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重镇半扎寨(汝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言
古老的半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地貌奇特多姿。
两河夹一寨,龙泉石上流;山青水碧,鸟语花香。
她位处丘陵地带,频临宛洛古道。
东通苏杭,西连秦陇,骆驼商队,穿街而行。
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为勤劳朴实的半扎人民,带来了无限商机,创造出灿烂瑰丽的古老文化2 0 0 7 年,半扎被河南省论定为“古村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昔日的半扎,曾是繁华的重镇,辉煌的名村。
这里有:周长8华里的巨石大寨,雄伟高耸的寨门楼,大平军师的题匾,明代建造的秀水寺,敦实的双拱大石桥。
清代的民居宅院,陕山会馆关帝庙,灵秀的土二地祠,巍峨壮丽的文昌阁,青龙嘴里吐泉水,万泉河上水打磨,国民党中将戴官邸,私立民权中心校等等,不一而足。
星转斗移,沧桑巨变。
如今.半扎古香多彩的文化,有的依然存留,有的残缺不全,有的正在修复,有的难觅踪影。
为了抢救古镇半扎文化遗产,各级有关领导和当地干部民众,十分重视,慷慨解囊、献工,积极付诸行动。
本人祖籍半扎,又是幼年启蒙之地,对一些情况较为熟悉。
理应恪尽微薄之力,追录历史原迹。
在老一辈乡亲志士的大力协助下,广泛搜集资料,深度回忆往昔,经多次增删修补,三易其稿,终于汇编成册。
拟名为《古道重镇半扎寨》谨此奉献,以飨后人。
樊创制
古道重镇半扎寨
一、地理环境优异 (1)
二、古镇寻本溯源 (2)
三、半扎寨与洪秀全 (3)
四、陕山会馆关帝庙 (6)
五、万泉河上水打磨 (8)
六、秀水寺旁东大桥 (9)
七、工商兴隆经贸荣 (11)
八、民权小学育精英 (15)
九、戴家坟园始末记 (18)
十、三大元老戴公碑 (20)
十一、国民党中将戴民权 (22)
十二、轶事趣闻话戴正 (24)
(一)访故友吓煞穷伙伴 (24)
(二)送皮袄,姐夫羞尴尬 (25)
(三)弃车行,众孩童惊喜 (26)
十三、古来军事要地 (26)
十四、红色党支部 (28)
十五、古今人物简介(半扎籍) (30)
十六、风水宝地传奇 (34)
十七、半扎街新貌 (37)
十八、传统民间习俗 (38)
一、地理环境优异
古镇半扎,座落在伏牛山区五龙之地,汝州城南1 7公里,宝丰大营西1 2公里,蟒川街东7.5公里。
西眺蒋姑山,北望高台山,南靠过仙庄,东邻张戴湾。
历史上曾是南通楚粤,西接秦晋的交通要道。
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半扎正处在这条繁华的通道上。
如今一些年迈的老人,还依稀地记得杨楼东坡的茶亭、蟒川乡的茶庵村和杨沟、斋公店、
半扎三地雕龙刻虎的大石桥以及半扎街几十家骆驼店等都是古代骆驼商队走过和喝茶歇脚之地。
半扎属丘陵地带,地形奇特:有高地、有平原、有浅谷、有水田。
这里山青水绿、群岭环抱、层林叠翠、万源汇流。
鱼翔浅底,鹅鸭嬉游,牛羊遍野、鸟鸣枝头、风景秀丽、清爽雅幽。
人称风水宝地,又说人杰地灵。
村寨东西狭长三华里,呈不规则的椭圆形,貌似一条安祥的卧龙。
弯弯曲曲的街道,西高东低,随处可见块块青石路面上,显现出古老车辙的印迹。
村子南北两侧,沿寨墙流淌着两条河流,分别叫万泉河、小北河。
无论旱、涝,流水常年不断。
南河水大,带动十盘“龙拉磨’’,为民造福;北河水小,村民闸堰聚水灌田地,确保禾苗绿油油。
两河南北不远处,各横亘一脉坡岭。
南坡青石多,北坡红土陵。
人称南坡为石龙,北坡为土龙,村子‘坐的是石龙,两条河流为水龙。
