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例PICC导管体内断裂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例PICC导管体内断裂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作者:刘泽梅陈玉叶蔡海珍蒋慧玲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15期
[关键词] PICC导管;体内断裂;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15-0183-04
Cause analysi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 of 51 cases of PICC rupture in vivo
LIU Zemei1 CHEN Yuye2 CAI Haizhen1 JIANG Huiling3
1.Deep Vein Catheterization Center, Lishui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Lishui 323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Anorectal Vascular Surgery, Lishui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Lishui 323000,China;
3.Department of Nursing, Lishui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 of 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upture in vivo. Methods A total of 102 patients with PICC rupture in vivo from January 2018 to May 2020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argeted nursing. The efficacy rates,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s and satisfactions of interventions on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8.04%,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86.27% in the control grou,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3.92%,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15.69%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total satisfa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2.16%,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76.47%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reasons leading to PICC rupture in vivo in patients. Standardized training of nursing staff on PICC placement and catheter maintena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actively and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PICC rupture in vivo in patients,so as to better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upture in vivo; Cause analysis; Nursing countermeasure
經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护理简单等特点,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静脉治疗通路[1]。
但在实际对PICC 应用的过程中,若护理不当,则较易引发导管断裂等并发症的情况,从而对PICC导管使用的时间造成影响,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危险性。
因此,加强PICC导管体内断裂相关原因的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十分必要。
常规护理干预在PICC导管体内断裂患者中的应用,虽然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有着一定的价值,其能够通过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患者更加科学、个性化的护理干预,从而保证护理的质量。
本研究主要对PICC导管体内断裂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PICC导管体内断裂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
试验组男39例,女12例,年龄35~63岁,平均(49.56±6.39)岁,其中鼻咽恶性肿瘤10例,直肠恶性肿瘤13例,淋巴瘤13例,肺恶性肿瘤15例。
对照组男40例,女11例,年龄33~62岁,平均(50.03±6.20)岁,其中鼻咽恶性肿瘤11例,直肠恶性肿瘤14例,淋巴瘤12例,肺恶性肿瘤14例。
纳入标准:①PICC导管体内断裂;②年龄超过18岁。
排除标准:①PICC导管体外断裂者;②语言沟通障碍者;③患者或家属无法配合者。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常规按照医嘱,给予患者用药等相关的护理,适当为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的知识,对于患者存在的疑问耐心解答。
试验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送检方法若发现患者出现PICC导管体内断裂的情况,应立即协助患者,使其保持为左侧卧位,并进行置管侧相关肢体的制动干预,于患者同侧腋窝根处,实施止血带的结扎干预,以控制导管向心性回缩的发生,每隔5分钟的间隔进行1次止血带的放松,每次时间为15~30 s,合理对患者置管侧肢体、末梢循环情况进行观察,防止产生血液循环障碍。
以平行车接送患者接受CT、X线等检查,确定导管断端的具体位置,在此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心率、呼吸、神志、咳嗽、胸闷等改变的情况,并及时发现患者的肺栓塞。
1.2.2 处理方法若患者的导管断端向其贵要静脉回缩,且与穿刺口之间的距离在3 cm以上,则在腋窝处给予患者止血带结扎干预,并使其保持为仰卧位,适当外展上肢30°~45°,实施超声检查确定导管断端位置,常规进行消毒铺巾,麻醉处理,于导管断端大约10 cm处,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常规分离皮下组织,并进行贵要静脉的游离,确定导管位置,切开血管(1/2),用导管钳夹住血管,并将止血带松开,之后缓慢将患者的导管取出,导管残端完全取出后,再次进行切口的缝合处理,并缝合血管,消毒并加压后,包扎处理。
导管残端若回缩
至患者的右心房,则实施介入法干预,取出血管内的相关异物。
即消毒铺巾麻醉后,插入导管鞘(5 F)于右股静脉处,以抓捕器抓取患者的PICC导管,直至下腔静脉及患者的导管鞘处,最后拉出体外,对导管的完整性检查,穿刺口实施加压包扎干预。
