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探查在颅脑外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CT探查在颅脑外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江爱军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探查在颅脑外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80例,均进行螺旋CT探查,分析CT检查颅脑外伤的应用价值.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测发现,80例颅脑外伤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32.50%),脑挫裂伤16例(20.00%),硬膜下血肿14例(17.50%),硬膜下积液9例(11.25%),硬膜外血肿7例(8.75%),颅骨骨折6例(7.50%),颅内血肿2例(2.50%).与手术病理组织检测结果比较,螺旋CT探查颅脑损伤的符合率为100.00%;经分析发现,随着CT积分不断增加,患者预后越差.结论螺旋CT探查有助于颅脑外伤患者早期诊断,准确反映患者治疗及预后情况.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
【年(卷),期】2017(007)005
【总页数】4页(P117-120)
【关键词】螺旋CT探查;颅脑外伤;早期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江爱军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精神卫生防治所放射科,广东河源 5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
颅脑外伤是一种发生在头颅部的常见临床外伤,交通事故伤、自然灾害、坠落、跌倒及各种钝器、锐气对头部损伤是其发生的常见原因,其中交通事故伤最为常见。

颅脑外伤以头痛呕吐、颅骨骨折、头皮裂伤、思维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2],
常并发昏迷、嗜睡等情况。

软组织损伤、颅骨损伤和颅内组织损伤是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常共同发生。

而由于脑组织生理功能的特殊性,颅脑外伤将对头颅各部分造成影响,引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3]。

以往临床多采用腰椎穿刺、头颅平片这两种方式对颅脑外伤进行诊断,但效果不佳[4]。

近些年,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已成为早期诊断颅脑外伤的首选方式。

螺旋CT可及时、清
晰的显示颅脑外伤情况,并及时评价颅脑外伤程度,为临床医师及时准确的进行临床诊断奠定基础,进而及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救治,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5-6],
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螺旋CT探查在颅脑外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进行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80例展开研究,获得的结果较为满意。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80例纳入研究,其中
男50例,女30例;年龄23~62岁,平均(42.9±10.3)岁;损伤原因:高空坠落17例,交通事故伤36例,摔倒致伤15例,重器击打致伤6例,打架斗殴致
伤6例。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头晕、疼痛等临床表现。

1.2 方法
使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对入院后患者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
选择听眶线作为基线,扫描范围为从颅底到颅顶,设置扫描参数:管电流25mA,管电压120kV,层厚2.5~3.0mm,螺距为1.0,扫描时间50s,延迟时间5s,
常规情况下选择上矢状窦及大脑前动脉作为输出静脉及输入动脉为对照,并回顾性重建间隔10mm,层厚10mm,对时间密度曲线进行绘制,获得平均通过时间、局部脑血流容积等有关参数。

之后在工作站中,减影处理源图像和CT平扫图像,获取清晰、直观的各参数彩色图像。

1.3 CT计分标准
(1)第三脑室变化计分: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缩小,2分表示消失;(2)侧脑室变化计分: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单侧变形至大部分消失,2分表示双侧变
形至大本分消失,3分表示双侧基本消失或完全消失;(3)中线结构移位:0分
表示结构正常,1分表示移位距离<0.5cm,2分表示移位距离在0.6~1.0范围内,3分表示移位距离在1.1~1.5cm范围内,4分表示移位距离>1.5cm;(4)四叠体池: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变小或模糊,2分表示完全消失。

CT检测的理想
总分数为15分,根据积分情况进行分型,≤5分为轻型,6~10分为中型,≥11
分为重型。

1.4 观察指标
分析CT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检测结果相比较;同时分析不同程度颅脑损伤预后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T检查结果
经手术病理检测发现,80例颅脑外伤患者中,26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
32.50%,16例为脑挫裂伤,约占20.00%,14例为硬膜下血肿,约占17.50%,9例为硬膜下积液,约占11.25%,7例硬膜外血肿,约占8.75%,6例为颅骨骨折,约占7.50%,2例为颅内血肿,约占2.50%。

CT探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00%。

见表1。

2.2 CT征象
(1)蛛网膜下腔出血:损伤位置表现为脑池和脑沟高密度影,纵裂池或侧裂池最为常见,少部分患者出血部位将出现中线纵行带状高密度影,且出血量将影响CT
值的高低(见图1);(2)脑挫裂伤:损伤部位表现为发散状低密度的片状水肿影,范围大,少部分患者表现为低密度区可见斑状高密度出血灶(见图2)。

(3)硬膜下血肿:损伤部位变现为皮质静脉增强,脑皮质浓染,可见清晰的新月形血肿,可以跨越颅缝,但不会超过中线,少部分患者将出现脑沟移位或消失(见图3);(4)硬膜下积液:损伤部位双侧或单侧颅骨内板下出现低密度影,呈月牙状,位置较浅,CT值的高低取决于脑脊液,可能有压迫现象出现(见图4);(5)硬膜外血肿:损伤部位出现边界较为清晰的梭形或双凸状高密度影,一般范围不超过颅缝,常伴有颅骨骨折,站位效应明显,少部分表现为半月形或新月形(见图5)。

(6)颅内血肿:损伤部位出现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无规则高密度影,单侧或双侧发病(见图6);(7)颅骨骨折:损伤部位表现为线型透亮区域,有凹陷性骨折或
线性骨折出现,部分可合并脑部软组织肿胀(见图7)。

