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趣味故事十七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妻
旧时山东的一位学官在一次阅卷时看到有份考卷里夹着一张字条,上写:“同邑某相国,生童系其亲妻。


这张想利用关系获取职位的条子却撞上了一位刚正不阿的学官,这位学官不畏权贵,秉公办事,不但没有给这位相国的同乡加亲戚开绿灯,还在这份考卷上加了两句批语:“该童既系相国亲妻,本院断不敢娶。

”巧妙地利用一个别字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断然拒绝。

五香爪子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计划偷袭敌人的岗楼。

儿童团员、放羊娃小明被派去探听敌人的口令。

他历经多险,终于摸清了敌人的口令是“五香瓜子”,赶紧高兴地写了个条子交给游击队员给军部送去。

首长接到情报,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敌人口令:五香爪子。

”因为敌人的口令经常变化莫测,首长也没看出有什么问题,就立即转告给了担任偷袭任务的部队。

入夜,战士们牢记着“五香爪子”的口令,就悄悄出发了。

幸好,小明觉得环境复杂,担心情报万一送不到会误事,又在部队出发不久赶到了军部去做口头汇报。

首长听了才知道敌人的口令是“五香瓜子”而不是“五香爪子”,于是急忙派人追赶部队作纠正,避免了噩运的发生。

崇祯测字
崇祯帝朱由检登基后,想用测字来占卜吉凶,寻求警示。

于是找测字先生拆字卜测。

他先说出个“有”字,要拆字先生预测国运。

拆字先生解字说:“当今乱世,已似朝末景像。

此字兆“大明”已不见了半壁。


崇祯一听不好,连忙改个“友”字。

拆字先生马上接口道:“这更不堪设想,反王大有出头之日啊!”
“有”和“友”同音而义异,但却被拆得同一意义。

崇祯大为恼火,把拆字先生杀了,但他从此便惶惶不可终日。

李自成攻入京都后,他心慌意乱,自己测字来占卜命运的吉凶。

他抽到了一个“酉”字,思考良久,认为“酉”字是皇帝至尊的“尊”字去掉了头脚。

于是长叹一声,到煤山下上了吊。

“囍”从何来
北宋宰相王安石进京赶考时在京城的大街上看见一家门楼上挂着一只走马灯,上面写着一句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不由大赞。

原来这半联是位姓马的员外为独生女选女婿所出,悬挂多日,没人能对。

马员外的家人看到王安石要对下联,便进去请马员外。

王安石因次日就要开考,没等马员外出来就走了。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上答卷一挥而就。

主考官见他才华出众,
又传他面试,看着厅前的飞虎旗出上联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令王安石对下联。

王安石一听,正好对走马灯上的上联,于是随口答出:“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主考官见他对答如流,十分满意。

王安石考完回到住处,便被马员外的家人拉去员外家中,请他写出走马灯上的下联。

王安石挥笔写道:“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马员外见他很有才华,对得工整,便决定招他为女婿。

王安石结婚喜日,拜过天地入房洞,人们正在欢庆,忽然门外人欢马叫,有两个报子来报:“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


