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与生存——吉卜林作品中的反抗与复仇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害与生存——吉卜林作品中的反抗与复仇意识
作者:冷虹燕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3期
冷虹燕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吉卜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
他的《咩咩黑羊》和《丛林历险记》作为儿童文学作品吸引了许多读者,其中频繁出现的反抗与复仇意识也展现了作品人物“自我
塑形”的过程。
《咩咩黑羊》中主人公的不幸经历是吉卜林本人童年经历的写照,这段不幸的
童年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对他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反抗与复仇意识的解读
也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吉卜林;童年经历;复仇意识;自我塑型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3—0150—02
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
1907年,吉卜林因其“细致
的观察、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
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1]吉卜林一生中作品颇丰,他的诗歌、散文、小说一经出版就在英国本土吸引了大批读者,他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是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风靡,至今在中国仍是
许多读者的首选。
其中《丛林历险记》和《基姆》是吉卜林最受读者欢迎也是最著名的两部作品。
吉卜林在多部作品中传达了教育观念和帝国主义思想,同时频繁出现的还有复仇情节。
“计划好的复仇主题,还有不同的迫害,不时出现在吉卜林从第一部到最后一部作品中。
”[1]“这可能与他的童年和在学校被欺负的经历有关。
”[1]
一、吉卜林的真实经历与其文学作品中的重叠
吉卜林1865年出生于印度孟买,他6岁以前一直和父母及妹妹生活在印度。
在自传《谈谈我自己》中,他用温暖的笔触描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自己的生活状态,语调轻松,充满留恋。
显然,在印度那6年,他度过了自己幸福的童年时光。
6岁之后,他和妹妹被一同送回英国,寄养在一个军人家庭,后来,他在自传中称那个寄养家庭为“孤寂的房子”,[2]并在那里度过了不到6年的饱受虐待和欺辱的时光。
之后他被送进一所英国寄宿制中学。
17岁毕业后
他再次回到了印度,从事记者职业并在报社担任副编辑,也正是在那时,他正式开启了自己的
文学创作之路。
吉卜林在《咩咩黑羊》中描写了主人公庞驰的悲惨经历。
庞驰是父母在印度工作的英国男孩,被父母寄养在英国某军人家庭。
家里的女主人罗莎阿姨经常打他并且给他讲一些关于惩罚
的宗教故事,想以此约束他的行为。
女主人总是声称庞驰撒谎并且用“害群之马”来代替他的
名字。
为了惩罚庞驰,罗莎阿姨教唆庞驰的妹妹不要与他说话,甚至禁止庞驰阅读,庞驰可以
说是没有任何权利的。
女主人的儿子哈利对庞驰也并不友善,每晚盘问他各种问题,不让他睡觉,逼迫他撒谎,第二天哈利则会去向他的妈妈罗莎揭发庞驰的罪状,这样的事每天都会发生。
显然,罗莎阿姨就是家里的权威,而庞驰只有顺从权威才能免受伤害,但不一定每次都逃得过去。
庞驰的经历几乎就是吉卜林在自传中所讲述的在英国寄养的那段真实生活的写照,这段痛
苦的童年生活对吉卜林造成了很大影响,日后他在自己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关于虐待的描写,也
因此他的作品中仇恨与复仇的情节频繁出现。
二、复仇意识在吉卜林作品中的展现
在《咩咩黑羊》中,当罗莎阿姨因为主人公庞驰说谎而要把他的罪状缝在背上时,庞驰安
静地对她说:“如果你这么对我,我会烧毁这栋房子,也可能杀了你。
尽管我不知道是否能杀
掉你,不过你这么瘦,我会试试的。
”之后他也曾想过只要不被打下来,他就要紧紧掐住罗莎
阿姨的喉咙。
[3]这段对话正暗示了庞驰的反抗和复仇意识的觉醒,他终于能勇敢地反抗家里的权威。
悲惨的生存环境逼迫庞驰不得不面对并迎击威胁,同时他的自尊也不允许他把罪状缝
在后背上展示给人们,当自尊被恶意践踏的时候,反抗保护意识就开始觉醒了。
罗莎阿姨对他
的打骂和对他自尊的一次次伤害,增加了庞驰长久以来压抑的恐惧和仇恨,展示罪状这件事就
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刺激庞驰做出威胁和反抗。
