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学案: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年级:
时间:
第五单元情节
第8课清兵卫与葫芦
作品导读《清兵卫与葫芦》讲述了一个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

选文有两层题旨:首先,它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一种批判,也表达了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其次,更深一层,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

课前自主学习
1。

记字音
(1)茶卤.(lǔ)(2)橘.子(jú)(3)槌.子(chuí)
2.识字形
3.辨词语
(1)乖觉乖戾
①松鼠得很,听见声音就溜跑了。

②她的单纯变成了浅薄, 取代了天真。

(2)战战兢兢胆战心惊
①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地走进校长办公室。

②走在不到一米宽的悬崖边上,我顿时有一种、心跳加速的感觉。

辨析:(1)乖觉:机警;聪敏。

乖戾:(性情、言语、行为)别扭,不合情理。

二者的“乖"字意义不一样,前者的乖是聪明伶俐的意思,后者的乖是不正常、不合情理的意思。

二者的语言色彩不一样。

(结合褒贬色彩辨识)
(2)“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而“战战兢兢"有两种用法,一是形容因恐惧而特别小心谨慎的样子,二是形容害怕而发抖的样子,但多指微微发抖,害怕的程度要比“胆战心惊”轻.(主要从轻重程度上辨识)
答案(1)①乖觉②乖戾(2)①战战兢兢②胆战心惊
4.走近作者
志贺直哉(1883~1971),生于日本宫城县。

1906年经由学习院升入东京大学英文系,1910年中途退学。

在此前后,写下了《一个早晨》《到网走去》等短篇小说。

1910年4月,创办同人杂志《错误!白桦》,《到网走去》在创刊号上刊载,以其准确的描写和清新的风格获得广泛好评。

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

1971年10月21日逝世。

短篇小说有《□,2清兵卫和葫芦》《范氏犯罪》《佐佐木的场合》《在城崎》《好人物夫妇》《赤西蛎太》《和解》等。

他是日本小说家,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日本“错误!白桦派”的代表人物.
5.背景解读
日本在文化上受中国影响较深,封建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文化传统上强调统一,缺少个性和自由空气,因而扼杀个性的现象比较普遍。

同时作者青少年时代一直与父亲不和,父亲一直对他选择走文学创作的道路持反对意见。

在早期的创作中,志贺直哉以此为主题写下了不少作品,表达了对压制、扼杀个性的行为的不满,强调“看重个性自由”的理念。

本文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6.相关知识
白桦派
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因为一批作家与美术家自己创办的文艺刊物《白桦》而得名。

代表作家是志贺直哉、有岛武郎、武者小路实笃等。

反映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年轻一代的文艺思想,否定自然主义,提出新理想主义,宣扬人道主义。

作品感情纯真,格调昂扬,充满了理想主义激情.在艺术方面,文体新颖、清淡含蓄,表现了东方人独特的深沉而典雅的心境。

他们主张“通过个人或个性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

他们的理想无一定的方向,仅以个人与个性的成长作为运动的口号,被一些研究者看作是一种人道主义者的团体。

他们都十分看重个性自由,能够从各种旧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作品的形式与表现方法上有许多创新。

课上交流探究
1.文脉梳理
2.文本研读
(1)小说的情节主线是什么?小说结尾对表现主题起了什么作用?
答:
[点拨] (一)小说的情节主线就是清兵卫喜好葫芦却被逼放弃的故事。

①发生:清兵卫对葫芦十分爱好,但父亲并不喜欢他的这个爱好。

②发展:清兵卫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

③高潮:葫芦在课堂上被教员没收,教员家访后,父亲把其余的葫芦也都打碎了;葫芦被辗转卖到高价。

④结局:清兵卫改掉了爱好,开始以绘画作为新的寄托。

(二)结尾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清兵卫有了新的爱好,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

但是新的爱好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又蕴含了新的矛盾。

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也许是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最终胜利。

总之,是引起读者在阅读结束之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

(2)从第1段看,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点拨] 倒叙。

第1段的作用:①第1段是概述,用简练自然的语言概括全篇,把整个情节线索勾勒出来。

②“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这件事"到底是什么事?这里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3)清兵卫是一个怎样的收藏者的形象?
答:
[点拨] 清兵卫喜欢收藏葫芦,并与别人的欣赏眼光迥然不同,他只喜欢没有开过口的、带皮的、周正的、平凡的葫芦.他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地步,以至于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了葫芦。

(4)文中具体描绘了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买、卖过程,在文中所
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
[点拨] 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暗示葫芦的非同寻常,为下文买卖价
格的悬殊埋下伏笔,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反衬出大人
们的固执、蛮横和自以为是。

(5)如何理解文末父亲对其新爱好的态度?
答:
[点拨]父亲的态度再次说明孩子与大人、与世俗的尖锐矛盾,
人的个性被扼杀,自主、自尊被压抑,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是个别的,而是群体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6)试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
[点拨]小说一开始作了一番意味深长的交代之后,接着便开始了
清兵卫和葫芦的故事:“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而后在故事的叙
述中特别交代了清兵卫非同一般的技艺和眼光:“他能够自己把葫芦
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
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
把表面擦亮"“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
他也去看了一看-—他不知道马琴是什么人——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
样好,就掉头走了”。

而从老婆婆手中买下的一个“模样是很普通的"
葫芦却让他着迷:“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

"结果
他在上课时在桌子底下把玩这个葫芦的时候被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
葫芦不仅被没收,而且酿成了一场极大的风波:“清兵卫的父亲忽然
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

