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产市场(下)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概述
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长江中下游旅游进入快速发 展期,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品质提升阶段
当前,长江中下游旅游正逐步从 快速发展向品质提升转变,注重 旅游品质和游客体验,推进旅游 产业升级和创新。
当前旅游市场分析
市场规模
01
长江中下游地区旅游市场规模庞大,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持续
该地区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 产,如苏州园林、南京明孝陵、杭州 西湖等,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02 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长江风光
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壮丽的长江 风光,游客可以乘船游览长江,
欣赏沿岸的山水画卷。
湖泊与水库
该地区有许多湖泊和水库,如鄱 阳湖、巢湖、洪泽湖等,这些湖 泊和水库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
04 旅游管理与服务
旅游政策与法规
旅游政策
长江中下游地区政府为了促进旅游业 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旅游政策,包 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市场推广等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旅游法规
为了规范旅游市场和保障游客权益, 长江中下游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旅 游法规,包括旅游合同管理、旅游服 务质量标准、旅游安全管理制度等。
旅游设施与服务
住宿设施
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各种类型的住宿设施,包括星级酒店、经济 型酒店、民宿和农家乐等,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餐饮设施
该地区的餐饮业十分发达,有各种口味的美食供游客选择,包括地 方特色菜、小吃和各类中西式餐厅等。
交通设施
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有发达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网络,以及 航空和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方便游客出行。
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拥有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如扬子鳄、中华鲟等珍稀物种,为生 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明清明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摘录)
明清明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摘录)⼀、引⾔——本⽂所指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属于江苏省的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各府及太仓直⾪州,以及浙西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府所属各县。
——⾃从⼗五世纪中叶以后,长兴三⾓洲地区的棉作与棉纺织,以及太湖流域与浙西⼀带的蚕桑与丝织业,都已发展⾄⾼⽶粮贸易也形成整个经济体系极重要的⼀环。
度的专业化⽣产⽅式,⽽各区域间的⽶粮贸易⼆、江南地区农业结构的变迁三、棉作的普及及专业棉织市镇四、蚕桑的发展及专业蚕桑丝织市镇——明清时代的江南,⼀如棉花之于松江及太仓地区,蚕桑也成为太湖流域及浙西杭州、嘉兴、湖州等地的专业性商品作物。
——中国蚕桑业以江浙两省为最盛。
浙江七⼗五县中,产蚕丝者五⼗⼋县,其中三⼗余县完全以养蚕为业;其出⼝⽣丝,历年均占全国第⼀(《杭州市经济调查》1932年出版,1971年台北影印本)。
浙西的杭州、嘉兴、湖州府以及太湖流域的苏州府都是主要的产地。
湖州府志记载境内蚕桑的种植情形云:“湖民⼒本射利,计⽆不悉。
尺⼨之堤,必树之桑;环渚之隙,必课以蔬。
富者⽥连阡陌,桑⿇万顷;⽽别墅⼭庄,求⽵⽊之胜⽆有也。
”⼜云:“其树桑也,⾃墙下檐隙以暨⽥之畔池之上,虽惰农⽆弃地者。
其名桑也,不⽈桑⽽直⽈叶。
”——震泽镇属苏州震泽县(雍正年间分⾃吴江,民国以后再度与吴江县合并),滨太湖,当运河要冲……民国初年时,此地“东集新塍之货,西会湖州⼴泗⼟产,太湖鱼虾鲜菜,莫不以该地为进出⼝咽喉。
”——因蚕桑利⾼,所以当时浙西各县普遍种植,……。
除了上述市场利润的诱因,以及彼时⽩银⼤量流⼊,物价上涨,⽣产利润提⾼的因素外,赋税制度以及地理条件都是形成湖州地区蚕桑发达的重要因素。
养蚕饲桑的盛⾏,提供了临近地区丝织业发展的主要原料;⽽丝织业则成为明清时代太湖周边及浙西⼀带⼈民的主要⽣计。
—— 约在⼗五、六世纪,全国⼯商业显著发展的⼤城市,⼤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及江北运河区⼀带。
其中尤以江南最为繁华,更集中在苏、松、杭、嘉、湖五个都市及其境内⼤批市镇中。
物流经济地理-我国主要淡水水产品的分布
2)华南塘鱼精养区
本区包括两广和福建南部,是中国淡水渔业发达地区之 一,全国第二大渔区。珠江三角洲已形成农渔副结合最经 济、最合理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和“果基鱼塘” 等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
3)华北平原及黄土高原塘库粗养区
我国主淡水水产品的分布
我国主要淡水水产品的分布
淡水水产业:长江、淮河流域淡水水产区 ,珠江、闽江流
域淡水水产区 , 黄河、海河流域淡水水产区 ,黑龙江、辽河 流域水产区
淡水水产业
中国水域分布很广,有各种淡水水面共0.2亿公 顷,淡水渔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开展池塘养鱼最 早的国家。
四大淡水水产区 1)长江、淮河流域渔产区
中国内陆水域的鱼类依地区特点,大体可分为以下5个区域。
1)北方区,指黑龙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水系。主要有鳕鱼、狗鱼科等 耐寒性很强的鱼类。 2)西北高原区,包括藏北、内蒙古、青、甘、陕、晋等省区。主要有适 应高原急流、耐旱耐碱的鳅科鱼类及青海湖的裸鲤(湟鱼)。 3)江河平原区,包括长江、黄河、辽河下游的广大平原区及各河干流支 流和鄱阳湖、洞庭湖等。该区鱼类鲤科种属特别多,是中国淡水渔业 中心。 4)华南区,包括粤、桂、滇东、黔、闽、台湾省区,主要有鲤科、鳅科。 5)西南区,指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流域,包括藏南、 川、滇西等省区,主要有鲤科、鳅科鱼类,不少种类与缅甸、印度、 泰国和越南的相同。
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黄土高原西缘以东 的广大地区。水源不够充分、水面积小,以塘库粗养为主。
4)东北河、湖、库、泡渔业区
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地处高纬度, 气候寒冷,是中国冷水性鱼类产区之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2.2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特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特点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
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两湖平原以荆江为界,其北称江汉平原,其南为洞庭湖平原。
江汉平原主要由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后荆江北堤分流入江汉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后,汉江所带泥沙对江汉平原的发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为江汉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江三角洲地势亦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湖泊成群挤集于东南前缘。
