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 海水晒盐和溶解度(备作业)(解析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鲁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
第二节海水“晒盐”
第一课时海水晒盐和溶解度
【基础训练】
1.下列关于海水晒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晶池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大于海水中氯化钠质量分数
B.由于水分蒸发,蒸发池中氯化钠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到一定数值
C.母液是NaCl的饱和溶液,也是所含杂质MgCl2、CaCl2的饱和溶液
D.气温高、湿度低、风力大、雨量少、阳光充足有利于海水晒盐
【答案】C
【解析】结晶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大于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因此a正确。
当水分蒸发到饱和状态时,蒸发池内成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这时,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固定在一个数值不动,故B正确。
C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同时也含有杂质氯化镁氯化钙,但它们由于含量少,不一定饱和,故C错误。
温度、湿度、风力大、阳光足,都能有利于海水晒盐,这句话正确
故选C
2.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5克,则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
A.1:2:3
B.1:4:5
C.5:3:2
D.2:3:4
【答案】B
【解析】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5g是指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即溶质质量为25克、溶剂质量为100克、溶液质量为125克,则该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25克:100克:125克=1:4:5。
故选B。
3.物质M的溶液在t℃时,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2g晶体,再恒温蒸发掉10g水,又析出了3g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原溶液在t℃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继续蒸发20g水,析出晶体质量为5g
D.最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小
【答案】B
【解析】A.物质M是恒温蒸发,不能得出M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故A错误;
B.因为该溶液饱和后恒温蒸发掉10g水,要析出3g晶体,而刚开始恒温蒸发掉10g水,只析出了2g晶体,所以
原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
C.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2g晶体,则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为饱和溶液,第二次恒温蒸发掉10g水时析出3g晶体,说明该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10g水时会析出3g晶体,故继续恒温蒸发掉20g水时,析出的晶体的质量为6g,故错误;
D.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而最后的溶液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最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错误;
故选B。
4.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把36克氯化钠放入64克水中,使其充分溶解。
对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液中Na和Cl-个数一定相等
C.20℃NaCl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36%
D.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9:25
【答案】C
【解析】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则把36克氯化钠放入64克水中,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该溶液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不显电性,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则溶液中Na和Cl-个数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20℃NaCl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是×100%<36%,故选项说法错误。
D、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则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36g:100g=9:25,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
B.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相等
C.t3℃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D.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得甲、乙的溶液仍都是饱和溶液
【答案】C
【解析】A、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乙>甲,故选项错误;
B、t2℃时,等质量的甲、乙溶液中,因为没有指明是否饱和溶液,无法比较溶剂质量,故选项错误;
C、t3℃时,若将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即要求在温度不变情况下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故选项正确;
D、因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因此将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所得甲、乙的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t1℃时若从甲和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相等量的固体,需蒸发水较多的是甲
B.除去甲物质中少量乙物质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
C.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到t1℃时,甲析出晶体
的质量不一定大于乙析出晶体的质量
D.t1℃时,甲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再恒温蒸发2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或等于2g
【答案】D
【解析】A、t1℃时若从甲和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析出相等量的固体,需蒸发水较多的是甲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小于乙,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除去甲物质中少量乙物质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到t1℃时,甲析出晶体的质量不一定大于乙析出晶体的质量正确,因为没有指明饱和溶液质量的大小,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t1℃时,甲溶液恒温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再恒温蒸发2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等于4g,大于或等于2g错误,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 20°C时,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甲(a 或b)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③(如图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用图2中的a表示
B.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
C.只有②中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①~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①
【答案】C
【解析】A.因为升温到40℃,固体全部溶解,故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用图2中的a表示,故A说法正确;
B.①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20g:100g=1:5,故B说法正确;
C.②中的溶液有溶质剩余一定为饱和溶液,③中的溶液恰好饱和,故C说法错误;
D.由图中加入的溶质质量和溶解情况可知①~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③>②>①正确,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能力训练】
8.如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2)t3℃时,将30 g A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室温下,将盛有A的饱和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内的水中加入一定量的NH4NO3并搅拌,试管内可以观察的现象是。
(4)将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同时升高一定温度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5)A物质中混有少量B物质,用结晶的方法可以提纯A。
【解析】(1)略(2)根据图上所知,t3℃时A物质溶解度为80g,列比例式为:80/100==x/50,解得x==40g,来了30克,所以为不饱和溶液。
(3)加入NH4NO3会使溶液温度降低,而A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有晶体析出。
(4)将t1℃时A和C的饱和溶液同时升高一定温度,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实际的溶质不变,只是变成不饱和溶液,而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会析出晶体,溶质会变少,所以A>C,(5)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可用降温结晶法析出A
【答案】(1)A=B>C ;(2)不饱和(3) 有晶体析出(4)A>C(5)降温
9.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Y的溶解度比X的溶解度大
B.t1℃时,X、Y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20%
C.若烧杯内有晶体析出,则烧杯中饱和溶液的溶质为Y
D.t2℃时,若X、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Y
【答案】D
【解析】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
B、t1℃时,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是×100%≠20%,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若烧杯内有晶体析出,X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烧杯中饱和溶液的溶质为X,故C错误;
D、t2℃时,Y物质的溶解度大于X物质的溶解度,所以若X、Y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X <Y,故D正确。
故选:D。
10.不同温度时,NaCl固体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20℃时,将50g NaCl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50g
B.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4g
C.加入50g水,搅拌后烧杯中仍有剩余固体
D.升高温度能将烧杯中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20℃时,将50gNaCl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多只能溶解36.0g,则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36.0g+100g=136.0g,故选项说法错误。
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20℃时,将50gNaCl固体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最多只能溶解36g,烧杯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50g-36g=14g,故选项说法正确。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加入50g水,5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18g,搅拌后烧杯中剩余固体能全部溶解,即烧杯中没有固体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即使升温至100℃,最多只能溶解39.8g,烧杯中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拓展训练】
11.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回答:
(1)t3℃时,将60g B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 g。
(2)图中P点所表示的B物质的溶液为______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欲将t1℃时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任写一种)。
(3)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______ 的溶解度相等。
(4)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忽略水的蒸发),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
【答案】A
【解析】(1)t3℃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80g,所以将60gB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只能溶解40g 的晶体,所得溶液的质量是90g;
(2)图中P点在B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所表示的B物质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欲将t1℃时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质;
(3)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C的溶解度相等;
(4)t2℃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A、B物质的溶解度增大,不会析出晶体,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所以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故答案为:(1)90;
(2)不饱和;升高温度或增加溶质;(3)C;
(4)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