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校本拓展课程构建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eneral Serial
No.99
2019
No.2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1马秀华(1973-),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校本拓展
课程构建实践研究
马秀华1
(泰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摘要:基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开设英语拓展课程的某应用型本科高校75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和其任课教师就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
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拓展课程的总体评价基本是满意的,大部分学生选择拓展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专业发展和就业助力,但是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拓展课程;实践研究
1援研究背景1.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
大学生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已成为影响学生深造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明确提出“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各高校基于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和对当前本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定位,依据自身教学条件、教学资源以及生源特点,探讨构建基于学生需求的、以应用为目的的拓展课程,将语言教学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基于网络的“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大学英语教学突出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方式个性化,突显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性和应用性。
本研究通过三年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拓展课程设置与实践,以期为同类院校的拓展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1.2拓展课程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和大学生对英语需求的不断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教学模式转向教学内容(黄芳,2001)。
随着各高校拓展课程的陆续开设,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拓展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
陈红(2013)研究构建“适当弱化基础英语,以个性化拓展课程为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张伟华(2014)从教育生态平衡的视角,通过对某高校英语拓展课程设置的研究发现:拓展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的需求不一致,建议拓展课程的设置要兼顾学校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以达到教育的生态平衡。
肖岭(2012)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实践基础上,从拓展课程的设置、教学模式、评估体系等方面对构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体系提出建议。
辛闻(2016)探讨了多元需求下的独立学院构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必要性和构建策略。
许玉(2017)探讨了基于需求分析的医科大学构建校本英语拓展
课程的实践研究。
张瑾(2016)基于自我效能感提高的视角探讨了拓展课程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
这些研究基于不同的视角从拓展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对拓展课程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拓展课程开设与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116
··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
究2.校本拓展课程体系构建
Skilbeck (1984)认为课程设置要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社
会和学生需求等要素。
基于对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分析(马秀华,2015),我们在第三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中尝试在第四学期形成通识课程+英语拓展课程的课程设置模式,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开设选修类课程。
拓展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涉及技能类学术课程和专业类拓展课程及跨文化交际课程(具体课程体系见下组织结构图),课程会
随着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注重实用性和专业性,
学生可根据专业发展、求职意向、兴趣爱好等选择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
通过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一方面实现教学整体连贯性;另一方面,传授给学生与其专业有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凸显大学英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提升大学生借助英语提高所学专业的竞争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改革收效良好,但需要我们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进一步探索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效果研究,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检验和推广。
3援拓展课程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3.1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课程组在课程开设前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就拓展课程设置的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马秀华,2015)。
经过三个学期的拓展课程开设实践,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英语拓展课程学习情况,课题组就英语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有针对性的深度访谈,参与问卷调查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自文理各个专业,性别人数基本平衡。
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方式,由任课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填写并及时收回,以确保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共收到有效问卷758份。
主要问题包括:(1)对所修拓展课程的总体评价;(2)选择拓展课程
的原因和目的;(3)对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授课情况的反馈;(4)对大学英语拓展课教学的看法和建议等。
同时,课题组也与相关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座谈,进一步了解了教师在拓展课程开设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从而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改革。
3.2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学习情况反馈分析拓展课程学习的反馈分析分别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
两个维度进行。
3.2.1学生对拓展课程的总体评价
学生对英语拓展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满意度评分(采用5分值量表:1=很不满意,2=不满意,3=一般,4=满意,5=非常满意)。
117·
·
表1对所修拓展课程的总体评价(可多选)
评价维度Mean Std.Deviation 您对英语拓展课程上课时间安排的满
意度
3.08.615
您对英语拓展课程设置(课程类别丰
富度)满意度
3.17.251
您对英语拓展课程的上课模式满意度 2.93.513
您对英语拓展课程的评价方式满意度 2.99.232
您对英语拓展课程的总体评价 3.03.690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对英语拓展课程的总体评价基本是满意的(mean=3.03),对上课时间安排和课程类别满意度较高(mean=3.17,mean=3.08),说明目前拓展课程的开设是基本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的,是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的,此研究结果与前期需求分析中的“73%的学生认为应该压缩通用英语(大学英语)课时,同时开设英语应用类和文化类的拓展课程”(马秀华,2015)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另外,学生对拓展课程的上课模式和评价方式满意度相对偏低,对此将做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继续完善这两个方面。
3.2.2学生选择拓展课程的目的
表2选择拓展课程的目的(可多选)
选择英语拓展课程的目的人数比例(%)
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43257%为专业发展和将来工作奠定基础47863%拓展英语文化知识32643%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45062%
更容易地通过考试31141%
传统课程太枯燥12917%
为了完成学分44759%
其他10614%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拓展课程是为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62%)从而能更好的发展专业和就业(63%),有57%的学生倾向于拓展课程的个性化学习,59%的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这些数据与研究初期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中“62%的学生希望通过六级、考研及出国等各类英语考试,61%学生希望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马秀华,2015)的调查结果基本是吻合的。
学生对拓展英语文化知识的目的认可度相对较低(43%),此结果与在拓展课程选择过程中的语言文化类课程选课率较低是一致的。
3.2.3学生对授课情况的反馈
表3教材使用情况
教学材料使用情况人数比例(%)
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材10614%
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印刷材料24732%
教师用PPT、网络资料或其他电子材料36248%
其他436%从表3可以看出,拓展课程开设过程中,大部分课程没有固定教材,任课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PPT或印刷材料形式,借助网络资料及其他电子材料灵活选取教学材料,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从这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新开课教师的备课工作量比较大。
表4授课形式
教师授课形式人数比例(%)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地讲解7510%
借助多媒体通过PPT演示讲解24632%
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的讨论20327%
指导学生参与课程内容讲解19225%
其他426%从表4的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老师能够突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32%)、启发式教学(27%)和交互式教学(25%)等多种模式,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以语言输出为驱动,以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表5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人数比例(%)
闭卷考试13918%
开卷考试19626%
学期论文20627%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21729%
从上表可以看出,拓展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
经访谈得知,因当前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的类别较多,其评价大部分由任课教师自主安排,各类课程的评价方式各异,评价维度、信度和效度参差不齐。