洞庭湖平原主要则由通过荆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长江泥沙冲积而成。
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
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势北高南低,水网密布,土壤肥沃。
鄱阳湖平原除边缘红土岗丘外,中部的泛滥平原主要是由赣、抚、信、鄱、修等河流冲淤而成,其中又以赣江为主。
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
地势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网稠密,地表覆盖为红土及河流冲积物。
苏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镇江之间沿长江两岸分布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其中包括芜湖平原和巢湖平原。
平原宽窄相间,江流时束时放,流速平缓;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顶托,流速更缓,泥沙沉积加强,尤当河道越过岩丘逼岸的矶头后,江流分汊,汊河间出现沙洲。
沿江两岸湖泊众多。
自镇江以下的河口段发育了长江三角洲。
三角洲以北即为里下河平原。
平原为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
洼地北缘为黄河故道;南缘为三角洲长江北岸部分;西缘是洪泽湖和运西大堤;东缘则是苏北滨海平原。
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
北界淮阳丘陵和黄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闽丘陵。
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
面积约20多万平方千米。
地势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
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
中图版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六节《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学设计3份
中图版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六节《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体现在哪里。
3、从气候、优越的位置、河湖等方面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
4、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的原因是什么。
5、了解长江中下游平原有哪些农作物。
6、知道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位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活动等方式,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体会到区位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对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教学重点1、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优势的具体体现。
2、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自然条件。
3、鱼米之香的由来。
三、教学难点1、长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自然条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活动讨论、资料了解、教师讲解五、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展示平台、有关地图、视频文件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蘇”这个字吗?(学生讨论)这是“苏”的繁体字,可以看到有“鱼”和“米”,那么你知道在我国,有一个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平原吗?(长江中下游平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二、新课学习(一)显著的区位优势1.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沿岸。
2. 范围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包括哪些省份?(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上海)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包括哪些小地形区?主要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向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临东海和黄海,水量丰富的长江贯穿全境,由上海汇入东海。
3.区位优势江、河、湖、海连成一体,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利和水能资源,为水运、水力、灌溉、水产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明清时期江河水运与经济发展研究
明清时期江河水运与经济发展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江河水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明清时期江河水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首先,江河水运对于物资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明清时期,江河水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许多商贩和商人利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通过水上的方式进行商品的运输和交流。
这种水上运输的方式,无疑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同时,由于商品的更加便捷地运输,价格也更加稳定,供给更加充足,使得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江河水运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明清时期,农业是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江河水运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农产品可以通过水上运输,直接运往各地的市场,提高了农产品的价值和销售额。
同时,江河水运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使他们得到了更好的收入。
因此,江河水运对农业生产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江河水运还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在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和手工业的兴起,大量的产品需要快速、安全地运输到各地,而江河水运成为了最佳的选择。
通过水上运输,产品可以更加安全地运送,避免了交通事故和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
同时,水路运输也能保证产品的快速到达,满足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因此,江河水运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最后,江河水运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在明清时期,随着江河水运的繁荣,一些城市也逐渐崛起。
这些城市成为了贸易和商业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贩和商人。
同时,由于水运的便捷性,这些城市的居民也能够享受到来自各地的商品和文化产品,提高了生活水平。
