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就让自己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自己就让自己成长
作者:孔冬青
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21年第03期
孔冬青
济源市济水一中副校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理事。
正高级教师,中原名师,河南省特级教师。
2018年4月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名师领航工程。
曾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优秀管理人才等荣誉称号。
从教至今已有35年,我将自己的教学成长之路概括为4个阶段——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引领期。
一路走来,我没有停止过奋斗的脚步,由青涩走向成熟,由成熟走向辐射引领,由引领走向不断完善。
对专业成长的执着追求,让我始终对教育充满激情,感受着教育的无限乐趣。
适应期——从“井底之蛙”到“化腐朽为神奇”
1986年,师范院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到了一所农村学校。
当时班级只有不到30名学生,没有前辈给我们传授教学经验,没有同学科教师进行切磋研讨,完全靠自己摸索。
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只能到邻村的初中向老教师请教。
但初出茅庐的我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使我对自己的教学充满自信。
1991年8月,我被调到了济源市实验中学。
当时习惯于“单打独斗”的我自以为是,缺乏与老教师的互动交流,第一次期中考试,我任教班级的成绩不太理想,第一次遭受到了失败。
一向好强的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我开始反思自己并关注同备课组一位教师的教学,走进他的课堂。
在他的课堂上,我发现他讲课注重归纳教材里没有呈现的规律和方法,学生听课也非常专心。
他会用一道题的训练把知识的前后联系讲清楚,而这些都是我的课堂教学中所缺乏的。
我懂得了学生成绩的取得,不仅靠教师讲清楚,更要让学生想明白;课堂上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题,而在于学生能够明白多少题。
我对自己的浅薄感到羞愧,原来自己真的是“井底之蛙”。
从那之后,我潜心研究数学教育教学的方向和方法,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我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
我爱上了数学,爱上了研究数学解题规律,我的教学成绩也迅速提升。
后来,我就成了接差班的“专业户”,无论我所接的班原来成绩有多差,接班后总能在一个学期就赶上其他班级,老师们夸我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发展期——从羡慕他人到走上河南省优质课大赛的讲台
1992年,我有机会第一次参加济源市数学优质课比赛,压力比较大,教导主任和业务校长亲自听我的课,鼓励我坚定信心,给我指导。
当时要求采用目标教学法,课堂上要出示教学目标,业务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翻着一本《目标教学》的书,一字一句地为我推敲,令我非常感动。
他这种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对我影响很大。
这次优质课比赛我获得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
在评委、同行、同事的称赞声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专业自信。
从此,我更加注重打磨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参加济源市、焦作市优质课大赛,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绩。
1997年,我走上了河南省优质课大赛的讲台,之后不断受邀到济源市各乡镇讲示范课、做讲座。
每次外出讲课,我都要在晚上加班备课。
为了和教师们更好地交流,我还要再查阅资料,阅读学习,尽可能把自己的实践进行提炼。
虽很辛苦,但每每接到任务,我都欣然同意。
因为,我把这样的额外任务当作自己学习、锻炼、成长的机会。
事实上,正是那些年我的“有求必应”,让我的课堂教学水平、专业素养得以快速提升。
成熟期——从“济源名师”到“中原名师”
1997年,济源市教委组织评选济源市十大名师,其中初中3名,最终我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当选。
第一轮评选结束后,我们学校参与评选的其他教师都被淘汰了,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有1篇论文。
在这之前,所有的论文评比我都积极参与并获奖,这让我在关键时刻比其他教师更具优势。
2015年,我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中原名师”称号。
在培训期间,我格外用心,不仅从专家报告中学习先进的的教育理念,而且把一起学习的伙伴看作强大的学习资源,认真撰写学习报告,把自己的收获、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每年的实践研修和理论学习任务。
机遇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更会垂青那些遇到机遇能冲上去的人。
我在所有机会面前的“幸运”,都是前期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回报。
不放过任何一次成长的机会,不把任务当负担,执着追求,奋力上进,我从“济源名师”成长为“中原名师”。
引领期——从自我反思中成长到在引领团队中成长
写3年教案成不了名师,写3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认为,卓有成效的反思是我们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2011年到北京大学参加“国培”期间,我每天晚上写感悟,有时还要再听听课堂录音,12点前从没有休息过。
但读着自己的文字,想到满满的收获,我感到很幸福。
正是因为每天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成长,所以成就感、幸福感油然而生。
就在这样的积累中,我如痴如醉地爱上研究课堂教学。
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挂牌成立“中原名师孔冬青初中数学工作室”,2016年工作室开始承担河南省名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任务。
2018年4月,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期名师领航工程启动,我幸运入选,这让我站在了更高、更大的成长平台,也令我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2019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挂牌成立“教育部国培計划领航名师孔冬青工作室”,我更是感到肩上的压力和责任。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梳理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围绕自己的教学思想撰写教育专著,在不断的挑战自我、完善自我中,以最美的姿态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一个人最美的姿态就是不断成长,爱自己就要让自己成长。
寄语青年教师: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需要智慧,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教学必须脚踏实地,每一步都留下坚实的脚印。
如果说教学可以有捷径,那就是用思想走路,每一步都有它最独特的智慧。
(责编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