难怪半扎人引以自豪地称他们身卧五龙之地。
二、古镇寻本溯源
半扎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并不叫半扎,只是稀稀落落散布着“四棵树’’、“安宁乡”、“薛家店”、聚宝楼等四个零星小村。
随着丝绸古道骆驼商队的逐步发展,商贸的兴隆,人口的增多,生活的提高,他们自动联络协商,打起土围墙,合四为一,形成了漫长、曲折的大村子,始取名半扎村。
何以叫半扎?据说古代,宛洛大道上,南阳到洛阳是直通的两个驿站,是来往传递信息的交接点。
半扎在两站之间,又是条件优越的必经之地。
过路的公差和骆驼商队,都要在此休息食宿,因这里不是驿站,而是半途驻歇,故称半扎。
之后,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村民富裕了。
当时,有个乡绅张德老,号称登士郎,弟兄5个,是半扎名门大户,有权有威,乐于公益事业。
为了防匪防盗保平安,在他的主持策划下,经过多年的艰苦施工,终于清同治四年(1 8 6 5年),建成了闻名遐迩的半扎万泉寨。
历史在发展,万物在巨变。
昔日古镇的峥嵘岁月,已成渺茫的过去,留给人们的只有意味深长的梦境回忆和残缺刁、全的宝贵文化遗产。
据碑记,这里有汉代古墓群,明代所建的东大桥、秀水寺、土地庙;清代建筑的关帝庙、文昌阁、万泉寨以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4 0多处清代民宅、土地祠、戏楼、龙嘴吐水、元宝石、上马石、拴马石、石碾盘、水磨房、春米石臼等古文物佐证,半扎村堪称古色古香的明清历史博物馆。
据史书记载,古镇半扎,在夏商属豫州之域,周为王畿之地,晋汉属梁县,唐宋以来归汝州,1 9 1 3年,改称临汝县。
民国初年,半扎设区公所。
1 9 4 7年,解放后,半扎曾是第五区、半扎乡政府驻地。
1 9 8 8年,撤县建汝州市,属蟒川乡。
19 6 2年,半扎村以街中心官过道为界,划分为半东、半西两个行政村,共有2 2个生产组,3 2 0 0多口人。
从此两村一地,在竞争中前进,在和谐中发展。
三、半扎寨与洪秀全
半扎寨建于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 8 6 5年),墙体均为巨石包土的石头寨。
周长4.5公里,厚约8米。
寨内有前后两条街,从西到东长约1。
5公里。
南北寨墙沿着两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而建,呈不规则的椭园形。
宽厚的寨墙上筑有女墙,每隔5 O米,建一更房,供治安人员放哨打更用。
寨有四门,北门据说因不吉利没开。
东西南三个寨门,都有寨门楼。
南门较小,东西门较大。
门楼装饰豪华气魄。
内置防御设施木喷(土炮),以防盗匪侵扰。
寨门用山榆木板外包铁皮加大盖圆钉制成。
厚约七寸,坚不可摧。
半扎寨竣工时,村里来个“南蛮子”,自称赵监,是个文人,写得一手好字,村民们都称他为赵秀才。
当时负责筑寨的张德老(也叫张县老),请他给寨门上题匾。
赵监考察了寨周围的环境和地形后,即提笔写匾。
因西门面对蒋姑山,便题为“鸿奖"。
东门外尽是一块块
连在一起像鱼鳞片一样的鱼鳞石,故称东门为“鳞绣"。
南门外万泉河上,有用青石凿成的老龙头,崖上的泉水从龙嘴里喷泻而出,常年不断,就叫南门为“龙泉”。
赵监对三个寨门的题名,博得乡绅们的一致称赞,便请来工匠,刻制成石匾,嵌入三个寨门上方。
西门的门匾上,除“鸿奖”二字外,左右两侧刻有两行竖排阴文小楷,上书“半扎万泉寨"和“同治四年天贶偲旦立”字样。
据宝丰县文史爱好者李耀峰先生考证,半扎寨是在清同治四年夏天扩建而成。
因天贶即农历六月六日。
(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四年下诏,把六月六定为天贶节)。