因此,可以说江河水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江河水运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推动了物资和文化的交流,为农业生产和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清代赣江中游地区农村市场初探——一个典型农业地区的农村市场结构
明清以来,江西一直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赣中地区则是江西的主要粮食产区。
赣江中游及期支流水系所辐射的地区,其中部是由赣江冲积而成的河谷平原,以及江西的第二大盆地——吉泰盆地,全地区由平原和低冈丘地组成,其周围则是边缘地区的丘陵山地,以环状分布的形式包围中部盆地与平原,主要是支流水系的流域范围。
由之,形成了一个较完整而又独立的经济地理区域。
清代,赣中地区粮食商品率高于江西其他地区,经济作物和手工业生产亦有所发展,这促进了赣中地区农村市场的繁荣。
在清末,赣中地区农村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地区内各级市场功能发育亦逐渐成熟。
本文拟就清代赣江中游地区农村市场予以探讨。
(一)清代赣江中游地区农村商品率农村商品率对农村市场的形成作用尤大。
商品率的高低是市场形成与发育程度的一个标志,因此若探讨赣中地区农村市场必先考察清代赣中地区的农村商品率。
赣中地区各部地理状况各异,粮产区和山区的粮食商品率各不相同。
考察清代赣中地区农村的商品率可以平原粮产区的泰和县和山区的龙泉县作为代表。
泰和县,光绪五年《泰和县志》记:“泰瘠地也,然山林原隰,树各有宜。
田宜稻,洲宜粟,近江宜麦、宜木棉,大约半年之谷足支一年之食。
”〔 1 〕这里所谓“半年之谷”,当指泰和县上半年所产稻谷,以光绪元年田亩数 552463 亩,亩产 3.5 石计,总产约 1933620 石,折市石 2320344 石。
赣中地区粮产区上半年水田几乎全部用作种植水稻,农民亦多以上半年所获作为全年口粮,下半年所种则用于交租或出售。
泰和县下半年所获,除酿酒,养猪,留种及赋税外,则多出售。
泰和县的水田复种指数一般是 150 %。
近代江西调查资料表明,泰和与庐陵县的复种指数相近,都为154.11 %〔 2 〕。
若泰和县以 150 %计,光绪元年泰和县田亩数为 552463 亩,则下半年有 298330 亩可种水稻,亩产量以 3 石计,则下半年可收获晚稻894990.06 石,折市石 1073988 石。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水产养殖污染现状与对策_彭自然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水产养殖污染现状与对策彭自然,陈立婧,王武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90)摘要 水产养殖与湖泊污染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识并利用此关系,对于渔业和湖泊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径流污染和内源释放是造成湖泊污染的主要原因,养殖污染源于残饵、代谢物和水产药物的排放。
以南漪湖、滆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泊为例,说明过度的养殖规模,落后的养殖技术,残饵、代谢物、药物的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进而限制水产养殖的发展;合理的养殖规模、布局和结构,先进的养殖技术能减轻对湖泊环境的压力。
协调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渔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湖泊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湖泊养鱼;环境污染;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 X 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12-06467-02Pollution Actua lity and Coun term ea sures of Aquiculture i n Sha llow Lakes i n the M i ddle and L 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 i ver Area PENG Z i 2ran et a l (Key Laborat ory of Aquatic Genetic Res ources and Aquaculture Ecology,M inistry of Agriculture,Shanghai Ocean Uni 2versity,Shanghai 200090)Abstract There is dialectic relation exist bet ween aquiculture and envir onmental pollu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cognize and ulti 2mate the relati on .Polluted runoff and internal contam inati on releasing mainly cause the pollution of lakes .The contam inati ons fr om aquacul 2ture include residual bait,metabolites and aquatic drugs .Taking the aquiculture pollution actualities in Nanyi Lake,Ge Lake,Yangcheng Lake and D ianshan Lake as examp les,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exorbitance scale aquiculture,outdated technology and discharge of residual bait,metabolites,fishery drugs can pollute the water body and hider devel opment of aquiculture industry .On the contrary,advanced technolo 2gy,rati onal layout,reas onable scale and structure can reduce stress on lakes .Coordinating relati on bet ween aqui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p rotecti on,develop ing ecol ogical fishery technique,and taking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were inevitable trends of lake aquiculture industry .Key words Aquiculture in lakes;Envir onmental polluti on;Sustainable envelopment of fishery基金项目 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Y1101)。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含监利)水患与城镇发展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含监利)水患与城镇发展近年来,江汉平原在明清时期的迅速崛起和同样迅速的人地关系失衡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自然灾害尤其是水患的成因、基本状况、影响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勾勒出江汉平原水患的基本轮廓,在许多方面有相当精辟的见解,为后来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1]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在水患肆虐的江汉平原,城镇发展所受影响及其特征。
一、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城镇发展的基本状况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从长江下游向西逐步推进,江汉平原在雄厚的垸田农业基础上,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一跃成为全国转运贸易的枢纽。
