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导学案可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2、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大动荡、大融合、大变革。
3、学习商鞅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教学难点】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
2、合作与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案】
一、大变革时代
1、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
2、经济状况
(1)生产力进步,铁犁牛耕出现,__________________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2)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也随之建立起来,出现了__________阶级。
3、阶级力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阶级要求政治权力,废除________________的特权。
(2)进行社会___________,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4、思想解放
(1)儒家的荀子主张“_____________”
(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反映了平民阶级的利益。
(3)法家则“____________”,主张除__________外,其他人都受法律的约束。
结论:_____________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_____________高潮,有力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二、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1、秦孝公立志图强
(1)秦国落后于东方各国,被视为夷狄。
(2)公元前________年,___________废除人殉;迁都至______;允许进行商业活动等。
(3)秦孝公向全国发布“____________”,吸引各方有志之士。
2、商鞅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1)商鞅在魏国学习李悝的《___________》,学习法家的理论。
(2)商鞅游说秦孝公,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支持。
(3)南门徙木,取信于民,树立威信。
(4)严厉打击破坏新法的保守派旧贵族,平息了他们的反对。
【探究案】
1、阅读材料和教材P16自然段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音shi;杀死)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
请思考: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2、讨论: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时代?
3、阅读材料《求贤令》和教材P17第三自然段回答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请思考:秦孝公为什么要颁布《求贤令》呢?
4、阅读教材P17第四段和P18第一二段之后分组讨论:
商鞅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训练案】
1.“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2.下列关于商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B.在秦献公的支持下积极变法
C.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观点 D.通过“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5.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开始了变法与不变法的辩论。
贵族杜挚:“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商鞅:“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秦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商君书·更法》
请回答: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有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因素?
【课后知识拓展】
“刑名之学”就是以律法为主的法家学说。
刑名之学发端于齐国稷下诸贤。
其运用到法家理论上时,就演变成为刑、名法术之学了,也就成为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一套法家学说。
《管子·明法解》中说:“主操术任臣下,使群臣效其智能,进其长技。
故智者效其计,能者进其功,以前言督后事所效,当则赏之,不当则诛之。
”这段文字充分阐述了刑、名法术之学的理论,是法家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