半扎寨竣工,乡绅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
汝州城许多官员、绅士前来参加庆典仪式。
来宾们对半扎石头寨庞大的工程,三个寨门上苍劲有力的题匾和两河夹一寨的奇特环境及万泉河上秀丽美妙的景象,赞叹不已。
同治五年秋,捻年首领张宗禹、牛老红率部千余人,驻守半扎寨与清军对抗。
清军两面夹击,攻占半扎,把所俘捻军将领穆天顺、陈福元等在寨外斩首。
清军占领半扎后,从寨门匾额上看出了洪(鸿)秀(绣) 全(泉)三个字的谐音和含义,领悟到这里有人在怀念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
于是就四处追捕题匾人赵监,同时要求拆在清军攻寨时,已逃至小屯张村隐居。
门匾也因牢牢地镶嵌在石墙内无法取出。
后在乡绅们的多方巧辨周旋下,仅把南门上的“龙泉"改为“龙吟”了事。
后来人们才知道赵监原是洪秀全的军师。
天京失陷后,向北方出逃。
路过半扎,见这里风景秀丽,是个风水宝地,无意中显露了才华,被半扎人收留。
在题写门匾时,有意把对“天王’’的赤诚忠心,借以表露,暗作留念。
赵监逃到张村后,住在一间牛王庙内,以看病算命为生。
并以昔日的积蓄,不断接济乡邻,受到村民的爱戴。
赵监死后,就葬在了张村。
村民按照他的遗嘱,为其立了碑。
上书“南方游士赵监之墓"。
遗憾的是,现在碑落何处,已寻觅不到。
为考证赵监的真实身份,李耀峰曾到太平天国起义圣地金田村和洪秀全的家乡寻访。
据说太平天国失败后,洪秀全的家乡及金田村,遭到清军的多次袭击。
一些幸存的起义将士,纷纷隐姓埋名,远逃他乡。
赵监作为洪秀全的军师及他的亲人,自然不可能落叶归根,返留故里。
可叹!坚如磐石的半扎石寨,自二十世纪5 0年代起,因无人重视和管理,逐步被人拆毁。
现仅存西寨门洞和龙嘴北侧约3 0 O米长的寨墙残存。
“鸿奖”寨匾,被半西村民娄聚合从河中捞出,保存起来。
“龙吟’’寨匾,保存在退休教师候纯一家里。
“鳞绣"寨匾,上世纪七十年代被筑进万泉河下游安婆寺水库坝上。
四、陕山会馆关帝庙
“陕山会馆"关帝庙是半扎街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标志。
是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 7 6 2年),由陕西、山西商人集资兴建的。
据《直隶汝州全志》卷之三记裁:樊光彩乾隆乙亥(1 7 5 5),在半扎街关帝庙前添建乐楼三楹,有碑记。
王复云,山西潞安人,侨居半扎街,经营杂货,家已小康。
乾隆壬午年(1 7 6 2年),捐资于本街,创建关帝庙,并施香火地二十余亩,又施义莹地二十亩,乐善好施,云其有焉。
魏佩、魏绣系弟兄。
住旧仁里,捐入半扎街关帝庙地七十亩,有碑记。
关帝庙由戏楼、卷棚(拜殿)、关公殿三部分组成。
关帝庙在全国各地都有。
有叫陕西公路馆,有叫陕山会馆。
陕山商人建关帝庙,一则以“关公"的义,统一在外商人的思想和力量,使其相互照应,形成合力;二则商人在外,可以公馆为家歇歇脚,通报一下各地商业信息;三则建有戏楼,形成娱乐场所,可与当地士绅百姓建立关系,可见秦晋商人是很精明的。
关帝庙座北向南,庙前的卷棚、戏楼保存完好。
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建在关
帝庙的过屋上。
高约1 2米,是汝州唯一保存完好的戏楼。
戏楼面北,系单檐硬山式建筑。
飞檐斗拱,下衬四段透雕木刻。
四根高约4米的方形青石柱,支撑着高大的屋顶。
石柱上刻有精美的图案,楼顶施青瓦。
石柱正面,刻有两幅对联,苍劲有力。
中间一联:“盛衰一局棋,自古常如汉魏,邪正千秋价,于今试看刘曹”。
两边的对联为:“当年那事非真,演出忠奸照日月,此地何言是假,看来赏罚似春秋’’。
该戏楼设计科学,那.时没有扩音设备。