在此过程中,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那些最初因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形成的县(州)城逐渐成为集政治中心、商品集散地、手工业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地区性政治、经济中心。
同时,在县(州)城的周围以及河口等便于船舶停靠的地方逐渐形成新的以经济功能为主体的市镇,它们大多以转运贸易起家,同时兼顾周围地区的日常需求。
对于这些城镇来说,四通八达的河流就是它们的生命线,这一点在城镇的布局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江汉平原16个县(州)城为例,它们中有9个分布在长江两岸,占总数的56%,其余的分布在汉水及其支流的两岸。
商业市镇也无一例外地分布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两岸,其影响范围由河流的大小和市镇自身的位置决定,一般来说,处于长江、汉水沿岸或是几条河流交汇处的城镇,其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因而发展速度快,规模大。
江汉平原这种密度较高、集中于河流两岸的城镇分布格局既是因商业发展的需求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商业发展的支柱,这些级别不同、功能略有差异的众多城镇散布在整个平原,在明清时期呈现出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景象。
在明清时期,尽管商业在城镇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对于县(州)城来说,政治功能仍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在政府拨款大力维护的城墙内,有大量坛庙、官衙、公署、仓库、监狱等建筑,政府在地方的各级行政、军事、文化代表就驻扎在这里,从地方官员到下级皂隶,以及由此产生的供应他们日常各种需要的人员,其数量在这类城市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属于城市中的特权阶层。
中国传统金融文化_4_试题卷
山东工商学院2020学年第一学期中国传统金融文化课程试题 A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特别提醒:1、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960数字加起来827参考答案207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2、每份答卷上均须准确填写函授站、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课程名称。
一单选题 (共10题,总分值20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2 分)A. 文化现象B. 文化事象C. 文化思潮D. 文化产品2. 我国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是()(2 分)A. 金銮殿B. 宗庙C. 天坛D. 明堂3.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
其重要原因是()(2 分)A. 与地理条件有关B. 与气候条件有关C. 与社会条件有关D. 与生活条件有关4. 下列选项中,对血亲五服制的正确表述是()(2 分)A. 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B. 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二代,向上推二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C. 以父族二、母族二、妻族一为五服D. 以父族三、母族二为五服5. 中国文化的源泉是()(2 分)A. 三代文化B. 先秦文化C. 秦汉文化D. 唐宋文化6. 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2 分)A. 铁器制造B. 铜器制造C. 青铜器制造D. 铝器制造7. 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是()(2 分)A. 会亲友B. 家族饮宴C. 祭祖扫墓D. 散祭神8. 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2 分)A. 西夏B. 西戎C. 西狄D. 西羌9. 《阿房宫赋》的作者是()(2 分)A. 李白B. 杜甫C. 杜牧D. 孟浩然10. 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2 分)A. 生产工具B. 生活器具C. 运输工具D. 典籍二多选题 (共5题,总分值10分 )11. 下列各项中,属于《汉书•艺文志》所载与医学有关的“方技”有()(2 分)A. 医经B. 经方C. 神仙D. 四诊E. 卜算12. 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有()(2 分)A. 整体思维B. 类比思维C. 抽象思维D. 辩证思维E. 形象思维13. 中国文化属于()(2 分)A. 民族文化B. 国别文化C. 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D. 汉民族文化E. 东方文化14. 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2 分)A. 逍遥B. 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C. 否认客观现实,强调超越的生活D. 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限制E. 兼爱非攻15. 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2 分)A. 过分追求眼前利益B. 过分追求粮食生产C. 过度拓宽湖泊面积D. 大片地围湖造田E. 土地沙化三简答题 (共3题,总分值45分 )16. 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长江中下游区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长江中下游区
长江中下游区(湘、鄂、赣、皖、苏、浙、沪)
1、自然条件分析:
(1)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其余都属亚热带,夏季气温很高,江汉、洞庭湖、鄱阳湖等平原,周围山岭环抱,不易散热,都以炎热著称。
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淮河以北是半湿润区,其余都是湿润地区。
春末夏初,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生长更为有利,如果梅雨过短或过长,就会出现旱灾和涝灾。
进入7月,梅雨结束,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燥,形成伏旱,此时,热量充足,蒸发量大,农作物生长旺盛,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所以抗旱任务很重。
(2)平原广阔,河网稠密,灌溉水源充足。
(3)江南丘陵红壤广布,红壤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我国南方主要低产土壤之一。
2、农业特色:
(1)淮河以北以种植旱粮为主(江淮地区),以南以水田为主,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都是著名的水稻产区,本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全国占第一位。
小麦也是本区的重要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桑蚕等。
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和杭州湾沿岸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植棉条件:热量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植棉历史悠久,技术条件好,商品率高。
不利条件是春夏有梅雨,夏季常有台风袭击,秋季有连阴雨)油菜播种面积广,成为稻田的越冬作物,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桑蚕基地,是著名的“丝绸之府”。
(3)江南丘陵的红壤区,适宜茶叶、油菜、杉木生长,产量很大。
明代西江下游的渔业经济——以肇庆府为中心
明代西江下游的渔业经济———以肇庆府为中心唐元平,沈佳嗳,范程琳(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0)摘要:西江下游的网河区是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产区之一。
肇庆府位处西江下游,明代渔业经济发达。
通过对明代西江下游渔民的生活和作业、河泊所的设立、鱼课的征收等论述,可以窥见明代西江下游渔业经济的繁荣,以及明后期渔民生活的困境。
