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语文月考试题
2015.10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烟台大学7位保洁员吃学生剩饭的照片蹿(chuàn)红网络。
这些老人②食用学生的剩菜剩饭,只是为了向莘莘学子传递“节俭是一种习惯”的理念。
他们的这种行为真是大快人
心,让人钦佩不已。
其实,我们③是一个崇俭抑奢的民族。
《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奢靡(mí)之风逐渐抬头,浪费现象悄然流行。
关不紧的水笼头,白天亮着的点灯……,许多人熟视无睹,还有一些人暴殄天物,以为宁(nìnɡ)剩毋(wù)缺才够档次,于是个人消费竞相攀比、④奢华。
太史公高呼:“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司马光也谆(zhūn)谆告诫:“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厉行节约,13亿人积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蹿(chuàn)红水笼头
B. 奢靡(mí)八珍九鼎
C. 宁(nìnɡ)剩毋(wù)缺厉行节约
D. 谆(zhūn)谆告诫积腋成裘
2.文中①②③④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①日前②自愿③一直④追逐
B.①近期②志愿③一直④追求
C.①近期②自愿③一贯④追求
D.①日前②志愿③一贯④追逐
3.文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莘莘学子 B.大快人心 C.暴殄天物 D.聚沙成塔
【考点】论述类
【试题解析】
1.A项、蹿(cuān)红、水龙头;C项、宁剩毋(wú)缺;D 项、集腋成裘
2.①“日前”,几天前,前些天;“近期”,指近来的一段时期,往往指从现在开始的将来一段不长的时期。
②“自愿”,代表一种心情,自己愿意而没有强迫地去做的,如:自愿的行动;“志愿”代表一种愿望,一种明显高于“自愿”的愿望。
③“一贯”是形容词,意识是思想、作风等从不改变,一般作定语,如“这是他的一贯看法”“我们一贯认为”;“一直”是副词,只能做状语。
④“追求”,用积极的行动达到某种目的,如追求财富荣耀,也特指追求异性,偏重在于求,求所得。
“追逐”,追赶,例如追逐嬉戏;也指追求,如追逐名利,偏重逐,要追赶上某个东西。
3. “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用在句中褒贬失当。
【答案】1.B 2.A 3.B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日前,这份写在河南省实验中学信笺上的辞职申请,在社交媒体疯传,被网友封为“史上最具
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
”
B.《新民丛报》虽然名为“报”,其实却是期刊,是梁启超等人于1902年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曾产生过较大影响。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D.新鲜大米,手感滑爽,米粒光洁,透明度好,腹白很小(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做出的米饭清香可口。
【考点】标点符号
【试题解析】
A最后一个移到引号外;C、整体没有疑问的语气,所以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D、要解释的部分必须紧跟被解释的内容,位置要恰当,故改为“腹白(米粒上呈乳白色的部分)很小”。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现是
A.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1月份,53个城
市四分之三左右以上的新房和二手房环比价格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上涨。
B.2013年2月,在上海召开的由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举办的“先秦诸子暨《子藏》学术研究会”上,我们提出了“全面复兴诸子学”的运动。
C.由于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一再重复上演,使得我们不
得不反思:我们在享受手机带来便捷的同时,是否过于依赖手机而忽视了现实的人际交往?