演员的演唱声,很远都能听到,台下观众更不必说。
卷棚和关帝庙依次向北,同戏楼成中轴线。
卷棚面阔三间,棚顶呈拱形,没有脊,流璃瓦成弧形。
南北无墙,用四根园木柱支撑。
棚后关公殿的关公,可以透过卷棚看戏。
卷棚建在近2米高的石砌平台上,有石梯通往平台。
棚前是个大阅台,有石望柱和石档板装饰。
关公殿在卷棚后约5米处。
里面正中塑有关公像,端坐在高大的木雕神橱内。
面前有宽阔的石制供桌。
其左右两侧分别有关平和周仓的塑像,持刀擎枪,站立两旁。
关帝庙院西南角,紧临半扎东街的拱形过街门洞,它西侧上方的石匾上刻有“迎风”,东侧的石匾上刻有“培脉”及“河南直隶汝州归仁里半扎店”字样。
当地百姓叫它“关爷阁”,其实是“文昌阁”。
阁北有斜坡石梯,可登攀上阁,是半扎自古文风昌盛的又一标志。
这里还立有大清道光八年(1 8 2 8年),十八家重修文昌阁的石碑。
过街门洞是用青石砌成的四方平台。
上面高建两层木质结构的文昌阁楼。
重檐三滴水,飞檐斗拱,交替错落,耸立街中。
楼阁呈四角形,沿阁外走廊可环行一周。
阁上施琉璃瓦古式多角塔形顶盖。
四角挂有风铃,微风轻吹,叮铛作响,悦耳动听,可谓半扎东街一景。
遗憾的是“文革”时期当作“四旧”,阁楼被毁,现仅存过街门洞。
五、万泉河上水打磨
半扎寨位处两河夹一寨的地势。
北寨外有小北河,潺潺流水.,常年不断。
南寨外有万泉河。
它的得名来源于从西门外的源头起,向东不到2公里的河段两岸,渗透出大大小小无数股泉水汇入河中,故名万泉河。
河上游最有名气的是南门外河流对岸乳石崖上流出的一股清泉。
泉水甘甜清冽,冬暧夏凉,涝不增,旱不减。
古人用青石刻凿一条长石糟,一个老龙头,让泉水从龙口哗哗流出,供寨里人享用。
人们把这里的泉水叫龙嘴水。
为了方便取水,古代村民把从南门到龙嘴的一段斜坡土路,用青石板铺就一条宽阔的数十米长的石砌路。
众多村民来往挑水、洗涮等,上上下下,雨天没有泥,叉互不影响。
为此老龙嘴闻名遐迩,也是半扎人引以自豪的文物标志之一。
万泉河水上打磨是半扎寨的另一景点。
万泉河由于泉源多多,水量充沛,在短短的河段上,水位落差竟达十多米。
古代聪明的半扎人,闸石堰砌石渠,利用急水冲击作动力,从西到东在河两岸安装有:樊道明、樊道通、郭绍尧、张中喜、戴民权、张天才、樊道生、陈天河等家十盘水磨和两部水打弹轧花机(注)。
水轮带动水磨转,脚蹬大罗来磨面。
一盘水磨每天可磨粮食3 O 0公斤。
虽然数量不算多,但比起当时的人推牲口拉旱磨,不仅速度快,省工省力,而且干净卫生,堪称先进的磨面工具。
由于半扎的媳妇不受磨面之苦,附近村上的姑娘,都争着嫁到半扎来。
那时三里五村的百姓,同样用车拉人背粮食,来到水磨上磨面。
有时磨面人多,还要等三两天。
用水磨磨一斗(4 5斤)麦,要留两升麸子,磨一斗绿豆要留1升半麸子,磨玉米只留大麸皮,作为加工费。
如今万泉河水依旧哗哗流淌,水磨却难觅踪影。
古老的河道上,只留下部分通往水轮的几节水槽和磨房的残垣断壁。
注:十盘水磨:其中还有樊家上扇转磨、秀水寺磨。
两部弹轧花机:樊道恒和樊道通弹轧花机。
六、秀水寺旁东大桥
半扎东门外有古老的秀水寺,座北向南,北依小北河,南临青石崖,崖下是万泉河,
周边尽是一片连一片的鱼鳞石,秀丽奇特。
四方形的寺院,高大的门楼,门前有石阶,拾级进寺,寺门两边放置两条长方形的青石板,平整极光滑,鉴证着年代的久远。
寺内两进院落,几十间殿舍,青砖砌筑,飞角脊施,错落有致,肃穆清雅。
前后两殿,中轴对应,两侧禅房,小巧玲珑。
殿舍内均塑有神像,或坐或站,多姿多态。
禅院前后几株古柏,苍老挺拔、枝繁叶茂。
常有一些信男信女。
带着香表供品,进寺烧香祷告,香火十分旺盛。
我的童年在半扎民权小学读书,天天路过此处。
常见两个年老的头上盘着长发的道和一个名叫正道的光头和尚,在前殿披裟静坐,击罄念经。
后来光头和尚不见了,听说是和附近一个女子恋爱私奔了。
解放后,秀水寺人走寺空,寺内房舍,经过改造修缮,现为半东村小学。
