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房颤治理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9月在瑞典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大会发布了最新房颤治理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1],该指南是欧洲心脏病学会单独发布的指南,之前他们均与AHA改变。新版指南较2006年AHA/ACC/ESC联合发布的房颤指南(以下简称2006版指南)[2]相较,流行病学、抗凝、室率操纵等方面发生了专门大转变,下面笔者简要解读如下:
遗传因素-房颤发生进展的新机制
指南第一次将遗传因素作为房颤发生进展的新机制。文中指出:房颤,尤其是特发性房颤具有必然的遗传背景,ANP、PITX二、SCN5A等[3-5]基因均与房颤的发生进展相关,可是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说明。
第二部份 房颤的分类及分级
房颤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房颤的分类很多,新版指南依照房颤持续时刻将房颤分为5类:首发房颤(第一次发觉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时刻小于48小时,能够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持续时刻超过7天)、持久性房颤(持续超过1年)、慢性房颤(患者已处于适应状态)。除此之外,因脑血栓或其他缘故住院而发觉房颤,患者无明显病症的房颤概念为沉默性房颤。与2006版指南相较,增加了持久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分类加倍细致,便于临床治理。
EHRA score-房颤危险度分级,房颤中的“NYAH分级”
第一部份 流行病学
降低再住院率-房颤治理的新目标
指南将降低死亡率、再住院率、卒中、提高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及改善左室功能作为房颤治理的要紧目标。与2006版指南相较,第一次把降低再住院率作为房颤治理的目标。指南提出:房颤占所有再住院缘故的1/3,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加重、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要紧缘故。对房颤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简单的抗凝和操纵室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