关键词:明代;西江;河泊所;渔业经济中图分类号:S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96(2018)01-019-05西江下游的网河区是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产区之一。
对于明代西江的渔业,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位于南海、顺德基水区的桑基鱼塘,而对以肇庆府为主体的西江下游的渔业研究较少。
本文拟以明代肇庆府所辖各县的渔民、渔业管理为研究对象,讨论明代西江下游渔业经济。
1西江下游河泊所的设立西江是珠江水系的主流,其下游自广西梧州往下,地势平坦,河道坡度变缓,水流平缓,河面变宽,十分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西江干流下游流经肇庆府辖周边,囊括了峡谷、盆地、平原等地形,据《大清一统志》记载,肇庆府地理位置重要,“当西江入广州之要口”,“据三江之口,制五州之要”,“当贺梧之津要”[1]卷3舆地。
西江下游的渔民众多,其“民素习水性,多操渔业”[2]卷11实业,渔民分为疍民及渔户,其中渔户居住较为分散,人数较少,没有专门的管理办法。
疍民则构成了西江下游渔业的参与主体。
西江下游的疍家分布很广,河流、湖泊、沿海皆有之,明崇祯时期《肇庆府志》载“肇庆,惟高明、恩平、广宁无疍。
”[1]卷12疍民以渔为生,被称为水上人家,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明洪武年间设立卫所制度,疍民归管于河泊所。
明清时期,沿着西江到梧州一带,容奇、马宁、九江、三水、河口、肇庆、六步、悦城、六都、德庆、都含、封川等沿西江一带的城镇县市,都存在为数不少的疍民人口。
其中分布范围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在西江下游的肇庆一带[3]52-54。
小龙虾:市场活跃 价格下跌
www if f f f 讯I 3 s s C
期对其他水产品种类的需求量加大 , 大菱鲆也由此获益,预计未来 1 2 - 个月大菱鲆价格将稳中有升,继续保持上升
态势 。7月份鱼价在 2 - 7元 / 62 斤左右 。
因今年南方的鳜鱼产量减少, 而在 8 月份南方对大菱鲆及桂鱼的需求量很大,而且 8 月的成品鱼数量不会很多,
56 - 月Biblioteka 后养殖情 况都 会趋 于 稳 定 ,近 年 没 有 造 成 重 大威胁 的疾病发 生。
病 害方 面 还 是 以 防 范
寄 生 虫 病 为主 ,预 防 措 施 主 要还 是以做 好水 质调控 ,
保持水 质良好和 充足的溶解氧 。( 刘庆升 )
小 龙虾 t市场活跃 价格下跌
7月 上 旬 , 红 虾 , 3 — 0克价 格 在 1—1 元 / 55 8 9
斤 ,5 — 0克的龙虾价 格在 08 3 — 8元 /斤 ,青虾 2 — 0 53 0 5 克 价 格 在 1 - 2元 /斤。 82 市场 波动连续 起伏 ,到了 7 月份 ,龙虾 价格 稍 有抬 头 ,
水产养殖 网 黄明祥 )
豆粕 :7 月份仍存采购机会
豆粕现货在油厂连续挺价配合下 , 一路 反弹 , 止 目前沿海地区豆粕价格 集中在 38— 20 / 截 00 35 元 吨的区间 内,虽
然美盘大豆正如预计的那样在 6 月中旬出现了大幅回调 , 但大型油厂坚决挺价以及成交配合下,国内豆粕现货出现缓
销 量每 天 增加 到 1 吨。原 3 来到处阴雨天 ,龙虾难 以捕
捞造成的 。( 中国龙虾 网 蔡
俊 /全椒 兄弟虾业 养殖有 限
公 司 胡磊 )
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渔业生产
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渔业生产一、背景概述明清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地处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气候温湿,湖泊、河流、水道众多,是鱼类繁殖的理想生境。
长江中下游地区渔业生产以江鲜为主,其发展历程也随之见证着中国渔业发展的大致历程。
在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域内,出现了大量的渔民村落,山区的农民纷纷涌向江湖,涉足渔业生产。
长江的渔业生产成为了明清时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二、渔业生产概况1. 渔业生产方式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渔业生产方式主要采用小船作业,单人单艇作业的独木舟、轻舟、木板船、竹筏、草筏等也是常用的工具。
渔业生产人员多用手工手段捕捞,及至清末,鱼叉、网具、毒饵及引线拟用等渔具开始用于渔业生产。
2. 渔业生产收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渔民大多从事农副业的渔业生产,所得收入是其家庭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记载,明清时期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捕鲤鱼、草鱼、鳙鱼、鲢鱼、鲣鱼、鲳鱼等目鱼类鱼种较多,市场需求也较大,因此渔民收入也相应较高,尤其是清朝时期,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渔业生产价值已经占到了当时中国总渔业生产价值的四成以上。
3. 造船业与船运业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渔业生产的日益繁荣,渔业生产工具——渔船的建造和运输业也同步壮大。
良性循环,为渔业生产提供了更加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渔民与官府1. 官府管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渔业生产已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因此,官府对渔业生产的管理也十分重视,相应的法规政策、各种限制、课税对象等也相应跟着出现。
明清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渔业管理实行城镇、地方、州府三级机构,具体派出官吏进行监管,监督渔民的行为。
2. 渔民抵制然而,渔民在这些管理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并未一味接受,他们通过改变捕鱼行业模式、调整法规、抵制管理等方式,产生了不小的反抗力量。
也矛盾性地促进了一些改革性政策的产生,譬如明代末期,江苏省方面,得知渔业生产政策逐渐不受渔民欢迎之后,很快便取消了限额捕鱼的政策,回归到按比例征收的制度,此举解除了渔民的根本性反感。
淮 扬 菜 历 史参考资料
淮扬菜历史扬州,世界知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绿杨城郭,二分明月,画意诗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历代人士的称颂与咏赞。
淮扬菜,是世界知名的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其独具的风味特色,倾倒了海内外无数食客。
淮扬菜是长江中下游(扬子江)、淮河中下游的代表风味。
扬州是淮扬菜的中心和发源地。
淮扬菜见于文献,当自《尚书》“淮海惟扬州”始。
自先秦发展至汉晋,史载扬州已是“熟食遍列”。
隋唐、明清尤见繁盛。
特别是大运河开凿以后,扬州成为盐漕两运、物资集散和进出口口岸的水陆交通枢纽,曾排名为世界上60万人口以上十大城市之第三位。
因之,八方辐辏,帆墙林立,商贾麇集,文土如云,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史有“扬一益二”之称。
加之,扬州地处长江下游东经120度左右、北纬33度上下,气候适宜,物产在丰富;位于江河水网地区,尤饶动植物水鲜,苏东坡《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中提及的鲜鲫、紫蟹、春莼、姜芽、鸭蛋之类,郑板桥诗词中描述的鲜笋、鲥鱼和“蒲筐包蟹、竹笼装虾、柳条穿鱼”等,均比比皆是;海味产区亦近在咫尺。
这些,构成了个性鲜明的烹饪原料实力。
又以其集散、聚焦之地理优势,得以萃取宇内烹调技艺之精华,凝聚吴楚饮食文化之神髓,不仅锻炼出了世人惊叹的刀功、火功等精湛的烹饪工艺,而且酝酿出能够适应四面八方的“清鲜平和,浓淳兼备,咸甜适度,南北皆宜”的风味特色。
从而,佳肴迭传,美点盈市,诗文词曲称颂不绝,名人题咏尤难列举,曾蒙“东南佳味”之美誉的“满汉席”亦首见于《扬州画舫录》。
正是在此历史背景和经济地位的基础上孕育了淮扬菜,其饮食文化积淀之深厚,海内无出其右者。
故而,很早就确立了中华一大风味菜系之地位。
扬厨怀“扬州三把刀”中之厨刀布艺四方,走向五大洲。
在西方,知“清炖狮子头”“扬州炒饭”者大有人在。
大洋彼岸也不时电话订餐,指名要“文思豆腐”之类名菜。
在海内,淮扬菜更是广布各地,成为人们追求一尝的对象。
例如,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和北京饭店,淮扬菜也历来都是主供风味之一。
南京“水八鲜”是什么?