秀水寺东边的万泉河上,有一座双孔石拱大桥,是襄洛古道上的必经之桥。
长约 3 0多米,又宽又高的桥墩,全用巨石垒砌而成。
石铺桥面,平整光滑,建筑合理,坚固耐用。
桥上两侧,有两排圆顶石柱,石柱之间,装有石栏板,上刻牧童、牛、羊、鹿、老虎等精美图案和花纹,为古道增添了方便和景致。
传说这座大石桥是一位姓薛的老人,募捐建成。
老薛无儿无女,乐善好施,想在万泉河上建一石桥,方便来往行人。
就在河边搭棚住下,向过往商人募捐,数年成功。
老薛因修桥有功,去世后,被半扎人安葬在东寨门外北侧桷子树旁,墓前立有石碑纪念。
过了东大桥,在万泉河南岸,高崖以南,地下埋藏着大面积的古化石(也叫上水石),有吸水性能。
上面有树叶、树枝兽骨等形态迹痕。
挖掘出来,刻制成多种形态的器物,种上一些小植物,青雅美妙,可作观赏景物。
七、工商兴隆经贸荣
古镇半扎地处襄洛大道,历史上经贸繁荣,商贾云集,一批批南来北往的客商络绎不绝。
从清代一张汝州地域图中,可以看到唯一条贯通汝州全境,且一直通往境外的古道:(洛阳)一临汝镇一崆峒山一温泉一石太一杨楼一蟒川一半.扎一大营。
这条古道,从湖北襄樊经河南南阳、洛阳到山西、陕西、青海一带,是南北商人进行贸易的黄金通道。
半扎就处在这条通道上。
杨楼到半扎四十五里虎狼爬。
这一段路,除有汝河、燕子河、蟒川河三条河流阻挡外,大部分地域都荒无人烟,土匪刀客经常出没。
半扎到大营2 5华里,也是人迹稀少的虎狼爬岭。
从这段漫长的道路经过,一要防劫匪,二要人、牲口歇脚。
半扎有高寨保护,人善情厚,又山青水秀,环境优美,自然是古道上理想的栖息场所。
半扎人依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大力发展集吃、住、玩为一体的饭店、旅店、商店、骆驼场等服务行业。
营造了“住不完的半扎店"的美誉和无限商机。
同时许多外地人,看中了这块宝地,也来半扎开店建厂。
山西的八大兴大商号,在这里开分号,做生意。
河北的能人张才来这里开粮行,并落户半扎。
那时经常有几十头骆驼组成的商队,从半扎街经过。
驼蹄哒哒,驼铃叮铛,韵律和谐动听。
他们向南贩运青海的食盐,向北贩运布匹、大米、茶叶和丝绸等。
当时半扎有几十家专为骆驼队提供食宿的骆驼店。
有时寨内实在住不下,就住在西寨门外的麦场上。
半扎街东西长约3华里,分前后两条街,后街多农业,前街多工商。
清末民初,半扎最有名气的工业,要数三家半机械化的卷烟厂了。
分别为戴智仁的“仁记”烟厂,戴君直的“义记”烟厂和樊一新的“新记"烟厂。
最早开办烟厂的是樊一新,始于1 9 3 4年。
据樊一新的侄子樊兴元老人介绍:当时他家烟厂的雇工和勤杂人员有八十多人,和戴家二弟兄的两个烟厂算在一起,就有近三百人。
他们都来自本村和附近村上的农民。
经常来厂买烟的客户(贩烟人)很多。
三个烟厂天天有一百多人,都是用扁担和竹篓子来挑烟,大部分是山西人,也有本地人。
有时烟供不应求,还得等好些天。
当时生产“美人”、“西湖”、“金塔"等香烟。
销往陕西、四川和河南的许昌、南阳、禹州、‘宝丰等地。
三家烟厂的生意都很红
火,逢年过节,都要拿出好多钱,请人说书、唱戏、放烟火等,以示庆贺。
解放后,半扎的烟厂,归本村农会所有。
1 9 4 9年改为复兴烟厂。
生产“全球"、“大道’’、“模范"等牌子的香烟。
1 9 5 3年停产,1 9 5 8年,移交县城,归县办国营。
其它工商业,门类繁多、百货齐全。
经营者有本地的,也有来自山西、河北等地的客商。
明清至民国年间,这里一度形成’了商贸热潮,行业多多,店铺杯立。
诸如小煤窑、水打磨、花粮行、屠宰行、油坊、糕点坊、豆腐坊、皮革厂、酱醋厂、酿酒厂、医药铺、金货店、杂货店、饭馆、旅店、骆驼店、理发店等,民生所需、应有尽有。
此外,卖煤的、卖柴的、卖水的、卖小吃的、肩挑手提的小商小贩,到处设点,随处可见。
当时的半扎是偏僻山村,也是一方闹市,每逢农历双数日集市。