庞驰在寄养家庭经历的自卑——懦弱——反抗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正是格林布拉特提出的“自我塑造”和“协和”的过程。
在格
林布拉特看来,“自我塑造”是在与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他异因素的颠覆、一直的矛盾冲突中逐
步实现的,这种“自我塑造”体现了自我在塑形过程中被压抑、被化解的动态过程,凸显出自
我与权利结构、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内在关联。
[4]当他由懦弱恐惧成长到反抗这个过程中,他的周围一直存在着不友善的他者——打人的阿姨,欺负人的小孩。
他们虐待他的精神和肉体,因为他们在心理和家庭地位等各方面都比庞驰有优越感。
而庞驰在寄养家庭中则处于弱势,被
打骂,被羞辱,没权利为自己辩护。
因此,在自我塑造过程中,他经历了虐待,失去各种权利,进而形成他对基本权利的追求,激发他的反抗意识。
他的“协和”策略就是与罗莎阿姨处于对
立的情境,并最终以罗莎阿姨放弃把罪状缝在他的背上而胜利。
庞驰的“自我”是在这场权利
的争与夺、对权威的顺从与反抗中逐步塑造成的,同时,这也是他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为求生
存而不断进行“自我塑造”和“协和”的方式。
同样的反抗与复仇意识的觉醒,来自于吉卜林的另一部作品《丛林历险记》。
主人公莫格
利是被狼爸在森林中救回来的婴儿,在狼妈的照料下与其他狼崽共同长大,在丛林里跟老师黑
豹和棕熊学习生存技能及“丛林法则”。
此时,莫格利的“协和”方式就是努力融入狼群和丛
林动物中间,成为丛林公民的一员,进而获得身份的认同感。
然而,在狼孩莫格利成长的过程
中身边始终充斥着威胁性他者——不遵守丛林法则的瘸虎谢里汗以及迷信的村民等。
谢里汗视
莫格利为猎物,当莫格利参加狼群会议时,被狼群排斥并要依据“丛林法则”杀了他,谢里汗
则要求狼群驱逐莫格利以便给他当猎物吃掉,同时,莫格利要找谢里汗“算一笔账”。
[5]带着报复心理,莫格利用火把敲谢里汗的头,吓得他呜呜叫,同时,火也吓退了其他打算杀死他
的狼群,这场丛林会议促成莫格利成长中的首次反抗。
作为丛林里唯一的异类——人类,此时
莫格利的自我塑造表现为与威胁性他者处于针锋相对的情况,面对面地挑战丛林权威,用人类
的智慧击败威胁性的丛林动物,展示了一个弱者变为强者的过程。
在这种残酷的生存环境迫使
下不得不为保护自己而战的境况也促进了莫格利“自我塑造”的进一步发展。
当莫格利回到村子做一名牧童时,作为狼孩,他被村民怀疑和排斥,他们很难接纳一个不
懂人类语言和人类文明的狼孩。
莫格利再次选择努力融入人类并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个
“协和”过程是他寻找身份认同感的过程,然而之后的谢里汗复仇事件让莫格利也被人类排斥。
在狼兄弟的帮助下,莫格利赶着牛群踩死了对他虎视眈眈寻仇的瘸虎谢里汗,并独自剥了虎皮。
这件事就是莫格利被村民驱逐出村的导火索,村民认为狼孩不吉利,是巫师,所以,用石头砸他,将他赶回丛林。
由于村民在社会地位和人类文明方面要优于狼孩莫格利,这种优越感使村
民凌驾于狼孩之上,导致他们对狼孩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
此时,莫格利的“协和”方式表面
上看是努力融入村民,实则在心理上却不认同人类的胆小和迷信,他仍觉得自己是狼的兄弟。
此时莫格利的“自我塑造”过程表现为逐一击败“威胁性他者”。
然而,同时作为村民中唯一
的狼孩和丛林中的唯一人类,莫格利显然都是一个异端,始终不被接受并被恶意欺辱。
在莫格
利的自我塑造过程中,为了生存,同时带着对自身身份的不确定,他不断地服从于人类的文明
法则和丛林法则,以求融入其中任何一个群体,然而,作为异类,他被排斥和驱逐。
为了追求
生存和归属的权利,他不得不去反抗那些对他造成精神或身体伤害的“威胁性他者”。
无论尝
试融入丛林生活或者融入人类生活的过程都是莫格利寻找自我和身份认同的过程。
而接受人类
的行为规则和丛林法则又不断地打破这些规则,这是莫格利在“自我塑造”和“协和”的过程
中必不可少的历程。
[参考文献]
[1]Andrew Rutherford.Kipling’s Mind and Art:Selected Critical Essays
[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2]Rudyard Kipling著.丁才云译.谈谈我自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Rudyard Kipling.Wee Willie Winkie; and other child stories[M]. Australia:eBooks@Adelaide,2009.
[4]傅洁琳.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
[5]Rudyard Kipling著.王志政,邹梅,李岩,朱静译.丛林历险记[M].北京:航空工
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