”可是,正是这
个被教员没收的、清兵卫花了一毛钱从市场上买来的葫芦,在古董店
里却被人以五十元的价钱收购,以六百元的高价转卖。

故事发展到此,
前后对比,大人们的固执、蛮横、自以为是与清兵卫的独特审美能力一下子展示在我们面前,令人欷歔不已,小说的主旨不言自明。

(7)有人说清兵卫的父亲砸碎了清兵卫的葫芦是对他的一种爱,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也有人说这是对清兵卫的一种伤害,扼杀了他的天赋。

你认为哪一种看法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
[点拨](观点一)我认为这是对清兵卫的爱,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

这可以从文中找到依据.父亲呵斥儿子:“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可见,父亲眼里的清兵卫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只要听话就行;他使劲揍了清兵卫一顿,骂清兵卫是“没出息的孩子”。

可见,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孩子“有出息",因为在他看来,清兵卫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是毫无意义的事,是玩物丧志。

由此可见,父亲爱他的儿子,希望按他自己的想法塑造儿子。

(观点二)我认为这是对清兵卫的伤害,会扼杀他的天赋。

虽然清兵卫的父亲本意是好的,为了儿子有出息,为了爱孩子。

但他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儿子的爱好,自以为是,加之性格暴躁.于是,在他的淫威下,清兵卫敢怒不敢言,最后只得放弃自己的爱好。

因此,清兵卫父亲的做法对清兵卫实质上是一种伤害,会扼杀他的天赋。

3.技法探微
(1)精巧的结构
小说采取倒叙的手法,开头便交代清兵卫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爱好,转而热衷绘画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自己曾那么热衷的葫芦呢?小说留下了悬念。

这个开头与小说结尾遥相呼应。

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再次写到故事悲剧性的结局:清兵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而且早已不再怨恨教员和父亲,又热衷于绘画了。

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结尾与开头呼应,言虽尽而意未尽,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性,强化了小说的主题,而且令人深思:清兵卫的这个爱好,能坚持多久?真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小说结构的精巧也可见一斑了。

(2)传神的细节描写
小说为了充分地刻画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痴迷,充分地运用了细节描写。

课文第2段至第5段集中写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尤其是写清兵卫竟然把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葫芦的细节尤为生动传神:“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做葫芦了.”并且他还赞叹道:“这葫芦真好!”我们想,如果不是痴迷到一定程度,绝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读到这样一个经典的细节描写,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忍俊不禁,这虽然带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却又完全合乎生活的真实,形象地展示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

(3)巧妙的对比手法
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清兵卫的兴趣爱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但后来又断绝了与葫芦的关系,对比鲜明,引人深思。

素养拓展提升
1.写作素材
清兵卫对葫芦的热衷和痴迷,是一个孩子的美好天性和天赋.当老师和父母以爱的名义用粗暴的方式扼杀了孩子的爱好时,恰恰也扼杀了一个孩子不可限量的潜力。

而更可悲的,是他们永远不知道这悲剧的真相,还满以为自己为孩子做了件大好事呢.作者对他们的野蛮行径进行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适用角度]“尊重个性"“呵护天赋”“不要以爱的名义扼杀孩子的爱好”“善于发现”等
2.美文欣赏
善于发现
“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罗丹的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日常生活的美.
或许你要问,眼睛人人都有,可为什么有的人就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呢?最近中科院某研究所设计的一个观察蝴蝶翅膀的实验活动,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这个活动是这样的:让中小学生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蝴蝶的翅膀。

结果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如果不是利用现代科技—-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我们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原来美丽的蝴蝶翅膀是没有任何颜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它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显现出缤纷的色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要做到善于发现,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是一条重要途径。

事实正是如此。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发现了更多以前未知的事物,在电脑的辅助下,人们能做复杂的外科手术,能足不出户看到外面的世界,能迅速传递彼此需要的信息……
然而,利用现代科技仅是善于发现的一个外在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学会观察和思考,突破思维定式。

拿上例来说,如果学生们只是在显微镜下走马观花地看上一眼,或许就发现不了蝴蝶翅膀显现出的那些奇妙无比的结构;如果固守思维定式,人们又怎么会相信蝴蝶的翅膀是无色的呢?毕竟,在人们的意识里,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可见,只会利用高科技,不去观察和思考,人们还是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

此外,要获得真知和真理,探索和实践永远是少不了的。

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无不是一些敢为人先的勇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成果.气象学家竺可桢,几十年如一日,直到去世的前一天,还在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

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亲自乘船环球考察,研究生物遗骸,记录下50万字的珍贵资料.可见,只有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如果你掌握了高科技,又能做到细心观察和思考,并去努力探索和实践,那么,你就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你就是一个善于发现者,说不定你也能成为大师。

[点评]本文的最大亮点是论证严谨。

开篇引用罗丹的名言,既切合材料,又富含哲理意蕴。

行文过程中,先提出“善于发现”这一
总论点,然后再逐步分析做到“善于发现”,需要“利用现代科技"“学会观察和思考”“勇于探索和实践”,结尾再重申本文论点。

结构清晰,层层深入,使得全文自成一体.另外,文章中部分生活化的语言的运用。

如“拿上例来说”“如果你掌握了高科技,又能做到细心观察和思考”等,亲切自然,似与读者倾心交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仅是”“许多"和“说不定"等词的运用,避免了说理的绝对化,在细节中体现了用词严谨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