D.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是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试题解析】
A、“四分之三左右以上”重复,
B、“提出......运动”搭配不当;
C、“由于......使得”缺主语。
【答案】D
二、(每小题3 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话说信仰
信仰是个性心灵深层的隐密,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一个不易交流的话题。
然而,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却备受人们的关注。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选择和追求,“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
诚如康德所言:“信仰是客观的不确定而主观上确定。
”以此看来,信仰是一种价值预设,是信仰者相信其正确或有意义,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黎巴嫩诗人哈•纪
伯伦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
信仰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现象,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
从认知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正确和认同;从情感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敬畏和尊重;从意志角度看,信仰表现为坚守和追求。
人的信仰具有多样性,如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科学信仰等,这种多样性是由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等因素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被信奉、被坚守的信仰突然被人们普遍质疑或放弃时,则表明信仰危机的出现。
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在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信仰危机固然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至少说明人不盲从迷信,而且在危机中还会孕育出新的信仰。
罗曼•罗兰说得好:“怀疑和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
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
”我们应当坚信,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
多元的、充满理性光芒的信仰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于人类来说,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
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从哲学层面看,信仰关乎人的价值追求。
人不会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
人来自于物,人原本就是物,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了尊严,升华
了境界;人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确立使人超越了死亡,满足了追求永恒的愿望;人生是不断寻求价值和意义的,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价值目标和生活信念。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信仰源于人的精神需要。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信仰无疑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信仰使人有了精神寄托,从而满足了归宿感;信仰使人的精神有了确定性,从而产生了安全感;信仰克服了灾难和死亡所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从而获得了平和与慰藉感。
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
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洁的信仰星空,愿我们每个人对心中的信仰都能保持一种深深的虔敬!
(选自2010年第21期《记者观察》中的《话说信仰》,有删节)
6.有关信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信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不易交流的话题,它备受人们的关注。
B.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C.信仰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人们对其信仰的对象是极其相信和尊敬的。
D.信仰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情感、意志等角度看,表现各有不同。
7.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需要信仰”的原因的一项是
A.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人们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
B.人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
C.信仰能使人有精神寄托,使人精神有了确定性,克服灾难和死亡带来的紧张和恐惧。
D.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而信仰使人们有了归宿感和安全感。
8.有关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是永远走不到的”,是说信仰是正确的、有
意义的,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
B.信仰危机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不是一件坏事,其背后有
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C.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所以作者希
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
D.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
信仰危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考点】论述类
【试题解析】
6.B项颠倒了两者关系。
7.A项不是原因
8.A、是信仰者相信其正确或有意义;B、原文是“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D、原文是“多元的。