南京“水八鲜”是什么?南京“水八鲜”指的是沙洲圩“水八鲜”,所以又叫“圩八鲜”。
由来和种类沙洲“水八鲜”兴于明朝、盛于清代,当时沙洲圩一带成土母质为长江冲积物,适宜“水八鲜”的生长。
明清时,沿秦淮河的三山门(今水西门)、汉西门、中华门开办鱼藕圩货商行,春、秋季“水八鲜”上市,有“担子压断街”之盛况。
“水八鲜”雅称就是根据当时“八鲜”行收购圩货而得名。
历史上各个时期“水八鲜”的种类略有不同,沙洲圩地区水生作物有10多种,“八鲜”是泛指。
根据常年种植产量和大众喜爱程度,逐渐统一成:藕、菱、芡实、芋艿、慈姑、荸荠、茭白,茭儿菜这八种。
20世纪50年代~60年,“水八鲜”种植面积较大。
后来因为发展粮食种植和水产养殖,面积逐年减少。
茭白茭白又称茭瓜,做蔬菜吃叫茭白。
沙洲地区茭白栽种历史悠久,品种有黄草头、箭杆白、芝草茭,均为单季茭。
1952年从无锡引进双季茭“小腊台”。
1979年,又从无锡引进广益“中介茭”。
现仅存晚熟种箭杆白。
茭儿菜即野生茭草,经数年培育后为茭白。
茭儿菜沙洲圩所产茭儿菜色白质佳,被视为上品,春天3月上市,三四十根扎成“一把”,上部碧青,下端牙白,十分抢眼,卖菜人不断地洒水保鲜。
南京人喜吃茭儿菜,特别讲究新鲜。
民间有:“茭儿菜,9点钟前满街卖,10点钟后无人睬”。
莲藕花香藕藕栽培历史悠久,成熟时间分早中晚三熟。
早藕6月份上市,因其伴着荷花成熟,也称“花下藕”。
后人叫白了,谐音“花香藕”,宜生食;晚藕秋冬之际成熟,淀粉含量高,宜煮食。
沙洲藕特别之处在于切开后呈“九孔十三丝”,为优良品种,整枝藕4节~6节,重2公斤~3.5公斤。
传统品种有喜鹊头(又称狮子头)、白把、蕉把。
1984年,从淮安引进美人蕉、一点红,大紫红等品种。
芋艿芋艿亦称芋头,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椭圆形或卵形,叶子略呈卵形,有长柄,花黄绿色,块茎含淀粉多,附着块茎而生的小芋艿,南京老百姓俗称芋苗、芋苗籽。
芋艿为沙洲圩地方特产之一,有水芋和旱芋之分,水芋的产量比旱芋高20%~30%。
明代长江流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变迁
明代长江流域的农业经济与社会变迁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经济和社会变迁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而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在农业经济和社会变迁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农业经济发展在明代时期,农业始终是中国经济的中心。
在长江流域,农业经济以粮食种植和水稻种植为主。
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也逐步成为了一种大规模的商业活动。
明代农业经济时期,农民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1.粮食生产的增加到明代时期,长江流域的豫、皖、苏、浙四省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产区。
其中,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较大,粮食生产也比较集中。
主要种植的作物有稻米、小麦、豆类、甘蔗等。
稻米是长江流域的主要作物之一,江南地区的稻米产量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名列前茅。
而春、秋两季的小麦也是当时的重要作物之一,全国各地无论干旱还是涝水,种植小麦都能取得一定的收成。
2.农耕工具的进步明代农耕工具逐渐得到发展和改进。
铁脚耙和骨角耙代替了木制耙子,使得农民的耕作更为轻便、高效。
如果农民用木耙进行耕作,容易让土壤受到破坏;而铁脚耙和骨角耙虽然价格比较高昂,但是更加适合长江流域地区的农田进行耕作。
3.农村商业的兴起在明代前期,农村的价值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模式被打破,农民的交易范围逐渐扩大。
除了能够互换一些日常用品和家具之类的生活物资外,农民还可以互换一些农产品。
农民通过交换农产品,在平时可以补贴家庭开支,在丰收年可以发家致富。
这种有机会互处理的交易模式,最后发展成了一个完善的商业体系。
在这个背景下,广泛的商业交易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社会变迁明代长江流域的社会变迁非常广泛和深入。
农村的商业南风吹过,人口的增加,对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变迁方面,封建主义前的土地所有权和社会政治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1.乡村的债务长江流域的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经济现象
李华欧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家》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湖广熟,天下足”谚语的出现,是一种经济现象的真实反映,标志着两湖
地区凭借粮食生产成为全国经济重地.唐代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开始有南移的趋势,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江南地区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经过五代和北宋200余年
