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特训营第一章专题探究1运动图象追及与相遇问题(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高考特训营第一章专题探究1 运动图象追及与相
遇问题(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多选题
1.如图所示为某物体运动的x t-图像,对该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
A.0时刻至第5s末,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一次
B.第2s末至第3s末,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第3末至第5s末,物体一直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D.0时刻至第2s末,物体的位移为8m
2.跳伞运动员从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上跳下,跳离飞机8s末打开降落伞,他在空中沿竖直方向下落的v-t图象如图所示.关于他在前12s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8s末,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B.前8s内的位移是288m
C.8s~12s内,加速度逐渐减小
D.前12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42m/s
3.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
下列v t-和s t-图像描述了五条相同的龙舟从同一起点线同时出发、沿长直河道划向同一终点线的运动全过程,其中能反映龙舟甲与其它龙舟在途中出现船头并齐的有()
A .
B .
C .
D .
4.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从t =0时刻开始,物体的x t
-t 图象如图所示,图线与纵、横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0.5m/s 和-1s ,由此可知( )
A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为1m/s 2
B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 .物体的初速度大小为0.5m/s
D .物体的初速度大小为1m/s
5.假设高速公路上甲、乙两车在同一车道上同向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速度均为030m /s v =,距离0100m s =。
0=t 时刻甲车遇紧急情况后,甲、乙两车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取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6s t =时两车等速
B .6s t =时两车距离最近
C .6s t =时两车位移之差为90m
D .两车在0~9s 内会相撞
二、单选题
6.如图所示为A、B两辆摩托车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t图象,已知:t=0时刻二者同时经过同一地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托车B在0-6s内一直在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B.摩托车A在0-12s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10m/s
C.t=12s时A、B两辆摩托车相距最远
D.t=6s时A、B两辆摩托车恰好相遇
7.如图,直线a和曲线b分别是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汽车a和b的位置-时间(x-t)图线,由图可知()
A.在时刻t1,a车追上b车
B.在时刻t2,a、b两车运动方向相反
C.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a和b两车的路程相等
D.在t1到t2这段时间内,b车的速率一直不比a车的大
8.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关系图象如图所示,则该质点的x-t关系图象可大致表示为下列图中的()
A.B.C.
D.
9.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C919首飞标志着中国航空产业和大飞机事业的起飞.某同学欲估算大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他假设大飞机在平直跑道上做匀减速运动,大飞机在跑道上滑行的距离为x,从着陆到停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实际上,大飞机的速度越大,所受的阻力越大,则大飞机着陆时的速度().
A.v=x
t
B.
2x
v
t
=C.
2x
v
t
>D.
2
x x
v
t t
<<
10.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取物体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1~2s时间内,物体做减速运动
B.在2s
=t时物体的速度最大,最大值为3m/s
C.在1~3s时间内,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D.在0~4s时间内,物体先沿正方向运动,后沿负方向运动
11.一辆高铁出站一段时间后,在长度为L(远大于列车总长)的某平直区间提速过程中其速度平方与位移的关系如图所示。
L、1b、2b均已知,则列车通过该区间时,由图可知()
A.加速度逐渐增大
B.加速度保持不变
C.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不可求出通过时间
12.小球A从离地面20m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小球B从A下方的地面上以20m/s 的初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两球同时开始运动,在空中相遇,取g=10m/s2()A.两球在离地面10 m高处相遇
B.两球相遇时速率都是10 m/s
C.两球在空中相遇两次
D.两球第一次落地的时间差为1s
三、解答题
13.遂宁观音湖隧道设计长度为2215 m,设计速度为50km/h。
一在隧道中行驶的汽车A以vA=4m/s的速度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前方相距x0=7m处、以vB=10m/s 的速度在相邻车道上同向运动的汽车B正开始匀减速刹车直到静止后保持不动,其刹车的加速度大小a=2m/s2,从汽车B刹车开始计时,若汽车A继续匀速不采取刹车措施,求:
(1)汽车A追上汽车B前,A、B两汽车间的最远距离;
(2)汽车A恰好追上汽车B需要的时间。
四、实验题
14.(1)打点计时器接______(填交流、直流)电源,当频率是50Hz时,打点计时器每隔______秒打一个点;
(2)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______和______;
(3)关于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10V以下的直流电源
B.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C.使用的电源频率越高,打点的时间间隔就越小
D.纸带上打的点越密,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
15.某小组利用打点计时器对物块沿倾斜的长木板加速下滑时的运动进行研究.物块拖动纸带下滑,打出的纸带一部分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纸带上标出的每两个相邻点之间还有4个打出的点未画出.在ABCDE五个点中,打点计时器最先打出的是______点,在打出C点时物块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 (保留3位有效数字);物块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16.某同学利用图示装置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______.
