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极地地区图,说出两极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2.运用图文资料,对比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两极地区的位置及范围。

2.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教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南极地区主要位于_______以南,包括_______及其周边的海域;北极地区主要位于_______以北,包括_______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2.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即使在____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也十分寒冷。

南极大陆素有“_______”之称,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

3.除了严寒之外,南极地区还被称为地球上的“_______”,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

南极地区也被称为地球上的“_______”,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

4.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地下埋藏着丰富的______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______资源,海域及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5.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 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_________》。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国际上也非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__________》。

答案:1.南极圈南极洲北极圈北冰洋 2.暖冰雪高原 3.白色荒漠风库 4.矿产淡水 5.南极条约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导入新课】
播放两极地区的景观图片。

请大家猜一猜这些图片展现的是哪里的景象?
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学习一:描述北极和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阅读教材图10.1南极地区和图10.2北极地区,说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范围。

学生活动:在课本地图上描出南北极圈,圈画出两极地区周围的大洲和大洋。

教师:请学生描述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范围。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过渡】两极地区都是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

由于纬度高,气候异常寒冷,终年冰天雪地。

但由于两极地区海陆情况和地势高低不同,因此气候有所差异。

学习二:独特的自然环境
读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比较两极的气温差异并探究两极地区气候和自
然景观有什么差异?
1.读“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比较南、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
低气温。

学生小组合作。

归纳: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为-50℃,极端最低气温为-88.3℃;北极地区
年平均气温为-18℃,极端最低气温为-66.7℃。

由此可以看出极地地区为寒冷
地区,南极地区较北极地区更为严寒。

2.课件展示资料,学生思考并归纳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1)南极地区平均气温为-50℃,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8.3℃。

(酷寒)
(2)南极大陆的沿海地区年平均降水量30~50毫米,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不到5毫米,南极点仅有3毫米,与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差不多。

(干燥)
(3)在南极地区,12级以上的暴风是家常便饭。

(烈风)
3.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两极地区气候的差异。

小组合作讨论。

归纳:南极气候:酷寒、干燥、烈风。

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北极,风速小于南极。

【过渡】尽管两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

4.阅读教材,说出北极和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学生阅读思考。

归纳:北极代表动物:北极熊;南极代表动物:企鹅。

5.拓展延伸
辩论:南极大陆是不是一块干燥的大陆。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展示:正方观点:南极大陆是一块干燥的大陆。

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反方观点:南极不是一块干燥的大陆。

冰雪世界,厚厚的冰层是人类的淡水宝库。

【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这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学习三:科学考察的宝地
1.学生阅读教材96-98页内容,说出极地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
学生自主学习。

归纳:丰富的煤、铁资源,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大量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

2.学生阅读教材并在图中找出中国的科学考察站。

学生自主学习。

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北极:黄河站。

课件展示:考察队员在极地进行考察的图片,了解“科学考察的天然实验室”,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环境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3.合作探究:讨论我国对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

(1)读图“南极地区”,找出我国的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

想想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
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回升,所以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2月。

(2)中国科学家秦大河院士是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成员。

他对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价值有一段形象的比喻。

阅读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极地科考的价值。

南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领域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在图“北极地区”上找出我国的黄河站。

搜集有关材料,简要说明北极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对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也越来越频繁,开发北极地区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用以面对资源紧张的局面,此外,极地考察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

学习四: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
课件展示:极地捕杀鲸鱼、猎杀海豹的资料。

教师:两极地区具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

两极地区的鲸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

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师:极地地区的环境保护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针对南极地区的和平利用、科学考察、环境保护等,1959 年12月,澳大利亚、阿根廷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

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极条约》。

国际上也非
常重视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于1991年制定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

拓展延伸:为什么南极考察队员把一些生活垃圾如水果皮、酒瓶、罐头盒装进袋子封好带回本国处理?
为了使南极地区这块净土不受到污染,保护南极地区的环境。

【合作探究】
下图是北极地区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极地上空观察,图示地区地球呈_____时针方向自转。

(2)图中A地区大洋名称是_____。

(3)图示地区C地和D地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时间更长的是_____
地,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拓展延伸】
南极地区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原始的自然环境而成为科学考察
的宝地。

2014年2月8日,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
(73.51°S,76.58°E)正式建成并开站运行,标志着我国在南极的科考工
作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两箭头代表地球自转方向的是____。

(2)图中字母A、B、C代表南极地区周围的大洋,其中B是_____
洋;四个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站;泰山站大致位于昆仑站的_____方向。

(3)为什么我国建站时间都选择在1~2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1)逆(2)北冰洋(3)D 极圈以内,纬度越高,极昼极夜时间越长。

【拓展延伸】(1)a (2)大西长城正北(3)1~2月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为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相对较高,有利于开展建站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