的持续发展,江南生产的粮食成为供给天下的粮食来源,于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民谚.到了明朝中后期,江浙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粮食生产比重下降,湖广地区则由于长期的开发,承接江南地区农业功能,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湖广熟,天下足”在湖广地区的出现,该地域的土壤水热条件是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及种植技术层面的改进是关键因素,也与官府的轻徭薄赋
与劝耕等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
【总页数】5页(P147-151)
【作者】李华欧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北粮南运”与“湖广熟天下足”
2.“湖广熟,天下足”的经济地理特征
3.从“火耕水耨”到“湖广熟,天下足”——荆楚地区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4.“湖广熟,天下足”述论——兼及明清时期长江沿岸的米粮流通
5.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鱼苗的生产与贩运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淡水养殖业较以前又有显著的发展,养殖技术有很大的进步与提高,青、草、鲢、鳙的养殖方法尤为完善,并有鱼类专著和农书等相关篇幅进行经验总结,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养鱼理论。
如明代黄省曾所著《养鱼经》及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及其他文献都总结了当时的养鱼经验,从鱼苗孵化、采集到商品鱼饲养的各个阶段,包括放养密度、鱼种搭配、饵料投放、分鱼转塘、施肥、鱼病害防治、桑基鱼塘生态养殖等都有详细记述,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以下主要从鱼苗的生产与贩运这一侧面来揭示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淡水养殖业。
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鱼苗生产和贩运业,已往学者的研究已有涉及[1],但多为断代渔业史或渔业通史中论及,专文论及鱼苗生产与贩运的则较少见。
论及时期也以唐宋居多,明清则相对较少。
事实上,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淡水养殖业的发展,鱼苗的生产与贩运更加兴盛,况且这二者之间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鱼类的繁殖习性 1.繁殖季节鱼类产卵孵化后称为鱼苗,俗又称鱼秧。
各种鱼类的产卵繁殖对季节要求有所不同,有在夏间产卵的,但大多数鱼类的繁殖季节在春季,如农人广为养殖的一些鱼类如草、鲤、青等鱼类就多在春季产卵。
浙东一带,“土人率以陂塘养鱼,乘春鱼初生时取种于江外,长不过半寸”[2]。
诗文中有关鱼苗的吟咏,亦大多与春风、春草等相连。
如明人诗《戏为友人千鱼苗》云,“闻君凿池种鱼子,远注浔阳一泓水。
春风昨夜化灵苗,中有十万横波尾”[3]。
《渔人》一首云,“江头春草生,江上春水长。
十日不出门,鱼苗大如掌”[4]。
又如《湘江渔父词》云,“柳花飘尽荻芽长,艇艇鱼苗有数筐。
日晩江光看渐远,贩儿灯火下瀟湘”[5]。
2.产卵场地不同鱼类的产卵繁殖对场地的要求也不一样,有的鱼类喜在静水中产卵、有的鱼类则喜在流水中产卵,但大多选择在江河河口或两种水系交汇、浮游生物饵料丰盛的水域为其产卵场,或称繁殖场。
江西九江湖口一带为鄱阳湖水系汇注长江处,向来为一大型鱼类的产卵场地,上述《戏为友人千鱼苗》中之“浔阳”即指此地。
又如史料记载说安徽新安山区一带,由于没有大型湖泽产鱼,宋代时民人食鱼即主要靠疏凿池塘养殖鲤、鲩与鲭等鱼类。
而其鱼苗来源则为“首春,鬻鱼苗者来自湖口界中。
买才数寸,日取草饲之”[6]。
岳阳城陵矶一带是洞庭湖水系汇注长江处,也是一个较好的鱼类产卵场,史料记载云有“鱼苗洋湖,在巴陵县北十五里”[7],古巴陵即今岳阳。
此外,江上凡为江河水系交汇处,一般都可能成为鱼类的产卵繁殖场地。
如上述浙东一带土人养鱼,即乘春天“鱼初生时取种于江外”。
又如《渔人》诗中云江上之鱼苗,《湘江渔父词》中所云艇艇之鱼苗等。
[1]如陈伟明《唐宋时期的渔业生产》,载《农业考古》1994年第3期;又如丛子明、李挺主编《中国渔业史》中关于“鱼苗装捞专业化”等内容,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
[2](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浙江通志》卷一百六。
[3](明)刘嵩《槎翁诗集》卷四。
[4](清)胡文学辑《甬上耆旧诗》卷二十三。
[5](明)张吉《古城集》卷六。
[6](宋)罗愿《新安志》卷二。
[7]《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九。
二兴盛的鱼苗生产业 1.鱼苗的捕捞采集:据丛子明等编《中国渔业史》研究,隋唐以前,淡水养殖所需鱼苗尚少有自江河中捕捞者,养殖者或“求怀子亲鱼”放入池中,或用天然孵化之法。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一转引《农圃四书·鱼种》云:“古法俱求怀子鲤鱼纳之池中,但自涵育;或在取近江湖薮泽陂泖水际之土数舟布底,则二年之内土中自有大鱼宿子,得水即生也。
”唐宋以后,人们则多自江河中捕捞鱼苗售卖,养殖者购鱼苗入池饲养。
明清以后,养殖所用鱼苗几乎全部取自江河而很少再用天然孵化之法。
《农政全书》卷四十一云,“今人但上江贩鱼,取种塘内蓄之,饲以青蔬,岁可及尺,以供食用”;“今之俗惟购鱼秧,其秧也,渔人泛大江乘潮而布网取之者”。
渔人在大江上乘潮布网而捞集鱼苗,并将所得鱼苗售贩于池养之人。