2.3 CT计分在判断颅脑损伤预后中的价值
随着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加重,致残、死亡率不断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交通事故伤成为引发颅脑外伤的主要原因,约占急诊创伤的7%[7]。

颅脑外伤可损伤骨质、脑实质、软组织等,进而引发脑实质变化、各部位血肿、骨折,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将导致病情恶化,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即使存活,也将影响治疗效果[8]。

因为颅脑外伤
病情较为复杂,临床诊断无明显的特异性表现,常不易被临床检查发现。

因此,寻找一种快速检查和确诊颅脑外伤的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螺旋CT探查是一种快速、无创、可重复的检查方式,完全符合诊断颅脑外伤的要求,在临床检验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徐清[9]等研究表明,头部遭受外界直接或间接作用是造成颅脑外伤的主要原因,
于损伤初期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确诊,有利于之后根据患者损伤程度进行对症治
疗,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本研究中,CT探查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硬膜下积液、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颅内血肿这几种颅脑外伤,与手术病理检测结果相同,符合率为100.00%,表明CT探查早期诊断颅脑外伤的符合率较高,有助于早期诊断出颅脑外伤,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螺旋CT主要通过滑环技术连接电源电缆和一些信号线和固定机架内不同的金属,经运动的X射线和探测器将电刷滑动并和金属环导联[10]。

螺旋CT对整个器官或一个部位一次屏气下实施容积扫描,不会遗漏任何一个病灶;同时,螺旋CT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可降低运动伪影的发生率,减少造影剂的使用剂量[11];螺旋CT 具有空间时间分辨率高、扫描时间短、对比分辨率佳的特点,可在扫描颅内组织平面结构的同时进行后期三维图像重组,可从任意角度旋转成像颅内狭小空间,进而促使准确性和客观性提高[12]。

此外,螺旋CT可实施任意的回顾、重建,且不受重建次数限制和层间隔大小的约束;螺旋CT具有较为强大的容积扫描,可促进多方位和三维重建图像质量提高,进而可将颅脑外伤类型检出,且符合率为
100.00%,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

本研究中还对不同颅脑外伤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且各类损伤患者的螺旋CT检测结果具有较强的特征性,临床医师可根据病灶密度和周边组织密度的比值对损伤位置及类型进行判断[13-14],同时CT探查损伤组织形状、CT值等也可区分损伤类型。

脑沟和脑池位置高密度影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征象,单侧或双侧颅骨内板下月牙状低密度影为硬膜下积液患者的CT的征象,无规则高密度影为脑内血肿的CT征象,低密度水肿区是脑挫裂伤患者的CT征象,无规则高密度影为脑内血肿患者的CT征象,梭形或双凸状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是硬膜外血肿患者的CT征象,皮质静脉增强,脑皮质浓染为硬膜下血肿和患者的CT征象,线状透亮带为颅骨骨折患者的CT征象[15]。

因此,根据上述CT征象可判断患者损伤类型,有助于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按照CT图像计分将患者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者三种类型,且经
研究发现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其预后也越来越差,表明螺旋CT计分可准确反映患者预后情况,有助于医生深入了解患者病情,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螺旋CT探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颅脑外伤,为后续治疗方案的提供指导。

【相关文献】
[1] 陆皓,徐寅凯,马笑宇.颅脑外伤合并腹部闭合伤的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7):1311-1312.
[2] 周伟,张静楷,毛春洁,等.颅脑外伤合并眼外伤患者临床分析[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6,38(4):241-244. [3] 蒋艳丽,卢超,李小会.螺旋CT扫描技术在儿童颅脑外伤诊断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4,40(8):967-968.
[4] 庞建雄.颅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诊治研究[J].河北医学,2014,20(9):1466-1468.
[5] 钱晓波,刘惠祥,蒋锋,等.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
(4):106-108.
[6] 孙涛,张廉良,韩善清.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颅脑外伤患者检查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6,42(15):1655-1658.
[7] 郑龙嵋,周和平,朱亚男,等.成人轻型颅脑外伤的高危因素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
25(10):1739-1742.
[8] 张雪峰,穆耀强,高洁,等.螺旋CT重建技术及脑灌注成像在急性颅脑外伤动态变化中的应用
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9):15-16.
[9] 徐清,左刚,王伟,等.颅脑外伤后进展性脑内出血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关系[J].江苏医药,2015,41(10):1174-1176.
[10] 李德维,郑晓林,邓磊,等.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CT扫描在颅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
学影像学杂志,2015,23(3):165-168.
[11] 周海婷,张金玲,赵成磊,等.对可疑颅骨骨折患者螺旋 CT 检查方法的选择[J].哈尔滨医科大
学学报,2015,49(6):560-562.
[12] 江志静,李兵,胡世颉,等.经颅多普勒在颅脑外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监测作用[J].中华
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5):434-437.
[13] 汤秉洪,覃宗明,杨明彬,等.颅脑损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
杂志,2014,13(1):40-42.
[14] 柳少光,杨小秦,张冬志,等.超薄多层螺旋CT与脑灌注成像在颅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1(1):25-28.
[15] 黄锦钊,袁国奇,刘海明,等.64排螺旋 CT 三维重建对颅骨骨折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4):37-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