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外,还要采用他汀类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Ⅰ级、Ⅱ级心功能患者数多于对照组,Ⅲ级、Ⅳ级心功能患者数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谨慎用药.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8(016)007
【总页数】2页(P74-75)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慢性心力衰竭;利弊
【作者】杨英
【作者单位】庄河市中心医院药务科,辽宁庄河 116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6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在调脂作用上具有理想的效果,同时可有效地缓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病症,将其预后改善[1]。

但是部分学者也认为该药物在应用过程
中还存在一些问题[2]。

本研究就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弊展开了对比
性分析,现将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前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最大为81岁,最小为63岁,平均(75.14±5.17)岁,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23例。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50例观察组患者中,年龄最大81岁,最小64岁,平均(75.21±5.26)岁,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1例;50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最大为79岁,最小
为63岁,平均(75.05±5.12)岁。

2组患者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显著,对本次研究无影响(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作为依据,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对其进行联合治疗。

观察组
除了采用与对照组一样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外,还要采用他汀类药物对其进行治疗,具体为:给予患者口服普伐他汀,每次服用的剂量为20 mg,每天服用1次。

1.3 观察指标:在对2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应用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评估患者
的心功能分级情况:心脏病患者无法承担任何体力活动带来的负担,及时在休息时也有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在进行体力活动时,心力衰竭症状加重为Ⅳ级;患者有心脏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力活动,休息时没有症状出现,但是在轻于一般体力活动时,会出现心绞痛、气喘以及过度疲劳等症状为Ⅲ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同时患者在处于休息状态时不出现自觉状态,进行一些正常的、低消耗的体力活动会出现心绞痛、气喘以及过度疲劳等症状为Ⅱ级;患者有心脏病,日常活动没有受到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会引发心绞痛、气喘以及过度疲劳等症状为Ⅰ级。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的数据纳入SPSS19.0中进行处理并检验,以χ2进
行计数资料对比,以率(%)表示,以(±s)表示,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50例患者中,Ⅰ级30例(60%),Ⅱ级15例(30%),Ⅲ级4例(8%),Ⅳ级1例(2%);对照组50例患者中,Ⅰ级20例(40%),Ⅱ级10例(20%),Ⅲ级15例(30%),Ⅳ级5例(10%)。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更加理想。

观察组Ⅰ级、Ⅱ级心功能患者数量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更多,Ⅲ级、Ⅳ级心功能患者数量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则更少,同时均显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慢性心力衰竭为一种常见的疾病,是因为炎症、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心肌病以及心肌梗死等原因引发的心肌损伤,促使心肌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最后会促使心室泵血[3]。

现阶段,临床上通常会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
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对患者进行治疗,虽然这些药物能够对患
者的病情进行一定的治疗,但是在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上还存在有许多不足[4]。

部分学者认为他汀类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显著,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对其进行了研究,总结如下。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利:①有效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对侧支循环的形成进行有效促进。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作用,能够对动脉硬化的情况进行控制,将缺氧、缺血现象改善,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5]。

②对炎性细胞因子进行抑制,将抗
氧化作用增强。

他汀类药物没能够将血浆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等炎性因子的水平降低,对黏附分子与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进行抑制,避免炎性因子趋化与聚集。

其次,该药物可有效抑制心肌细胞中的GPT酶活性,
降低氧自由基受到的损伤,从而对心肌细胞形成有效保护。

③对心肌细胞凋亡进行
抑制,将心室重构逆转。

他汀类药物能够对细胞凋亡进行有效抑制,并阻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进行信号转到的途径,从而显著降低DNA的复制以及蛋白质的合成,进而使心肌细胞肥大的情况发生逆转,并使心肌细胞的重构得到改善,进而延缓心力衰竭。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弊:①将患者体内辅酶Q水平降低,将使得患者
运动耐力降低。

有关研究文献指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过程中,会降低血浆内的辅酶Q浓度,对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进行影响。

②将增大游
离毒素含量,从而刺激炎性因子。

同时他汀类药物具有理想的调脂作用,从而降低血浆脂蛋白水平,进而使得内毒素的释放降低,将血浆中的内毒素水平降低。

在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炎性因子发生异常升高的情况。

③降低胆固醇。

应用他汀类可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的含量,但对于胆固醇不高的患者而言,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降低患者体内的胆固醇水平,将其死亡的风险增加。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谨慎用药。

参考文献
[1]丁英花.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
育,2016,8(24):164-165.
[2]何洪,李坤浪,钟伟章,等.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33):151-154.
[3]臧鸿斌,李晓东.服用他汀类药物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J].实
用药物与临床,2013,16(3):221-223.
[4]吴庆法,李庆军.他汀类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性反应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7):107.
[5]江继英.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医学信
息,2015,28(7):2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