王安石喜上加喜,乐不可支,欣然挥笔在红纸上写了个斗大的“囍”字贴在门上。

从此,“囍”字便流传开来。

“醋”字的由来
相传夏代周王少康的儿子黑塔率部移居东方,到了现在的江苏镇江市所在地。

他在靠近长江边上的港口设立了一家糟坊,用长江水浸泡酒糟,每天翻翻缸。

在泡到第21天时,一打开缸盖,香味扑鼻而来,一尝,又酸又甜。

于是黑塔便用“二十一日”加“酉”字,组成一个“醋”字来为它命名。

据说,这就是“醋”字的由来。

直到现在,镇江的名醋仍然是每21天为一个酿制周期。

“口”“ム”通用吗?
宋仁宗时,四川秀才赵旭文采出众,考取了第一名。

宋仁宗对他的卷子也很满意,只是发现了一个错字,“唯”字的“口”字旁写成了“ム”旁。

于是宋仁宗当面给赵旭指出:“你这个'唯’字写错了,左边应是'口’字旁。


赵旭听了,想到有人将“强”写作“強”,将“虽”写作“玺”,于是辩解说:“'口’'ム’可以通用。


宋仁宗听了很不高兴,顺便拿笔写了几个字递给赵旭说:“'口’'ム’可以通用,你就把这几个字解释一下。

"
赵旭接过来一看,宋仁宗写的是“去吉、吕台、和私、兄允……”等字,顿时哑口无言,连忙认罪。

“勿须”与“务须”
某省环保厅因故取消一次县环保局长会议,发电报通知各县环保局长,“勿须来省城开会。


可是,第二天各县的环保局长全部准时到省城来报到,大家还纷纷猜议:“这次会议,下了文字通知,又打电报,有什么重要事情?”
环保厅的同志见大家来报到,很是吃惊,连忙给邮局打电话询问电报是否漏拍了。

原来,电报没有漏拍,是秘书写电报稿时将“勿”错写成了“务”。

“勿须”是不必的意思,而“务须”是务必的意思,一字不同,意思迥别。

接此电文,局长们当然要按通知到省城赴会了。

白字县太爷(一)
从前有位读书马虎的县太爷,常常念错别字,人称“白字县太爷”。

一天,堂前被带上一个叫冉佳俊的犯人。

白字县太爷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喝道:“再往后(後)!”
犯人听了,赶忙后退。

县太爷一看犯人不应点名,非常恼怒,于是把惊堂木使劲连拍三下,厉声呵斥道:“大胆的家伙,再往后!"
犯人的身子已靠近墙了,他斗胆回答说:“老爷,再往后是墙呀,退到哪里去?“
县太爷更生气了:“什么墙不墙,我在叫你的狗名!”犯人这才恍然大悟,连忙说:“大人,我不叫'再往后’,我叫'冉佳俊”。


这时,县太爷的脸唰地一下子由青变红,只得恼恨恨地说道:“什么俊不俊,瞧你这副丑陋嘴脸,'俊’是你叫的吗?”
白字县太爷(二)
常念错别字的县太爷审案,书吏呈上名单,原告叫郁工来,被告叫齐卞丢,证人叫新釜。

县官先喊原告:“都上来。

”于是三人都走上公堂。

县官见状大怒
说:“本官只叫原告,你们为何全上堂来?”
书吏低声提示道:“原告的名字另有念法,叫郁工来,不叫都上来。


县官脸色微变,又叫被告:“齐下去。

”三人听了,一齐走下。

县官火了:“我叫被告,你们为何都下去啦?”
书吏接着圆场:“被告的名字也有另外的念法,齐卞丢,不叫齐下去。


县官压下怒火,对书吏说:“既然都另有念法,证人的名字该怎么念?”书吏说:“念作'新釜’。

”县官听了嘟囔着说:“我猜他就必定也另有念法。

你要是不说,我可得叫他'亲爹’啦!”
这次审案,正巧被一位微服出访的巡抚大人目睹全过程。

几天后,县官收到了一份被停职的公文,上面批示:“罚你回家,请教'亲爹’,苦读三年,再'都上来’;试用不行,再'齐下去’。

“拆卖”与“折卖”
1947年土地改革时,领导到农村检查工作,发现当地把地主的房屋都拆了卖掉,然后把钱分给了缺房的贫雇农。

这位干部大吃一惊,问村干部为什么不把现成的房子分给贫雇农,而要拆掉它。

村干部们回答说:“上级是这么规定的,我们只好照办。


后经查询发现,原来是区政府的干部把上级文件抄错了。

党的政策规定,对地主的房屋,可以“折卖”分给群众。

意思是房子不便于平均分,可折价卖给分房户,分了好房的要拿些钱,分不到房的可分点
钱。

但是,区干部把“折卖”抄成了“拆卖”。

虽然只多了一“点”,但意思却大变了。

致使全区几百间好端端的房屋被拆毁,叫老百姓看着心痛。

连夜和星辰
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到湘江附近的我军某团接到师部电报:“星夜过河,攻占某地,团歼白匪某部。