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来这里赶集,最远的南山人带着山货奔走二十多里,也来这里买卖交易,摩肩接踵,十分拥挤。
那时,站在街中,纵观村寨,看前后人流如潮,听口音南腔北调。
真可谓车水马龙,工商兴隆,物华人茂,生气盎然。
(附:古镇半扎明清至民国年间工商贸部分情况统计一览表)
古镇半扎明清至民国年间工商贸部分情况
统计一览表
八、民权小学育精英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第四十五师长戴民权,一次回乡探亲,看到本村校舍狭小又破烂不堪,就慷慨捐资三千大洋(硬币),委托王瑞亭于1 9 34年在半扎关帝庙院内改建新校舍,并购置桌凳、图书等,完善学校设备。
戴夫人刘素玲又捐赠土地5 0 O亩,一盘水磨,用于学校经费开支。
从此半扎一带的农家子弟有了舒适的学习地方。
民权小学的全称是:“临汝县半扎镇私立民权中心小学校”,座落在半扎东端,我是1 9 4 O年入学的。
当时年龄幼小,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宽敞洁净的校院,整齐明亮的教室;院内棵棵洋槐,绿树成荫;阅台下两个小花园,繁华鲜艳;一条条砖砌的甬路,通往各班教室和教师住室;南有高高挺立的乐楼,北有新奇美丽的卷棚;后面是又高又大的“关公殿”,西南角高耸古式建筑“文昌阁"。
卷棚东侧,有株笔直挺拔的梧桐树、杆青叶绿,如同伞盖。
树下支着一块方形大石板,这是老师们一日三餐的饭桌。
出了北校门,就是一个园形的大操场,场东有眼透河大水井。
如此环境的优美,房舍的整齐,活动的方便,给人以心情舒畅的美感。
“民权小学不简单,新旧瓦房三十二间"。
这是当时学校师生自编自演小戏中的一句台词。
房舍安排,除校务处、总务室、教室、老师办公室外,还有传达室、图书室、鼓乐室、体育器材室、小卖部(售学习用品)厨房等,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有校董会,管理学校重大事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1 9 4 7年本地解放前,实行校董会聘校长,校长聘教师。
首位校长郭芝庭(新乡人),是从沦陷区过来的进步人士。
清正廉洁,品德高尚,治校有方,为后来办好学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后的校长,依次是张化文(张湾村人)、裴国栋(小屯街人)、樊创开(半扎街人)。
当时的教师实行一期一聘制,好者留,劣者走。
全校共有教师十多名。
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武永年、胡振中、李小龙、武清理等几位教学能力强、思想进步的好教师。
武永年(半扎人)忠诚踏实、精通古典文学、教法深入浅出、不厌其烦。
胡振中(小屯人,共产党员),思想进步,善写梅花篆字,态度和蔼,亲近学生。
讲课有两个特点:(一)上课时、常教学生画天上各种星座,并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哲理。
(二)常讲社会上占有土地权的“掌柜”(地主)和煤窑上的“老总”(资本家),如何在粮食和钱财上克扣客家(佃户)和煤黑(工人)。
并设一些数字,编成应用题,让学生们演算。
李小龙(汝阳进步人士),平易近人,教法灵活,结合实际,启发性强。
讲地理课时,常编一些顺口溜,便于学生有趣味,有意义的牢记。
他曾在我的课本上写这样一首诗:“一片人事乱如麻,漂泊何处是我家,愿效班超从戎志,气吐黄龙归长沙’’。
武清理(半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