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B.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C.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D.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2)他实验时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 Z的交流电源上,得到一条纸带,打出的部分计数点如图所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未画出).s1=3.59 cm,s2=4.41 cm,s3=5.19 cm,s4=5.97 cm,s5=6.78 cm,s6=7.64 cm.则小车的加速度
a=______m/s2(要求充分利用测量的数据),打点计时器在打B点时小车的速度
vB=______m/s.(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7.在利用打点计时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图甲所示的是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本题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小数)
(1)在实验中,使用打点计时器的操作步骤是先____(选填“释放小车”或“接通电源”).
(2)如果该纸带的A端与小车相连,可判定小车做________(选填“匀加速”、“匀减速”或“变加速”)直线运动;
(3)根据纸带计算各点瞬时速度,vB=________m/s,vC=________m/s,vD=
________m/s;
(4)以打A点的时刻为计时的零时刻,在如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小车的v-t图像________;
(5)根据所作v-t图像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m/s2;
(6)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不为零,此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
(7)描绘v-t图像前,还不知道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
x
t
∆
∆
表示各
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从理论上讲,对Δt的要求是________(选填“越小越好”或“与大小无关”);从实验的角度看,选取的Δx大小与速度测量的误差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
18.某探究小组为了研究小车在桌面上的直线运动,用自制“滴水计时器”计量时间。
实验前,将该计时器固定在小车旁,如图(a)所示。
实验时,保持桌面水平,用手轻推一下小车。
在小车运动过程中,滴水计时器等时间间隔地滴下小水滴,图(b)记录了桌面上连续6个水滴的位置。
(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s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
(1)由图(b)可知,小车在桌面上是___________(填“从右向左”或“从左向右”)运动的。
(2)该小组同学根据图(b)的数据判断出小车做匀变速运动。
小车运动到图(b)中
m/s。
(结果均A点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m/s,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2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图1所示装置来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主要操作如下:
①安装实验器材,调节试管夹(小铁球)、光电门和纸杯在同一竖直线上;
①打开试管夹,由静止释放小铁球,用光电计时器记录小铁球在两个光电门间的运动时间t,并用刻度尺(图上未画出)测量出两个光电门之间的高度h,计算出小铁球通过两光电门间的平均速度v;
①保持光电门1的位置不变,改变光电门2的位置,重复①的操作,测出多组(h,t),计算出对应的平均速度v;
①画出v﹣t图象。
请根据实验,回答如下问题:
(1)设小铁球到达光电门l时的速度为v0,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小铁球通过两光电门间平均速度v的表达式为______;(用v0、g和t表示)
(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
请在图2坐标纸上画出v﹣t图象______;
(3)根据v﹣t图象,可以求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______m/s2,小球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为______m/s。
(以上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0.如图甲所示,是研究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应用的实验装置,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周期为T
(1)实验中,必要的措施是( ).
A、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
B、小车必须具有一定的初速度
C、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
D、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
(2)如图乙所示,A、B、C、D、E、F、G是打好的纸带上7个连续的点.从图乙中可读得s6=________ cm,计算F点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的计算式为vF=________ (用题目中所给量的字母表示)
(3)如图丙所示,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v2﹣2s图线(s为各打点至同一起点的距离),由图线可知:该图线的斜率表示________ ,其大小为________ (保留2位有效数字).
21.甲乙两位同学设计了利用数码相机的连拍功能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实验中,甲同学负责释放金属小球,乙同学负责在小球自由下落的时候拍照.已知相机每间隔0.1s拍1幅照片.
(1)若要从拍得的照片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此实验中还必须使用的器材是
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米尺B.秒表C.光电门D.天平
(2)简述你选择的器材在本实验中的使用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两同学由连续3幅照片上小球的位置a、b和c得到ab=24.5cm、
ac=58.7cm,则该地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___m/s2.(保留2位有效数字)
22.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他们将质量为m1的物体1与质量为m2的物体2(m1<m2)通过轻绳悬挂在定滑轮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竖直方向上,物体1通过铁夹与纸带相连接.开始时物体1与物体2均处于静止状态,之后将它们同时释放.
