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清华附中上地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清华附中上地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箫之韵
梁晓声
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洗浴中心什么的。

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

前不久,我应友人相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

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

一隅,有白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

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

”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


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
我笑道:“听琴。


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


众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
友人送我归至宾馆。

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
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生满意。

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

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就想起了那封信。

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

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

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

又问师从,笔答“父亲”。

其字娟小,笔画工整。

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

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

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

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

欣录之。

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精打细算。

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

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

小穆默然认可。

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

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一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

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

谭先生得意,小穆知足。

两周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修鞋的老头儿,在画廊门旁摆开了摊位。

谭先生命手下捧人。

老头儿作揖打躬,苦苦哀求。

恰逢小穆前来赶场。

老头儿求小穆乞情。

小穆自然没开口,凝视谭先生。

谭先生禁不住那凝视,说好吧好吧。

从此,画廊门前也多了一道“风景”。

修鞋摊与画廊自是很不和谐的,但人们的眼渐渐看惯了,也就接受了。

那老头儿,有点儿怪。

小穆不到,不见他的影子。

小穆来,他也出现。

不知不觉到了冬季。

有天晚上,飘降大雪。

那老头儿袖着双手,缩着颈,冻得咝咝哈哈的还自说自话:“雪正下着呢,我可不走……”谭先生睁一眼闭一眼地装没看见。

小穆塞给他一纸条,上面写着:“老板,我可以给那大爷一杯热茶吗?”谭先生愣了愣才答应。

春节前几天,有位美籍华人画家,慕名前来办画展。

剪彩之后,箫声幽幽。

画家说,这才像画展。

突然马路上传来刺耳的急刹车声,有人喊:修鞋的老头儿被轧了!箫声顿停,小穆尖叫着不顾一切冲出了画廊哭喊:“爸呀!爸呀!”人们正疑惑,墙根那儿有一个苍老的声音也喊:“女儿!那不是我呀!我在这儿呢,好好的。

小心你自己别被车撞了呀!”小穆抱紧他,一通哭……几分钟后,父女二人,一个背着修鞋的破箱子,一个抹着泪。

在人们怀疑的目光注视下相伴而去……
谭先生愤怒极了,深觉自己大丢面子,遗落笑柄……
数日后谭先生收到了小穆的信。

她承认自己欺骗了他,说她的姐姐患了癌,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荡,实指望能挣到替姐姐治病的钱……最后请求原谅……
谭先生不相信,撕了。

仅隔一夜,却又信了。

再隔一夜,竟自我谴责得不行。

后悔有时月入数万元,怎么对一个女孩儿那等小气……他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再也联系不上了。

友人最后讲,谭先生的画廊里,还会有人弹古筝、古琴,甚至吹萨克斯,但再也听不到箫音了。

因为谭先生觉得,别人吹得都不如“小穆”好,尽管有人的水平比“小穆”高多了……
友人吐尽一口烟后,问:“也有人认为,世道不古,人心诡诈。

那父女二人没将画廊的画盗走批,已算谭先生幸运。

你怎么看?”
我想了半天,老实回答:“不好说。


是的,对于世道,对于人心。

我近年来也每每难以判断了……
那天夜里我连续做梦:先梦见自己变成了谭先生,并且找到了“小穆”,将她接回画廊,从此好生对待。

又梦见自己变成一位富商,获得了“小穆”的下落,暗中向她父女二人捐了一大笔款。

或者,接着做下去会是那父女二人盗画的梦,还没开始做,却醒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一段交代了时代背景,为下文美术家协会谭副主席一心经营画廊谋取利益而忽视了小穆的艰难做了铺垫。

B. 文中“万勿再提小穆”一句产生了悬念,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自然引出对小穆故事的叙述。

C. 小说多处运用了伏笔手法,如“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其字娟小,笔画工整”等,都为下文揭示其女性身份埋下伏笔。

D. 谭先生“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因为他还心存疑虑,想确定小穆信上所写的内容是否真实。

2.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穆”这一人物形象。

3. 小说用“我”的梦境作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冠肺炎防控期间,“野外课堂”“帐篷课堂”等乡村儿童上网课的场景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也让人们看到了乡村儿童学习的困难及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

尤其是,当父母复工,而学校处于停课阶段,亲人和同学远离,乡村儿童可能面临着心理上的“空洞”。

疫情防控下,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面临着一些问题。

因为疫情,乡村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多了一份不安全感,他们更加希望父母赶紧回到自己的身边,甚至担心父母可能会感染病毒,永远也回不来。