在导管取出的过程中,不可过快、过猛,防止导管再次出现断裂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两组PICC导管体内断裂患者干預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2]中的标准,即显效:导管取出后,24 h内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伤口愈合良好;有效:导管成功取出,24 h内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伤口愈合不佳;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
②分析两组并发症(出血、感染、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干预满意度。
参考文献[3]中的标准,评分范围为0~100分,即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04%,高于对照组的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总满意度为92.16%,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连接损伤若导管外露的长度较短,则难以造型,连接器与导管垂直在前臂固定,实施前臂屈伸等活动时,会受到肌肉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连接器与导管连接处发生打折[4-5]。
若导管外露长度较长,在实施造型固定中,连接器与导管间夹角在180°以下,两者反复的摩擦导致导管损伤,从而会出现导管断裂的情况[6]。
3.1.2 锐器损伤在实施置管的过程中,若护理人员将导管与锐器混放,则锐器可能会对导管造成损伤,在使用导管中,损伤处可能会出现断裂的情况[7]。
3.1.3 压力、剥脱损伤部分导管脱出时,若外露过长部位未能得以修正,或其贴膜较小,在更换贴膜的过程中,会导致导管外壁出现剥离性损伤的情况,不断变薄,从而出现破裂的情况[7-8]。
若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实施封管或冲管时,采用
3.1.4 活动过度在治疗的间歇期,若患者活动过度,出现胶布固定灰色扣松脱的情况,若未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则患者在用力时,其导管与连接器的连接处易断裂[10]。
3.1.5 使用不透明敷料不透明敷料不可透视,使得导管在断裂时,难以及时发现,若患者仍然放疗或外出活动,则较易出现PICC导管体内断裂的情况[11]。
3.1.6 导管外露长度较短导管置入后修剪长度、安装连接器后,仍然需要一定导管外露进行造型的固定。
因此,若导管外露长度较短,则会增加PICC导管体内断裂的发生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PICC导管体内断裂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随机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
试验组男39例,女12例,年龄35~63岁,平均(49.56±6.39)岁,其中鼻咽恶性肿瘤10例,直肠恶性肿瘤13例,淋巴瘤13例,肺恶性肿瘤15例。
对照组男40例,女11例,年齡33~62岁,平均(50.03±6.20)岁,其中鼻咽恶性肿瘤11例,直肠恶性肿瘤14例,淋巴瘤12例,肺恶性肿瘤14例。
纳入标准:①PICC导管体内断裂;②年龄超过18岁。
排除标准:①PICC导管体外断裂者;②语言沟通障碍者;③患者或家属无法配合者。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常规按照医嘱,给予患者用药等相关的护理,适当为患者讲解疾病有关的知识,对于患者存在的疑问耐心解答。
试验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送检方法若发现患者出现PICC导管体内断裂的情况,应立即协助患者,使其保持为左侧卧位,并进行置管侧相关肢体的制动干预,于患者同侧腋窝根处,实施止血带的结扎干预,以控制导管向心性回缩的发生,每隔5分钟的间隔进行1次止血带的放松,每次时间为15~30 s,合理对患者置管侧肢体、末梢循环情况进行观察,防止产生血液循环障碍。
以平行
车接送患者接受CT、X线等检查,确定导管断端的具体位置,在此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心率、呼吸、神志、咳嗽、胸闷等改变的情况,并及时发现患者的肺栓塞。
1.2.2 处理方法若患者的导管断端向其贵要静脉回缩,且与穿刺口之间的距离在3 cm以上,则在腋窝处给予患者止血带结扎干预,并使其保持为仰卧位,适当外展上肢30°~45°,实施超声检查确定导管断端位置,常规进行消毒铺巾,麻醉处理,于导管断端大约10 cm处,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常规分离皮下组织,并进行贵要静脉的游离,确定导管位置,切开血管(1/2),用导管钳夹住血管,并将止血带松开,之后缓慢将患者的导管取出,导管残端完全取出后,再次进行切口的缝合处理,并缝合血管,消毒并加压后,包扎处理。
导管残端若回缩至患者的右心房,则实施介入法干预,取出血管内的相关异物。
即消毒铺巾麻醉后,插入导管鞘(5 F)于右股静脉处,以抓捕器抓取患者的PICC导管,直至下腔静脉及患者的导管鞘处,最后拉出体外,对导管的完整性检查,穿刺口实施加压包扎干预。
在导管取出的过程中,不可过快、过猛,防止导管再次出现断裂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两组PICC导管体内断裂患者干预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2]中的标准,即显效:导管取出后,24 h内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伤口愈合良好;有效:导管成功取出,24 h内未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伤口愈合不佳;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
×100%。
②分析两组并发症(出血、感染、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干预满意度。
参考文献[3]中的标准,评分范围为0~100分,即满意(80~100分)、一般满意(60~79分)、不满意(0~59分);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04%,高于对照组的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92%,低于对照组的1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总满意度为92.16%,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连接损伤若导管外露的长度较短,则难以造型,连接器与导管垂直在前臂固定,实施前臂屈伸等活动时,会受到肌肉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连接器与导管连接处发生打折[4-5]。
若导管外露长度较长,在实施造型固定中,连接器与导管间夹角在180°以下,两者反复的摩擦导致导管损伤,从而会出现导管断裂的情况[6]。
3.1.2 锐器损伤在实施置管的过程中,若护理人员将导管与锐器混放,则锐器可能会对导管造成损伤,在使用导管中,损伤处可能会出现断裂的情况[7]。
3.1.3 压力、剥脱损伤部分导管脱出时,若外露过长部位未能得以修正,或其贴膜较小,在更换贴膜的过程中,会导致导管外壁出现剥离性损伤的情况,不断变薄,从而出现破裂的情况[7-8]。
若护理人员培训不到位,实施封管或冲管时,采用
3.1.4 活动过度在治疗的间歇期,若患者活动过度,出现胶布固定灰色扣松脱的情况,若未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则患者在用力时,其导管与连接器的连接处易断裂[10]。
3.1.5 使用不透明敷料不透明敷料不可透视,使得导管在断裂时,难以及时发现,若患者仍然放疗或外出活动,则较易出现PICC导管体内断裂的情况[11]。
3.1.6 导管外露长度较短导管置入后修剪长度、安装连接器后,仍然需要一定导管外露进行造型的固定。
因此,若导管外露长度较短,则会增加PICC导管体内断裂的发生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