图乙所示为实验中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O是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A、B、C、D……是按打点先后顺序依次选取的计数点,在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
(1)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
(2)实验时要在接通打点计时器之________(填“前”或“后”)释放物体.
(3)由图乙中点的分布可知实验时纸带是(填“左”或“右”)_______端和1物体相连接.
(4)将各计数点至O点的距离依次记为s1、s2、s3、s4……测得s2=1.60 cm,s4=6.40 cm,请你计算打点计时器打下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m/s.
(5)同学们根据测出的物体1上升的高度x与相应的时间t,描绘出如图丙所示的s-t2图线,由此可以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
参考答案:
1.AC【详解】A.根据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等于速度,则图中运动时的速度方向一负一正,则运动方向改变一次,故A正确;
B.第2s末至第3s末,斜率为0,物体静止,故B错误;
C.3s末至第5s末,斜率为正且不变,则物体一直向正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0时刻至第2s末,物体的位移为
x=--=-
4m4m8m
故D错误。
故选AC。
2.BC【详解】A.由v-t图象可知,速度始终是正值,一直竖直向下运动,没有改变方向,故A错误;
B.v-t图象与t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由图可知前8s内的位移是288m,故B正确;C.v-t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可知8s~12s内斜率的绝对值减小,加速度逐渐减小,故C正确;
D.前12s内的位移等于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无法求出,平均速度也无法求出,故D错误。
故选BC。
3.BD【详解】A.此图是速度图像,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一直大于乙的速度,所以中途不可能出现甲乙船头并齐,故A错误;
B.此图是速度图像,由图可知,开始丙的速度大,后来甲的速度大,速度图像中图像与横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由图可以判断在中途甲、丙位移会相同,所以在中途甲丙船头会并齐,故B正确;
C.此图是位移图像,由图可知,丁一直运动在甲的前面,所以中途不可能出现甲丁船头并齐,故C错误;
D.此图是位移图像,交点表示相遇,所以甲戊在中途船头会齐,故D正确。
故选BD。
4.AC【详解】由图可得
x
=0.5t+0.5
t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x =v 0t +1
2
at 2 得
x t =v 0+12at 对比可得物体的加速度
a =1m/s 2
初速度
v 0=0.5m/s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故选AC 。
5.ABC 【分析】由题可知本题考查追击相遇问题,利用v t -图像求解。
【详解】由加速度图像可画出两车的速度图像
由图像可知,6s t =时两车速度相等,此时距离最近,图中阴影部分面积为6s t =时两车位移之差
30330(63)m m 90m 100m 22
x ⨯⨯-∆=+=< 所以不会相撞,故ABC 正确,D 错误。
故选ABC 。
6.B 【详解】A .摩托车B 在0-6s 内先减速后加速,A 错误;
B .摩托车A 在0-12s 内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112202m/s 10m/s 12
x v t ⨯⨯=== B 正确;
C .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6s 时相距最远,C 错误;
D .0-6s 内,B 图像的面积小于A 图像的面积,位移不相等,不能相遇,D 错误。
7.B 【详解】A .在时刻t 1,a 、b 两车的位置坐标相同,b 车追上a 车,故A 错误; B .在时刻t 2,b 图线切线斜率为负值,说明b 的速度沿负方向,而a 的斜率为正值,速度沿正方向,所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故B 正确;
C .在t 1到t 2这段时间内,a 和b 两车的初末位置相同,位移相同,但运动轨迹不同,路程不等,故C 错误;
D .此题图的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在t 1到t 2这段时间内,b 车图线的斜率先大于a 车的后小于a 车的,所以b 车的速率不是一直比a 车的大,故D 错误。
故选B 。
8.B 【详解】物体开始向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速度为零,然后反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瞬时速度,可知瞬时速度先减小后反向增大,另外反向运动时的加速度大于原来的加速度,所以运动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短。
故选B 。
9.C 【详解】飞机做变减速直线运动,因为速度在减小,则阻力在减小,加速度减小,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
若飞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如图虚线所示,则平均速度为
2v x v t
'== 曲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x ,平均速度为
x v t
'= 因为x ′>x ,可知
2
x x v t t '<= 即为
2x v t
>