充满理性光芒的信仰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
【答案】6.B 7.A 8.C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
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
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
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寻坐事免。
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
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
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
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
明旦,狼死于其所。
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
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
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
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
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
刑部侍郎施礼遂
论骥死。
骥上章自辨,帝日:“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
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
又为《劝教文》。
振木铎以徇之。
自是人成改行,道不拾遗。
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
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
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
莅郡六年卒,年七十。
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
B.寻坐事免坐:因犯……罪或错误
C.奉敕以行行:出行
D.道不拾遗遗:遗失,丢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招流亡,给以农具倚南窗以寄傲
B.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士民赴吊,咸哭失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
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
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
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
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
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考点】人物传记
【试题解析】
9.D项“遗”指遗失的东西。
10.D项、两个“咸”是“都”的意思;A项、介词,把/连词,来;B项、介词,对、向/介词,比;C项、介词,因为/表疑问语气,“呢”。
11.A、②表明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C、②是宣宗的行为;
D、①是李骥对盗贼采取的防范措施。
12.B项的此事应为李骥担任河南知府职务时所作。
【答案9.D 10.D 11.B 12.B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
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3分)
(2) 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3分)(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分)
(4)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2分)【考点】人物传记
【试题解析】
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
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1)“交荐”,“共同推荐”;“擢”,“提拔”;“见”,“被”。
(2)“后期”,“迟到”;“执”,“捉拿”;“桎梏”,名词作动词,“戴上手铐脚镣”。
(3)“为”,“被”;“奚”,“为什么”;“悟”,“明白,懂得”。
(4)“拜”,“授予官职”;“寻”,“不久”;“除”,“授予官职”
【答案】(1)侍郎李昶等人共同推荐李骥,朝廷提拔他做刑部郎中。
李骥上奏了十余件事情,很多都被朝廷采纳了。
(2)等到李骥按照约定的日期到了,(伊王反而)诬陷李骥迟到,抓起来戴上脚镣和手铐,第二天才被释放。
(3)既然内心被形体役使,为什么还失意伤感独自愁悲?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但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4)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的恩典,授职为太子洗马。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8分)
行香子
许古①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
挂衣冠、初脱尘劳。
窗间岩岫,看尽昏朝。
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②。
醉模糊、信手挥毫。
等闲陶写,问甚风骚。
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③。
注: ①许古,金代中后期著名的谏官,性嗜酒,平生好为诗及书,曾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
后辞官归隐,这首词就是他归居后所作。
②醪(láo),浊酒。
③消摇:同逍遥。
(1)上片寓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
(2)本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下片诗句简要分析。
(4分)
【考点】词
【试题解析】
(1)分析第一问可以抓住上片中作者描绘景物的特点,“爽气飘萧”表现了秋高气爽的意境,“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写出了夜晚的山峰,晴天的山峰,清晨的山峰的三种不同的状态,这些景物都是使人心旷神怡的。
第二问可以结合诗句中的景物特点和“挂衣冠、初脱尘劳”等信息来分析,作者辞官了,脱离了官场,有心情欣赏自然美景了,因此作者内心是愉悦的。
(2)解答时应该认真分析该词的下阕,先要总的概括性格特点,然后再具体分析。
分析时抓住“闲”“醉”“乐”“能”“消摇”等词语,表现出作者的潇洒闲适,不拘形运的个性即可。
【答案】(1)描绘了一幅秋高气爽、景色怡人的山中秋日图,抒发了词人刚刚从官场中解脱出来,重新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愉悦心情。
(2)词人的形象特点:放荡不羁、淡泊名利、率真自然、闲适洒脱。
下片前四句写出了词人饮酒后的醉态,
他放荡不羁,毫无拘束,纵横骋才,五、六句写词人言情言志,只为抒发情怀,并不为什么风骚之旨,表现了词人的洒脱。