这在明代学者黄省曾所著《养鱼经》中亦有记载,“仲春,取子于江,曰鱼苗”[1]。
在九江下游的安庆地区,凡于池塘圩泊蓄养鱼类之人,“每年值春夏之交,在江上小孤山上下择流水回旋处捞取各种鱼苗,分别蓄置塘堰中,俟养成后取之”[2]。
以上多指的是江西九江湖口一带的鱼苗采集。
前已述及,其它凡江河水系交汇之处往往也有鱼苗出产,如丹徒县高资地区的孩溪江即为一例。
孩溪江也是一个兴盛的鱼苗产地,每年三、四月间渔人用特制的渔具捕捞鱼苗。
方志中对其鱼苗捕捞采集方式记载颇为详细,“鱼苗俗名鱼秧,一曰鱼花,出高资孩溪江中。
三四月间诸鱼哺子,于是渔人结小方囊连缀数十,置沿江浅水中”捕捞鱼苗以出售[3]。
2.鱼苗的选种与培育:刚刚孵化之鱼秧极为细小,所谓“初也,如针锋然”[4]。
又有诗云,“沙远晴波浅漾金,鱼苗初上小如针”[5]。
但经验丰富的渔人“取水视之,才如蚊芒,辄能辨其种类多寡”[6]。
也就是说,渔人对于刚采集上来的细如针锋的鱼秧,就能分辨出是什么鱼,数量有多少。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些鱼秧中往往混杂有肉食性的害鱼苗如鳢鱼苗等。
如果没有及时将那些害鱼苗剔除掉的话,则养殖用的青鱼、草鱼、鲤鱼苗等就可能被它们吃掉。
因此要将“能伤其众,稍大而黑鳞者去之”,即剔除不利于养殖的肉食性害鱼苗。
刚从江河中采捞到的鱼秧极为细小,因此,要用精饲料喂养一段时间,其喂养方法为“饲之以鸡鸭之卵黄或大麦之麸屑,或炒大豆之末稍”;待其稍长才能入池养殖,即“大则鬻鱼池养之家”[7]。
当然,鱼苗的培育方式视所采集到的鱼秧规格大小而各异。
明代黄省曾《养鱼经》云,“仲春,取子于江,曰鱼苗。
畜于小池,稍长,入中塘”。
对于长约半寸之鱼苗,宋代时即“以木桶置水中,细切草为食,如食蚕”[8]。
3.涝户、鱼苗厂与鱼苗街前已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湖水系交汇、饵料丰富之地往往是良好的鱼类繁殖场地,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江州”,即江西九江地区鄱阳湖水系与长江水系交汇之地。
江西九江自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鱼苗孵化产地。
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编修的《绍兴府志》中说,绍兴、诸暨以南大片地区的大户人家,都从江州(即今九江)鱼苗贩子中买苗种凿池养鱼[9]。
在九江湖口一带,由于处于江湖交汇之地,是良好的天然鱼类繁殖产卵场地,鱼苗捕捞生产规模非常大,有专门以捕捞鱼苗为生的渔民群体。
明代陆深《俨山外集》卷二十对此有详细记载,下引为证:今人家池塘所蓄鱼,其种皆出九江,谓之鱼苗,或曰鱼秧。
南至闽广,北越淮泗,东至于海,无别种也。
盖江湖交会之间,气蕴所钟。
每岁于三月初旬,挹取于水。
其细如发,养之舟中,渐次长成。
亦有盈缩,其利颇广。
九江设厂以课之,洪武十四年,钦差总旗王道儿等至府编签渔人,谓之涝户。
据此条材料可知,江西九江一带有一独特的渔民群体,他们专门以捕捞采集并培育鱼苗为生。
明洪武十四年,朝廷官府专门派饮差总旗王道儿等人前往九江府编定签发这一渔民群体,并把他们称为涝户,意为专门于江湖中以捞取鱼苗为生的人户。
每年三月上旬,涝户们于江湖交汇之水流捕捞鱼苗。
鱼秧刚上水时,细如发丝,涝户们即于舟中培育。
大约即以前述之法,也就是用鸡蛋或鸭蛋蛋黄或者麦屑、豆末等喂养,等长到一定规格大小即卖于各地鱼苗贩运商。
渔民的鱼苗捕捞与售卖获利颇丰,因此官府特设有税收机构向其征收课税。
记载,早在元代至大年间(1308-1311年)即在德安县南三进四十步设有鱼苗仓,后毁于兵火,仅存址基[10]。
明代江西九江府设有专门机构——鱼苗厂以向涝户征收鱼苗税,即前引之“九江设厂以课之”,厂址就在德化县湓浦门外龙开河渡口。
在嘉靖《九江府志》卷9《职官志·公署》中,鱼苗厂作为公署与各河泊所并列,官府并对其征收一定的鱼苗税以补财政。
[11] 鱼苗厂之西有鱼苗厂巷,又称鱼苗街,路通湓浦港[12]。
估计就是以鱼苗捕捞生产和批售为业的渔民——涝户的居住聚集地。
前述《戏为友人千鱼苗》诗云,“闻君凿池种鱼子,远注浔阳一泓水。
春风昨夜化灵苗,中有十万横波尾”。
虽不乏诗文之夸张,亦可见该地鱼苗孵化及捕捞生产规模之大,数量之多。
除上述最为典型的鱼苗生产基地九江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其它水乡也有以捕捞鱼苗为生者。
如在太湖吴中地区,有诗云,“官舍晩凉飞燕子,水乡人静卖鱼苗”[13]。
又如在安徽安庆枞阳一带,明代张煌言有《枞阳谣》云,“八尺风帆百丈牵,枞阳湖里去如烟。
……灯火湖光儿女笑,鱼秧种得不须田”[14]。
[1]《丛书集成新编》第四十七册,第571页。
[2]民国《宿松县志》卷十八《实业志·渔业》。
[3]光绪《丹徒县志》卷十八《食货志十一·物产二》。
[4](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一。
[5](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四十九。
[6]光绪《丹徒县志》卷十八《食货志十一·物产二》。
[7](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十一。
[8](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9]丛子明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渔业史》,第44页。
[10]同治《九江府志》卷七《地理志·古迹》。
[11]河泊所是一种渔业税收与管理机构,详细情况参阅拙文《明代江西九江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2]嘉靖《九江府志》卷二《方舆志·坊乡》。
[13](明)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四十三。
[14]《御选明诗》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