疫情的影响和乡村居住的分散性使得儿童更加远离同伴,有的乡村儿童在其家附近根本没有同龄的伙伴。

缺少同伴的他们大多和老人相伴,但老人都忙于日常工作,无暇顾及他们,这将会对乡村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乡村儿童每天接触网络时间较多,如果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沉迷于手机游戏,产生网瘾等,带来新的心理健康问题。

(摘编自彭亮《疫情之下的乡村儿童心理健康须重视》)材料二:
北京疫情加速管控的同时,高疫情国家迫于经济压力,逐渐采取全面开放的政策,这将带来全球疫情的巨大不确定性。

目前看来,国际范围内短期不能消除病毒,随着各国开始复工复产,疫情有反弹的风险。

从今天许多国家的做法来看,我们看不到疫情有任何减缓的趋势。

所以,以前大家认为的在全球范围内很快可以控制疫情,这种可能性事实上逐渐被打消掉了。

后阶段疫情的防控,全球范围内期盼疫苗的问世。

如果没有疫苗,不断蔓延的疫情可能要持续到明年年底。

明年年底以后,再到后年,以后每年不管是冬春季,还是夏季,疫情仍会存在。

因为现在来看,这个病毒不单是在天气冷时容易生存,而且对热也有一定的耐受性。

这种情况下,全球范围内不可能形成群体免疫。

无论疫苗到来与否,中国都要保留谨慎心态,维护来之不易的安定局面,倡导公众场所戴口罩,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个人卫生的科普教育。

在防疫工作继续巩固,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强化的基础上,坚决推进经济的复苏,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新常态”。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不久前对全球疫情有一个评价:“世界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病毒本身,而是
缺乏全球团结和全球领导。

在一个分裂的世界里,我们无法战胜这种流行病。


(摘编自张文宏《精准防控不伤全局将是中国抗疫常态》)材料三:
目前,全球主要有两种防控模式: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严控模式,还有一种是以美国以及整个南美洲为代表的宽松模式。

我们是要全方位地控制疫情,争取找到每一个病人。

但在西方一些国家看来,控制疫情传播是要讲究百分比的,即每次疫情来临时,我们不可能百分百控制,可能控制60%或80%的病人。

他们也认为找到的病人越多越好,但没办法保证能找到每一个病人。

在美国等一些国家,他们的模式是延缓疾病的流行速度。

即对于发现的病人,如果病情不是很严重,甚至可以居家隔离,而且也不会仔细去寻找与他密切接触的人。

但是在中国,我们是要找到每一个密切接触者,也就是说要充分地把传播的途径给阻断掉。

同时,我们还会在各地对没有感染的人实施充分的保护。

对于有疫情传播风险的人进入这个城市,可能会按照风险程度进行核酸检测,或者进行路径隔离,使大多数人处于安全的环境之中。

中国的决策背后需要极大的支撑。

也就是说,当一个城市完全停摆以后,仍然要提供这个城市的基本服务,这对整个社会后续的支持体系有极高的要求。

所以,这种方法在很多国家事实上很难真正做到,但是中国这一次确实做到了。

(摘编自张文宏《精准防控不伤全局将是中国抗疫常态》)
4. 下列不属于疫情防控下乡村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是()
A. 倍增的不安全感
B. 缺少同伴的孤独感
C. 亲人和同学远离
D. 沉迷于手机游戏,产生网瘾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多国家迫于经济压力,逐渐采取全面开放的政策,复工复产,使疫情有可能反弹,全球范围内,难以快速控制疫情。

B. 疫情的防控关键在于疫苗,有了疫苗,不断蔓延的疫情才能得到阻断,但疫情会长期存在,全球范围内不能形成群体免疫。

C. 对于疫情,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谁也不能掉以轻心,我国的防疫工作须继续巩固,世界各国须团结一致抗疫。

D. 中国对疫情严控模式背后需要社会的极大支撑,美国等南美国家不能满足后续支持体系的要求,所以采取了宽松模式。

6. 请概括严控模式、宽松模式这两种防控模式各自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

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

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的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当代文学的学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

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向“西方取经”,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资源。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新世纪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

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样顶礼膜拜、趋之若鹜。

举例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国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

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的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

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和当代性品格。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经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

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们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等。

当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绎,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

关于清代“朴学”的方法论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作为史籍最为宏富的国度,在历史化问题上自有其广博而又独特的资源、思路和方法。

”不过,必须看到,清代“乾嘉学派”那一套方法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用的,但它的琐杂考证和重学问而轻人文的理论对于建构当代文学史应有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则是无效甚至是不利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王瑶说过,文学史学科“总要发展,要突破过去,要后来居上。

每个时代都应该达到自己时代的高度”。

期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也将脱羽成熟。

(摘编自陈剑晖《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对待“外源性”资源与“内源性”资源的态度存在着偏差。