10.B 【详解】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所以物体的速度的方向一定与开始时加速度的方向相同,由a t -图可知,该物体在第1s 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在第2s 内,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第3s 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开始时相反,所以与速度的方向相反,物体做加速度增大的减速运动;第4s 内物体继续减速,结合运动的对称性可知,在4s 末物体的速度恰好减为0;
A 、在第2s 内,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故选项A 错误;
B 、物体从第2s 末开始减速,所以物体在2s 末时物体的速度最大,a t -图线围成的面积表
示速度的变化量,则2s 末物体的速度:()1122m/s 3m/s 2
v =⨯+⨯=,故选项B 正确; C 、在1~3s 时间内,加速度在变化,故选项C 错误;
D 、物体在整个过程中运动的方向未发生改变,故选项D 错误;
11.B 【详解】ABC .由速度位移关系
2202v v ax -=
得
2202v ax v =+
由此可知图像中斜率表示加速度的2倍,图像斜率不变,所以加速度不变,故AC 选项错误,B 选项正确;
D .因为L 、1b 、2b 均已知可求出高铁初末速度及加速度大小,根据
0v v at =+
可以计算通过的时间,故D 选项错误。
故选B 。
12.B 【详解】AB .根据
2201120m 22
gt v t gt +-= 得相遇的时间
20s=1s 20
t = 相遇时,A 球的速率
v A =gt =10m/s
v B =v 0﹣gt =20﹣10=10m/s
离地的高度
2112020101m=15m 22
h gt '=-=-⨯⨯ 故A 错误,B 正确.
C .第一相遇后,A 继续向下运动,B 球继续上升,两球不可能发生第二次相遇,故C 错误.
D .A 落地的时间
A t
B 球落地的时间
02220s=4s 10
B v t g ⨯== 则落地时间差
①t =t B ﹣t A =4s ﹣2s=2s
故D 错误.
故选B .
13.(1)16 m ;(2)8s 【详解】(1)当A 、B 两汽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车间的距离最远,即
v =vB -at =vA
解得
t =3s
此时汽车A 的位移
xA =vAt =12 m
汽车B 的位移
xB =vBt -1
2at 2=21m
A 、
B 两汽车间的最远距离
Δx m =xB +x 0-xA =16m
(2)汽车B 从开始减速到静止经历的时间
110s 52
s B a v t === 运动的位移
xB ′=22B v a
=25m 汽车A 在t 1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xA ′=vAt 1=20m
此时两车相距
Δx =xB ′+x 0-xA ′=12 m
汽车A 需要再运动的时间
t 2=A
x v ∆=3s 故汽车A 追上汽车B 所用时间
t 总=t 1+t 2=8s
14. 交流 0.02 时间间隔 位移 C 【详解】(1)[1][2]打点计时器使用的都是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 ,则周期为0.02s ,所以打点计时器每隔0.02s 秒打一个点。
(2)[3][4]打点计时器周期一定,可以直接得到任意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可以通过刻度尺直接测量位移。
(3) [5] 打点计时器使用的都是交流电源,频率越高周期越小,时间间隔越小,故A 错误,C 正确,测量时先接通电源再释放纸带故B 错误,纸带上的点越密相同时间位移越小,速度越小,故D 错误。
15. A 0.233 0.75【详解】分析可知,物块沿倾斜长木板最匀加速直线运动,纸带上的点迹,从A 到E ,间隔越来越大,可知,物块跟纸带的左端相连,纸带上最先打出的
是A 点;在打点计时器打C 点瞬间,物块的速度2
4.65100.233m/s 220.1
BD C x v T -⨯===⨯;根据逐差法可知,物块下滑的加速度()2222
6.15 3.15100.75m/s 440.1CE
AC x x a T --⨯-===⨯.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0.233;0.75. 16. (1)AB (2)0.80 0.40【详解】①为了让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应使小车受力恒定,故应将细线与木板保持水平;同时为了打点稳定,应先开电源再放纸带,故AB 正确;本实验中只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故不需要让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只要能让小车做匀加速运动即可,故C 错误;由C 的分析可知,只要摩擦力恒定即可,不需要平衡摩擦力,故D 错误,故选AB .
①每两个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故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50.020.1T s =⨯=; 根据逐差法可知,物体的加速度
()()224561232 5.97 6.787.64 3.59 4.41 5.19()()100.80/990.01
s s s s s s a m s T -++-++++-++=
=⨯=⨯; 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的平均速度,则有:120.03590.04410.40/20.12s s v m s T ++===⨯. 【点睛】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要注意明确实验原理,知道本实验中只需要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即可,所以不需要平衡摩擦力,也不需要让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质量.
