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高考(艺体生)历史复习同步练习卷: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
1.(2019·山西太原调研)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

这场“战争”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北伐战争
D.淞沪会战
2.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3.(2019·重庆模拟)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

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 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4.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

该现象反映了( )
A.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
D.曾国藩守旧亦维新
5.(2019·湖南G10教育联盟联考)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182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

由此可知,清末( )
A.
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6.(2019·荆州模拟)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

该现象反映( )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7.在平定太平军后,清政府处心积虑对淮军加以裁抑。

1866年李鸿章愤慨地说:“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

又仅挑剔细故,专采谬悠无根之浮言。

”这表明( )
A.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党争
B.清政府固守传统治国策略
C.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D.列强的侵略威胁中央集权
8.(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材料二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15分)
考点二辛亥革命
1.(2019·广东模拟)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
A.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胜利了的“光荣革命”。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
B.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
C.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D.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
3.(2019·福建漳州调研)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4.(2019·新疆乌鲁木齐调研)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

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

这表明《临时约法》( )
A.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
D.目的在于维护共和
5.(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考评)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6.(2019·新疆模拟)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

这反映出( )
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
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
7.(2017·河北衡水质检)(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

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

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
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吕明灼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杨天石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

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
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
1.(2019·山西太原调研)由于这场战争,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上海的外国人和中国富商把值钱的东西放在船上随时逃跑,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

这场“战争”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北伐战争
D.淞沪会战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江、浙及赣、皖、鲁一带官绅商贾为避兵燹,竞相逃往上海”可知战争主要在南方。

再结合材料“英法租界的洋人组建防御工事和巡逻队保护自身的安全”可知,这场“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要在津冀鲁地区,故B项错误;北伐战争的主要任务是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故D项错误。

2.1859年的《资政新篇》规定:“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对外国人态度务实并有所警惕
B.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进入持保守态度
C.渴望引进西方法律制度和技术
D.允许西方传教士和工匠自由地活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表明态度务实,材料中“不得毁谤国法”表明有所警惕,故A项正确。

3.(2019·重庆模拟)洪仁玕《资政新篇》记述:“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

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谏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是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 B.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
C.严厉批评天王独断专行
D.包含一定的民主意识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早期的施政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带有明显的空想色彩,故B项错误;“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皆所以重尊严之圣体也”表明对天王的尊重,
不是严厉批评,故C项错误;“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故D 项正确。

4.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

该现象反映了( )
A.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
D.曾国藩守旧亦维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晚清的地方势力一度比较强大,中央集权弱化,故A项正确;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后,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是在袁世凯死后,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曾国藩的思想,故D项错误。

5.(2019·湖南G10教育联盟联考)下表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湘军182名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

由此可知,清末( )
A.
B.科举选官体系完全崩溃
C.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
D.社会流民问题十分严重
【答案】A
【解析】【解析】由材料中湘军显要成员的出身和晋升情况来看,同等官职由不同身份晋升而来,说明官员晋升并未遵循常规,故A项正确;材料中依然有官员由进士、举人、贡生晋升官职,说明科举选官体系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长江以南地区动荡不安,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湘军官员的晋升情况,无关社会流民问题,故D项错误。

6.(2019·荆州模拟)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

该现象反映( )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从1853年至1863年”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口、扬州、南京等地”是太平军的活动区域,
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导致票号相继撤庄,故D项正确。

7.在平定太平军后,清政府处心积虑对淮军加以裁抑。

1866年李鸿章愤慨地说:“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

又仅挑剔细故,专采谬悠无根之浮言。

”这表明( )
A.传统官本位意识导致党争
B.清政府固守传统治国策略
C.地方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
D.列强的侵略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重为患,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可知清政府没有重视增强国内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而是目光短浅,害怕大臣军权过大危及统治而削弱其兵力,反映出清政府不能结合实际国情改变政策,固守传统治国策略,故B项正确。

8.(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材料二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15分)
【答案】(1)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

(2)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

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考点二辛亥革命
1.(2019·广东模拟)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
A.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初,孙中山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及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称帝的过程,说明民国初年民主政治实践并未完全实现民主理念,故A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胜利了的“光荣革命”。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
B.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
C.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D.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光荣革命”,突出和平的手段,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最后以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革命强调破旧的一面,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辛亥革命仅是政体的变化,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故C项错误;从革命任务角度看,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

3.(2019·福建漳州调研)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末“新政”,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的态度说明是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不得不进行宪政改革,故B项正确;材料“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并非民主共和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南北议和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4.(2019·新疆乌鲁木齐调研)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

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

这表明《临时约法》( )
A.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
D.目的在于维护共和
【答案】C
【解析】“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

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无法保证政府与议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故C项正确。

5.(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考评)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
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民众对国家观念的重视,只是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与社会风俗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变化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故C项错误;民国时期民众供奉的牌位中出现国家观念,说明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故D项正确。

6.(2019·新疆模拟)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

这反映出( )
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
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
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
【答案】A
【解析】临时政府建立时,各区域旗帜不一,各自为政,说明革命军内部缺乏统一权威,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成功后主要在南方地区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形成与清政府南北对峙的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革命军内部问题,而非对袁世凯的政策,故D项错误。

7.(2017·河北衡水质检)(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历史评价方面的“盖棺论定”,而且还将决定辛亥革命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走向。

然而,辛亥革命的面目仍然笼罩着重重迷雾。

我们将怎样聊以纪念?
回顾、检讨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研究以求改进,进而揭开辛亥革命的“庐山真面目”。

吕明灼学者认为,不能因为当时孙中山主张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主张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主张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而否定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

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点也没有贬低其伟大意义的意思,相反,这是很崇高、伟大、光彩的。

杨天石学者则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个看法未必准确。

因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最要紧的任务是救亡,而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同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后会马上和工人阶级产生矛盾冲突,而孙中山特别讲到,要让中国的工人阶级避免受剥削的痛苦。

评析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关于辛亥革命性质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观点一: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经济上,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阶级上,领导辛亥革命的是代表新生产方式的资产阶级;政治上,是反封建的暴力斗争;思想上,革命领导者提出了明确的资产阶级纲领,以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学说为根据,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目标上,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观点二:辛亥革命的性质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经济上,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资本主义革命水平;政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封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思想上,“三民主义”只是革命的理论纲领,并没有深入人心;目标上,仅仅完成了一次有限度的王朝更替,没有彻底摧毁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又走上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