B.西方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华裔学者的学术研究都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C.植根于民族的本土经验,是对学术主体性的坚持,能使作家写出更好的作品。

D.“朴学”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但缺乏理论支撑,不利于建构当代文学史。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滞后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重视“内源性”资源的必要性。

B.文章按时间顺序例举了诸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证“外源性”资源的影响之大。

C.文章对“外源性”资源的作用、清代“朴学”实证方法都做出一分为二的辩证评价。

D.针对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发展的方向。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文学比现代文学历时更长,由于文化自信缺失,未能达到时代的高度。

B.偏重于“外源性”理论资源是当代文学学科仍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根本原因。

C.对“内源性”理论资源的三个方面,我们应该要创造性、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

D.当我们注重对“内源性”资源的筛选和利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就能脱羽成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

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

释之曰:“久宦减伸之产,不遂。

”欲自免归。

中郎将袁盘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徒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言秦汉之间事。

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有视尽不能对。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薄,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文帝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

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①,当罚金。

文帝怒,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

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

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

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注]①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B.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C.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D.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文,汉文帝的谥号。

汉文帝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行迹给予的称号。

B. 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

授予官职的词还有除、黜等。

C. 公车,汉代官署名。

凡是臣民上书和征召等事宜,皆由其接待和转达。

D. 宗庙,帝王诸侯等供奉、祭祀祖先处所。

其中七庙是指天子的宗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释之重视亲情,体谅家人。

他认为自己长期做官未调动会增加兄长张仲的负担,内心深感不安,便想辞去官职。

B. 张释之目光长远,考虑周全。

他认为文帝如果任命夸夸其谈的啬夫为上林令,其他人就会追随这种不务实的风气。

C. 张释之正直公正,依法行事。

他处理“惊驾案"时依法处以罚金,并认为应共同遵守法则,否则就无法取信于民。

D. 张释之敢于直谏,坚持原则。

他对于盗取高庙物件的人,按照法律判处游街示众,驳回了文帝要求灭族的做法。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惜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飕枕边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看。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

②拳毛:蜷毛,马毛拳曲貌。

③眄:斜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颔联中,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C.颈联中,“雕”感受到秋风,睁开睡眼“眄青云”,诗人通过写“雕”侧面表现了秋风能使马和雕长精神,赋予万物以活力。

D.尾联中的“君”指诗人自己,而“扶病”二字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今社会,应当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风气。

正如《礼运》所言:“______,______。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音乐的震撼力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高亢的乐声冲破天穹,使得秋雨倾泻而下。

(3)秦观在《鹊桥仙》中以“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爱情观。

是啊,只要彼此始终心心相印,又何必一定要朝夕厮守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王华同学2020年6月6日因扭伤了脚到医院就诊。

经诊断,医生建议他在家休养3天。

请以王华同学的身份给班主任陈老师写一张请假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的自荐信,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明光中学的学生,叫刘畅。

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自荐信。

北京这座梦想之城,可谓高校林立,但是只有鄙校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

和其他同学一样,我非常渴望通过这次自主招生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夙愿。

本人学习成绩优异,特别喜爱写作,并发表了多篇作品。

现惠赠文章一篇,期盼能得到您的垂怜。

恳请您务必考虑并接受我的申请,给我一片天空,让我自由飞翔。

明光中学刘畅
2019年3月20日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队怀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信念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实现了人类首次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我国境内)登顶的伟大壮举,将五星红旗插上了珠峰,却因没有相应的科学设备,未能测量到珠峰高度。

几年后,我国借助苏联的测绘设备测得的珠峰高度也未获国际承认。

1975年我国登山队再次登顶珠峰,首次用觇标测得珠峰高度8848.13米,影响了世界30年。

2005年我国登山队登顶珠峰,采用新技术和美国GPS全球定位系统测得珠峰高度8844.43米,世界沿用至今。

2020年5月27日,我国登山队登顶珠峰,架起了中国的5C基站,将全部用国产测绘仪器测量珠峰高度。

60年来,中国登山队登顶并测量珠峰高度的攀登精神就是对中国精神的集中诠释,体现了爱国奉献的民族精神和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

为激励同学们学习中国登山队的攀登精神,学校举行“传承精神勇攀高峰”纪念中国登顶珠峰60年活动。

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中,D项,“因为他还心存疑虑,想确定小穆信上所写的内容是否真实”分析错误,从文中“竟自我谴责得不行……怎么对一个女孩儿那等小气”来看,谭先生想找到小穆的目的在于想表达自己的内疚之情,对小穆进行帮扶。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文中的小穆是一个生活艰辛但希望考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困境的年轻人。

从正面描写“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和侧面衬托“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概括出小穆吹箫技艺高超;从“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

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

小穆默然认可。

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小穆知足”概括出自强自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