17. 接通电源 匀加速 1.38 2.64 3.90 如解析图所示 12.30 零时刻小车经过A 点的速度 越小越好 有关【详解】(1)[1]为了提高纸带的利用率,同时为了使打点更稳定,减小误差,要先接通电源,再释放小车;
(2)[2]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可知
xBC -xAB =xCD -xBC =xDE -xCD =12.60 cm
故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3)[3][4][5]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得
vB =2
27.6100.2
-⨯m/s =1.38 m/s vC =2
(60.37.5)2
100.--⨯m/s =2.64 m/s vD =2
(105.6-27.62
10.)0-⨯m/s =3.90 m/s. (4)[6]描点连线得v -t 图象如图所示.
(5)[7]根据图线斜率知
a =4.50.20.35
-m/s 2=12.30 m/s 2 (6)[8]交点的速度表示零时刻小车经过A 点的速度.
(7)[9][10]严格地讲,
x t ∆∆表示的是Δt 内的平均速度,只有当Δt 趋近于0时,x t ∆∆才表示瞬时速度,因此若用x t
∆∆表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对Δt 的要求是越小越好;从实验的角度看,选取的Δx 越小,用
x t ∆∆计算得到的平均速度越接近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但Δx 过小,测量误差增大,因此选取的Δx 大小与速度测量的误差有关。
18. 从右向左 0.19 0.038【详解】.
(1)[1]用手轻推一下小车,小车在桌面上做减速运动,根据桌面上连续6个水滴的位置可知,小车从右向左做减速运动。
(2)[2]已知滴水计时器每30s 内共滴下46个小水滴,那么各点时间间隔为
302s s 453
T ==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时间中点的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有
311713310m/s 0.19m/s 223
A v -+=⨯=⨯ [3]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
2x aT ∆=
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
322
2
8310011713310m/s 0.038m/s 243
a -+--=⨯=-⨯()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
19.
01 2
v v gt
=+9.7 1.1【详解】
(1)[1]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可得小铁球通过两光电门间平均速度v的表达式为
01 2
v v gt
=+(2)[2]根据数据作出v-t图象,如图所示
(3)[3]小铁球通过两光电门间平均速度v的表达式为
01 2
v v gt
=+,所以v-t图象的斜率表
示1
2
g,所以当地重力加速度
2
29.7m/s
g k
==
[4]根据v-t 图象得出
v 0=1.1m/s
20. A 6.00; 642s s T
- 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0.50m/s 2【详解】(1)[1]A.实验中,细线必须与长木板平行,以减小实验的误差,选项A 正确;
B.实验中让小车由静止释放,不需要初速度,选项B 错误;
C.此实验不需要使得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选项C 错误;
D.此实验没必要平衡小车与长木板间的摩擦力,选项D 错误;
故选A.
(2)[2][3]从图乙中可读得s 6=6.00cm ,F 点的速度是EG 段的平均速度,故F 点的瞬时速度
()646422
F f s s s s v T --== (3)[4][5]根据运动学公式:2202v v as -=,可见22v s -图象的斜率是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由图线可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为
()2
211.500.250.50m/s 22510v a s -∆-===⨯
21. A 将米尺竖直放置,使小球下落时尽量靠近米尺. 9.7【详解】此实验用数码相机替代打点计时器,故实验原理是相同的,仍然需要米尺来测量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就本实验而言,因为是不同照片,所以是测量连续几张照片上小球位置之间的距离;加速度求解仍然用逐差法计算,注意是bc 与ab 之间的距离差.
22. 0.1s 后 左 0.24 m/s 0.8 m/s2【分析】根据相邻点时间间隔为0.02s ,即可求解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纸带;物体速度逐渐变大,间隔变大,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根据图象的斜率,即可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详解】解:(1) 由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 , 可得110.0250
T s f '===,在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没有画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0250.1T s =⨯=;
(2)实验时要在接通打点计时器之后释放物体;
(3) 由于物体做加速运动,速度逐渐变大,间隔变大,由图乙中点的分布可知实验时纸带
是左端和1物体相连接;
(4)C 点的瞬时的速度为BD 点的平均速度为:420.0640.0160.24/220.1C s s v m s T --===⨯ (5)根据运动学公式212
s at =
,因此s−t2图线的斜率2a k =,那么20.4220.8/1a k 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