“乐因循”表现词人心性的率真自然;“能潦倒”表明心迹淡泊名利;“也消摇”表达出对闲适生活自得其乐,乐此不疲的生活态度。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2)《陈情表》中表明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情状的句子是:“臣无祖母,___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___”。
(3)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
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散文
【试题解析】
名句默写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还要注意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飏”“至”“彭蠡”等字,一定要书写准确。
【答案】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五、(12分)
16、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4分)
①春日融融。
和风习习。
花红草青,气息清新,难怪唐人语出惊人:“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
②鬼斧神工的幽雅峻峭,司空见惯的柳下花前,小桥流水。
芳草萋萋,自然之美,无处不在。
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
③把那盘盘盏盏的美酒佳肴,统统搬到郊野去享用,另有一种滋味,别有一番情趣。
④郊游野宴,自然以春季为佳。
⑤但自然之美,有时还得屈尊郊野,远足寻觅。
排序:________
【考点】语言表达
【试题解析】
句子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
除了平时在阅读中注意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于句意理解外,还要注意明显的语言标志,如关联词语,起总领、总结作用的词语等。
做题过程中,要根据句意及语言标志,判断哪些句子必须相连,哪个句子是首句,哪个是尾句。
本题所给几个句子,应该是按照如下顺序排列: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但自然之美还得远足郊野寻觅→郊野别有情趣→郊游以春季为佳→为什么选择春季。
关键是第④句,若把它放在第③句与第
⑤句之间,便割裂了第④句与第①句的紧密联系,因此应将④句放在①句前面,③句后面。
【答案】②⑤③④①
17、将下列长句变为4个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4分)
创新型经济是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的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的经济。
【考点】语言表达
【试题解析】
长句变短句首先要确定一个主干句,然后再将其它的枝叶部分重新组合成为句子即可,该题中出现的句子可以确定主干句是“创新型经济是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的经济”,“以知识和人才作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的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然后将句中的状语分为三个断句即可。
【答案】创新型经济是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要求的经
济。
它依托知识和人才。
它的主要驱动力是创新。
它的着力点是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
18、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4分)
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我是
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
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______改为______;(2)将______改为______;(3)将______改为______;(4)将______改为______。
【考点】语言表达
【试题解析】
这道题重点考查语言表达得体,“惠顾”是敬词,不能用于自己;称呼对方要用敬词,因此“你社”要改为“贵社”;“可”也用的不太礼貌,应改为“请”;“洽谈”一般用于大的商业会谈,不和语境,可以改为“联系”。
【答案】(1)“惠顾”改为“浏览”;(2)“你”改为“贵”;(3)“可”改为“请”;(4)“洽谈”改为“联系”。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茶王
梁凌
清风镇的人,都知道老萧有两只奇特的手。
他的手,大,粗糙,结着厚厚的茧,两手摊开来,像两只焦焦黄黄,粘满土的耙子。
当他的手抚摸孩子细嫩的皮肤时,孩子会“哇”地一声吓跑开去。
清风镇的地形,高低错落,老萧的家,在一个高高的台子上,
远看,像老鹰伸出的长长的脖子。
没事的时候,老萧就在鹰脖子上练功。
弯着腰,摊开蒲扇似的手,手指撑开又合拢,提起,同时,胳膊和腰也扭来扭去,行云流水,腾挪跌宕,像打太极,却又速度极快。
他到底练的什么功,谁也看不懂。
老萧不是清风镇的人,他搬来清风镇,算来,有七八个年头。
他爱喝茶,镇上的茶叶店,是他常光顾的地方。
老萧最爱品的茶,是龙井。
镇上有五家开茶店的,每年新龙井茶下来,老萧会一家家喝将过去,喝来喝去,却只是摇头。
“老萧,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九五茶行”的老赵,看见老萧,一把拉进自家店里,神秘兮兮地说,“我这里,昨天刚进来一批新龙井,只进了一点点,太贵,那味道,嘿!你肯定没喝过,尝尝?”
老萧闻了闻,看了看,叹一声:“可惜了!”
老赵问:“可惜什么?”
老萧不语。
老赵在杯中注入烧好的水,倒入多半杯,只见杯中嫩叶成朵,一旗一枪,交错相应,亭亭玉立。
老萧端起茶,先深吸一口,又呷一口,喉结微动,徐徐下咽。
只见他双眸轻合,半晌,睁开眼道:“可惜了这份好茶,茶是好茶,只是炒茶时炒坏了!机器炒的茶形,千叶一律,味道吧,也大同小异,没灵气,没个性啊!最好的茶,还是用手炒出来的。
”
老赵说:“你说的极是,但现在手炒的茶,很难喝到了,炒茶又苦又累,据说炒茶的人,已没有多少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炒茶,后继无人。
连那个茶王,也洗手不干了,不知道去了哪里,茶界上有传说,谁有福喝上他炒的一杯茶,一辈子都忘不掉,也不知道那是怎么个好法。
我也开了半辈子茶行了,传说中那种极品的茶,竟是没有喝过,算是白活了!”
老萧说:“老赵,如果你后天有空,我请你去我家小坐如何?”第三天上午,老赵早早就往鹰脖子上走去,刚过清明,路边的柳枝,已绿得透亮,杨树的叶子,也渐渐舒展,伸着毛茸茸的小巴掌,早上的天气,还有些薄凉,细风吹着,甚是清爽。
老赵刚走到老萧家院墙外,就闻到一股香。
那香气袅袅的,随着风向,一会儿浓,一会儿淡,老赵禁不住深吸一口气,这一吸,顿觉胸部如生了云雾一般,荡气回肠。
老赵一进门就傻眼了。
只见后屋门前,支了一口锅,老萧正穿着围裙,在锅边“打太极”。
他比平时打得更卖力,头,腰,臂,不停地扭来扭去。
一锅绿油油的叶子,被老萧的两只大手压着,如团团绿云,在锅里快速旋转,旋转,又被那双大手抓起,粒粒抖落,看得老赵眼花缭乱,一股清香味,就在这一抓一抖中飘散出来。
“炒茶!老萧,你会炒茶?!”老赵惊叫起来。
老萧也不答话,只沉浸在自己的舞蹈里。
当青绿渐渐变暗,老萧戴上白手套,把手摊开在锅底,按压,挪动。
然后,把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