当天晚上,天气不佳,下着下雨,看不到星月,团首长于是命令按兵不动。

结果没想到贻误了战机,还给后续部队带去极大困难。

后来调查原因,原来是师部的参谋将“连夜过河”错写成了“星夜过河”,才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大概其”的来历
“大概其“,即”大概“的意思,一般形容办事说话不够周全,比较马虎。

最早“大概其”原本写作“大概齐”。

旧时,一位白字先生路过一家茶汤店,看到店前匾额便即兴吟道:“大概齐,大概齐,茶汤香甜数第一。

“旁边的人们听到哄然大笑,原来匾额上的字根本不是大概齐,而是”天益斋“。

此后,”大概其“就被用来讽刺那些不求甚解,不懂装懂的马虎言行。

“杯水车薪“式浪费
“杯水车薪”出自《孟子·告子上》,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某日,一个职员在阅读时看到这个成语,不解其意,就去请教领导。

领导一看“杯水车薪”,不假思索就答:“这都不明白,不就是用一车柴草,去烧开一杯水嘛。

“职员惊叹:”这不是天大的浪费吗?“
华佗再见
外宾团到某医院参观,看到一块金字横匾上刻着“华佗再见“四个大字。

这四个字是患者夸赞医生的话,意思的赞扬某个医术高明的大夫,如同古代名医华佗转世一样。

外宾不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就向随行的翻译打听。

可是年轻的翻译不了解此处的“见”字和“现”字是古今字,读音也和“现”相同,于是随意信口解释说华佗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医,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再见,华佗。


“猪八戒”改名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原名叫马芮(ruì)。

在拍电视剧的时候才改的名字。

那他为什么要改名呢?这里面有一段故事。

一次,马芮去一家很有名气的医院看病,在喊他的名字时,门诊医生叫他“马内”,化验员叫他“马苗”,药剂师叫他“马丙”,护士叫他“马肉”。

这一连串的错叫,使马芮连连摇头,哭笑不得。

他想,“芮”字与“内”、“苗”、“丙”、“肉”虽然形体相近,但都有明显的差别。

为什么这些人连问都不问就随意乱叫?
《西游记》开拍后,马芮心想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看到的观众那么多,还不一定被念成什么,于是,就改成了不容易错念的马德华。

多写一笔,败了一战
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在河南进行中原大战,双方动用了一百多万兵力。

战前,冯、阎决定联合起来打垮蒋介石,并商定在河南沁阳会师,共歼蒋军。

没想到,议定的计划碰上了意外。

冯玉祥的一个作战参谋在拟定进军命令时,误把“沁阳”写成了“泌阳”。

碰巧在河南南部正有一个泌阳,与沁阳一南一北相距数百里。

冯玉祥的军队接到命令,便向泌阳进发,本来要向北开的军队反而转道向了南。

结果,冯玉祥的部队便贻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使蒋介石得以从容调动部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这一次失误导致在将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一着失误,着着皆误,中原大战最后以冯阎联军的失败结束。

周恩来与“壮族”
壮族,在历史上曾写作“獞族”,用犬旁的字,显然带有污辱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后,再用这个字显然非常不合适,于是改写成“僮族”。

1958年3月,广西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

当时,周恩来总理考虑到,“僮”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音是“zhuàng”,另一个读音是tóng,读tóng 时指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

如果用这个字,一是“僮族”的读音容易出错,二是仍难免使人觉得有歧视少数民族的意味。

他认为,不如改用“壮”字,“壮”字的右边是“士”,一般指有文化知识的人。

“壮”是个美好的字眼,含有“强壮”的美好祝愿。

鉴于这种考虑,1965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人民的意愿,正式提出将“僮族”改写为“壮族”,经国务院通过。

这一决定,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