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第一课时考编优秀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第一课时考编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司马光》第1课时。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方面来展开我的阐述。
一、说教材
《司马光》选自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1篇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第1篇文言文。
所以在学习本课既要关注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又要兼顾古文教学的特征。
这篇小古文围绕“司马光砸瓮”这一核心事件展开,仅仅用了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其中,“登”和“跌”两个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
而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众皆弃去”和“光持石击瓮破之”两种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司马光遇事的沉着冷静和聪明机智。
由于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渗透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学习方法和“言简义丰”的特点。
【思路分析】课文位置+地位分析+内容概括+教学要点提炼(根据时间可以适当删减)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孩子首次接触文言文,既会产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也会有理解方面的困难。
好在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孩子们并不陌生,而且文字也比较简单。
所以,可以借助课文的注释、插图、上下文和已有的经验攻破学生“理解文意”的知识壁垒。
【思路分析】学生学段的心理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正面、负面影响)+结合文本与已知认知水平的生长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理解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文,能注意到词句间的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
3.借助看注释等方法了解文言文的意思,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感受到司马光是个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孩子。
4.在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对比中,感受到文言文有“言简义丰”的特点,并能积累其中的语言。
以上的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成果,表述上简单明了,内容上凸显了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思路分析】过渡语+教学目标表述+自我简评。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课标对该学段学生和古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将“能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到词句间的停顿,读出文言文声断气连的感觉”和“借
助注释读懂《司马光》的故事”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也就是教学重点。
基于学前对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预设,孩子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可能在理解文意方面有一定困难。
所以,我把“利用多种方法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感受到司马光是个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孩子”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时候,我主要遵循的是“诵读为本、明意为基、积累为重、学用为根”的古文教学原则,不随意降低标准,也不过分拔高要求。
【思路分析】说重点+分析难点+确定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能让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中落地生根,我将会采取情境创设法让孩子整堂课都能沉浸在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中。
同时,在课堂的语言传递方面,我会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等。
对于文言文中难理解的部分,我会引导孩子尝试主动思考,能借助注释、课文插图、上下文这些现成的资源进行大胆的猜测,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
【思路分析】整体教学法分析+局部教学法落实
六、说教学过程
无论选择怎样的教法和学法,我始终坚持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所以,我将会这样来开展具体的课堂组织和学习活动。
在第一个学习活动中,我先利用一张司马光砸缸的图片来引出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孩子用自己的话讲述了这个故事之后,我顺水推舟用文言文的方式讲了相同的故事。
这样的安排既承接了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孩子对文言文这种新文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第二个板块主要实现文言文的朗读目标,需要经历读准、读通、读出文言的味道这3个阶段。
就像南宋教育家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
所以我会先范读,让学生跟读,慢慢地读出词句间的停顿。
在借助停顿符号练读的同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因为读出停顿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能明白为什么这样停顿,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根据回答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几种方法,如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借助插图等等。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读、同桌合作读、文白互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然而然就能读出“声断气不断”的感觉了。
因为这是一篇文言小故事,所以第三个板块,我会让孩子自主探究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显然,起因是“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经过是“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是“水迸、儿得活”。
在众和光的对比中,感受到光沉着冷静、聪明机智的特点。
都说:“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中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际,如沙上之刻。
”因此,最后一个板块,我会鼓励孩子们结合板书在课堂上把文言文背下来,作为古典诗文的积累。
如果实在背不下来的孩子,就作为作业去完成。
一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则鼓励用学到的方法去阅读更多的小古文。
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考虑到了孩子个体的差异性,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思路分析】每个教学环节大概用2~3句话阐述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设计意图)。
七、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尊重学生的生成回答,既展现了文本的主要脉络,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思路分析】板书设计的好处。
备考建议
1.时间充裕的情况下,10-15分钟,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都要阐述。
如果只有5-8分钟,建议简单分析教材、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过程即可。
一些试题上规定了分析方向的就按考试要求来。
2.可以看稿,但不能频繁看,因为在高压状态下能背住稿子并不容易。
一些上岸的小伙伴分享过,没有脱稿也取得了比较高的分数,毕竟,稿子就是你自己写的。
3.大家在备考阶段,可以根据思路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话术,否则人人说的都一样,反而会影响你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