表6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习英语拓展课程的压力人数比例(%)
非常大21929%
比较大24833%
一般21328%
毫无压力7810%
118··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学习是学生从通用英语阶段向专业英语阶段的过渡。
从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可以看出,拓展类课程作为大学英语提高类课程,对大部分学生(29%,33%)而言是有比较大的压力的,说明很多学生不能适应从侧重于基本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英语向以应用为目的的提高课程的过渡。
有些学生的英语拓展课程学习困难来自于专业英语词汇量不足、不熟悉科技英语文体特点、教师设置学习任务难度较大等。
表7学习效果
学习英语拓展课程的效果人数比例(%)收获很大,基本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40954%有所收获,但没有预期的多16422%
收获不大13718%
毫无收获486%尽管很多学生认为英语拓展课程学习压力较大,调查显示:54%的学生认为在英语拓展课上收获很大,达到了自己英语拓展学习的目的;22%的学生认为收获没有预期的多;18%和6%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和毫无收获,对这部分学生我们进行了个案深度访谈,以了解其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专业英语词汇量不足、不熟悉科技英语文体特点、教师设置学习任务难度较大等。
3.2.4学生对今后拓展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改进拓展课程的设置,课题组就拓展课程的课程类型、开课数量、授课形式、教学材料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了座谈。
在语言技能方面,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口语和听力拓展课程学习,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其次,学生希望继续丰富英语课程类型,特别是考研英语和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英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开发拓展课程教材,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部分学生反映:大学英语各类拓展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有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评价的公平性。
3.2.5任课教师对拓展课程设置的建议
通过与任课教师座谈了解到: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开设对英语教师而言,是自我发展的契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拓展课程的开设迫使大学英语任课教师明确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督促他们努力完善专业知识。
但他们普遍反应因缺乏合适的教材,备课压力较大;学生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所选的拓展课程缺乏兴趣;对学生的评价维度不好把握。
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拓展课程教学中还有待完善。
4援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学的启示
4.1明确拓展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强对学生的选课和学习指导
Brindley(1989)把需求分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客观需求指学习者基于各种情况的能力需求,主观需求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和情感的需求。
蔡基刚(2011)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是教学目标不明确。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将来就业助力。
因此,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设置要基于不同专业和层次学生的需求,避免主观性和从众性,关注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知识结构和难度的衔接,构建完善的拓展课程结构层次和连贯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另外,有些学生因缺乏对大学英语拓展课的认识,在选课的过程中避难趋易,随意性强,学习目标不明确。
拓展课程开设前,相关教师和学院要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意识到大学英语拓展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拓展课的学习目的、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理智、合理地选择自己的拓展课程,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英语成为辅助自己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有力工具。
4.2丰富教学资源,优化拓展课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果
相对于比较成熟的大学英语基础教材建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材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建设实践中,各高校要基于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为师生建设和提供丰富的课内和课外英语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广泛收集信息化教学资源,借以弥补拓展课程教材不够丰富的问题。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使自己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收集、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拓展课程的教学应根据课程特点和生源情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借助于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形式探索实现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到网络支撑的语言学习和移动语言学习模式的不断升级,有效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为学生构建多维混合式语言学习环境,使大学外语学习内容的自主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等特征更加凸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探究式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职场适应能力。
4.3完善拓展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许多院校拓展类课程的考核基本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不同课程的试卷难易度和信度参差不齐。
完善的评
119··
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价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
各校在拓展课程的开设中,要根据拓展课程的特点,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估体系,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外学习任务的进度与完成质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平时测试的成绩等各项任务的评价,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和过程进行有效地监控,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过形成性评价方式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相结合,探索构建客观公平的拓展课程综合性评价系统,完善拓展课程教学体系。
5.结语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不断完善,使其向科学化、系统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学生日趋多样化的英语学习需求。
目前在很多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开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课程安排较复杂(如学生分级、选课)、拓展课程学习资源不丰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各高校应立足本校特色,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满足其个性化和多样化英语学习需求。
针对学生和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要努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及完善的教学考核评估机制,进一步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是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课题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4CWXJ48)和泰山学院教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rindley,G.The Role of Needs Analysis in Adult ESL Program Design[A].In Johnson,R.K(eds.).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Skilbeck,M.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M]. London:Harper and Row,1984.
[3]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兼考香
港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4]陈红.个性化拓展课程为主的大学英语课程模式改革
的探索[J].外语教学,2013(4).
[5]黄芳.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
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01(1).
[6]马秀华.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后续课
程设置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视角[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5(4).
[7]肖岭.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2(4).
[8]辛闻.基于多元化需求下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拓展课
程构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2). [9]许玉.大学英语校本拓展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J].南京
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7(6). [10]张瑾.后续拓展课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策略——
—基于自我效能感提高的视角[J].江苏高教,2016(3).
[11]张伟华.教育生态平衡视阈下英语拓展课程教育的多
元模式建构——
—以X高校为个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
A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glish Extension Cours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Abstract: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ollege English extension courses,this study investigated and interviewed758 non-English majors who took the English expansion course and their teaching teachers in 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The survey found that students are generally satisfied with the expansion program.Most students chose the extension courses to improve their language application skills to help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employment.However,teaching resources,teaching model,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words:extension courses;practical research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