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班调研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班调研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共4题;共35分)
1. (10分) (2019七下·重庆期中) 古诗文默写。
(1)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2)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
(韩愈《晚春》)
(3)《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渲染出了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木兰诗》)
(4) 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5) ________,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6)《登幽州台歌》中描绘了诗人孤寂与苦闷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7)《己亥杂诗》中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9.0分) (2019七上·北京期中) 母爱是永恒的话题,班级开展了“感受母爱报答母恩”活动。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母爱是一股清清的泉,洁净而碧澈;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延伸而顺畅;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挺拔而坚固;母爱是一泓湛湛的潭,深厚而有容。
②谁能说母爱不是最伟大的?母爱对子女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而巨大。
③正如高尔基所说:“世界上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甲)的母亲教会孩子面对困难不怯不懦。
梁启超的二夫人王桂荃女士,在梁启超离世之后,度过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岁月,终使九个孩子功成名就。
在她去世以后,梁思成和兄弟姐妹一起在父亲墓旁种下一棵母亲树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
(乙)的母亲让孩子学会博爱大度。
比尔盖茨就曾说过,自己在母亲那里得到的是“虔诚和善良”。
我们在比尔盖茨对全世界贫困地区的大量捐款上就可以看到母亲的印记(丙)的母亲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深度。
徐志摩的表弟、著名作家金庸就曾经说,他对小说的人物内心深处的探索很多得益于自己的母亲。
(1)根据语意,在文段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甲)心胸宽阔(乙)意志坚强(丙)知书达理
A . (甲)(乙)(丙)
B . (丙)(甲)(乙)
C . (乙)(丙)(甲)
D . (乙)(甲)(丙)
(2)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母亲树。
”
B . “母亲树”。
C . “母亲树”,
D . 母亲树,
(3)下面对第一段文字中语句的修辞和理解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第①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分别比作“泉”“路”“山”“潭”,写出了母爱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B . 第①句排比手法与叠词的运用,朗朗上口,增强了韵律感,富有节奏美、音乐美,收到了意蕴深厚的效果。
C . 第②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于一问一答中,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及对子女的影响,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D . 第③句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母爱的伟大,使表达更深刻有力。
(4)列关于母亲的书法作品中属于行书的一幅是()
3. (4分) (2017九上·天津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且说吴用对晁盖说道:“不是保正 A 自来,几乎做出一场大事,这个令甥(甲)非凡!是好武艺!小生在篱笆里看了,这个有名惯使朴刀的雷都头也敌不过,只办得架隔遮拦。
若再斗几合,雷横必然有失性命。
因此,小生慌忙出来间隔了。
这个令甥 B 从何而来?往尝寺,庄上不曾见有。
”
晁盖道:“却待正要来请先生到敝庄商议句话。
正欲使人来,只是不见了他,枪架上朴刀又没了。
只见牧童报说,‘一个大汉拿条朴刀望南一直赶去。
’我慌忙随后追来了,早是教授谏劝住了。
请尊步同到敝庄,有话 C 计较计较。
”
(1)上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四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文中的A 是指________(请填人物姓名),B是指________(请填人物姓名),B此来东溪村的目的是________。
C是指________(请填具体事件)。
(2)根据上下文语境,文中“甲”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
A . 兀的
B . 端的
C . 兀自
D . 干系
(3)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请从《朝花夕拾》中任选一篇为例做简要分析。
4. (12分) (2017八下·鄂城月考)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恩深似海,终生难报还。
今年的5月13日是母亲节,班级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主题是“献给母亲的歌”,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班会的气氛,请你写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里。
(不得引用材料中的语句)
(2)下面是本次班会的活动环节,请补全所缺的环节。
环节一:开场白
环节二:________
环节三:________
环节四:________
环节五:家长代表发言
环节六:班主任总结
(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父母给了我们全部的。
爱,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呢?请你确定一个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具体方式。
(4)班级打算邀请部分家长参加班会,小静觉得妈妈衣着土气,不够入时,不想让她来参加,对此,你打算怎样劝说小静改变主意?
二、阅读理解(55分) (共3题;共55分)
5. (19.0分) (2016八下·姜堰期中) 阅读乌尔法特的《生活》,完成下题。
①同是一条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它。
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②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
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③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
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人。
④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⑤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⑥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觉得那样需要水。
⑦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渴是什么滋味,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6. (21.0分)(2014·扬州)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底线
冯骥才
①一个物欲的时代和一个非物欲的时代,人的底线是不同的。
社会的底线也在下降。
所谓社会底线下降,就是容忍度的放宽。
原先看不惯的,现在睁一眼闭一眼了;原先不能接受的,现在不接受也存在了。
在商业博弈中,谎
话欺骗全成了“智慧”;在社会利益竞争中,损人利己成了普遍的可以获利的现实;诚信有时非但无从兑现,甚至成为一种商业的吆喝或陷阱。
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人的底线不知不觉在下降。
②可是这底线就像江河的水线,水有一定高度,船好行驶,人好游泳。
如果有一天降到了底儿,大家就一起陷在烂泥里。
我们连自己是脏是净是谁也不知道了。
③所以,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
其实这底线原本是十分清楚的。
比如人不能“见利忘义”“卖友求荣”“卖国求荣”“乘人之危”,不能“虐待父母”“以强凌弱”“恩将仇报”“落井投石”,还有“不义之财君莫取”“朋友妻不可欺”等等。
④这个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已被全线突破了。
⑤底线无形地存在于两个地方。
一在社会中,一在每个人心里。
如果人们都降低自己的底线,社会的底线一定下降。
社会失去共同遵守的底线,世道人伦一定败坏;如果人人守住底线,社会便拥有一条美丽的水准线﹣﹣文明。
因此说,守住底线,既为了成全社会,也是成全自己。
⑥然而,这两个底线又相互影响。
关键是在碰到低于你的底线时,你是降下自己的底线,随波速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洁身自好?有人说,在物欲和功利的社会里,这底线是脆弱的。
依我看,社会的底线可能是脆弱的,人的底线依旧可以坚强,牢固不破。
⑦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
⑧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上的。
没有底线,一定会是一塌糊涂的失败的自我,乃至失败的人生。
有底线,起码在“人”的层面上,获得了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选自2013年6月3日《今晚报》,有删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________的观点;其次,从________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________。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
(请分点回答)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
(80﹣100字)
7. (15.0分) (2019七上·江门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B . 吾日三省吾身(三次)
C . 学而时习之(按时)
D . 不逾矩(越过,超过)
(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三、写作(55分) (共1题;共60分)
8. (60分) (2017七下·灌云月考) 木兰代父从军的勇敢决定,使她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鲁迅弃医从文的明智决定,使他成为一位国人敬仰的文坛巨匠;邓稼先毅然回国的果断决定,使他成为一位人民称颂的“两弹”元勋……人的一生需要作出许多决定,但无论怎样的决定,对我们都是一种考验,我们也一定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请以“一次难忘的决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抒写真情实感(诗歌除外)。
②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共4题;共35分)
1-1、
1-2、
1-3、
1-4、
1-5、
1-6、
1-7、
2-1、
2-2、
2-3、
2-4、
3-1、
3-2、
3-3、
4-1、
4-2、
4-3、
4-4、
二、阅读理解(55分) (共3题;共55分)
5-1、
5-2、
5-3、
6-1、
6-2、
6-3、
6-4、
7-1、
7-2、
7-3、
三、写作(55分) (共1题;共60分)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