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23.诗词曲五首
一、十五从军征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一、《十五从军征》
【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解析】B 无心理描写。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C、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近景描写。
运用白描手法,作者抓住野兔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正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运用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解析】C 从侧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物是人非,揭露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两句写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
表明他久别家乡,急于了解家中亲人的现状。
C、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老兵用野谷和野葵做饭,再次表明家园荒芜,没有粮食可吃,表现了老兵的孤苦伶仃。
D、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写老兵做好饭后,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盼望家人
回来一起吃团圆饭。
【解析】D 不是有意识的到门口张望。
4.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解析】B “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5.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十五”“八十”既可实指,也可虚指,这样写的目的是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的不合理。
B、“本诗描绘了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情景,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本诗选自《乐府诗集》,是继《诗经》《楚辞》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由宋朝郭茂倩编写。
【解析】C 这是一首叙事诗。
6、下列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八十始得归”中的“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兔从狗窦入,难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两句是细节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
寂寞难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
D.这是一首第一人称的叙事诗。
该诗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
【解析】B “兔从狗窦入,维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四句表现出老兵故居没有人影,没有炊烟,只有野物出没,杂草丛生,一派破落、荒凉的景象,这是以哀景写哀情。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原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二、赏析选择题:
1、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下面诗句赏析的误的一项是( B )
A.“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但仍然能间接传达出一种热闹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行者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
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解析】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
应该是:北风吹扯着红旗,红旗被冻住,一动不动。
2、下列对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本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
B.全诗想象奇特,以冬春之际一天之内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C.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解析】B、应该是秋冬之季。
3、这首诗从形式到内容上应属于( C )
A、叙事诗自由诗
B、写景诗叙事诗
C、边塞诗送别诗
D、田园诗抒情诗
【解析】C 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一首送别诗。
4、对这首诗的鉴赏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诗特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送别的喜悦之情。
B.这首诗情景交融,先以雪景衬托送别,后又在送别中描绘雪景。
C.“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忽如”一词写出了“胡天”的大雪来得急,也表现了
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边塞冰雪天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解析】A 抒发了诗人在朋友返京时载歌载舞送别的喜悦之情。
这种说法不正确。
主要表现诗人对朋友依恋、珍重、别愁等感情。
5、下列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该诗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真实的描绘,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
B.开头两句突出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
凸显了边塞环境的恶劣。
C.结尾四句描绘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
“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充满伤感情绪。
D.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解析】C该诗表现的情感基调是豪放的,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但没有伤感的情绪。
C项中“充满伤感情绪”赏析有误。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原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2、历代诗人常常喜欢登临古迹,借以抒情言志。
杜牧曾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也曾有物是人非的嗟叹。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
【解析】B、应该是设问的修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
B.诗歌的上阕化用了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用得不落痕迹,贴切自然。
C.本词下阕落笔眼前引遐思,令词人慕古伤今,忧患惆怅。
D.“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处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解析】B 下阙借古讽今,没有落笔眼前。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A.“南乡子”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
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的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解析】A 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4、对“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赞扬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
B.对敌人的轻蔑。
C.作者希望自己的后辈成材。
D.感慨当时的统治者无能。
【解析】D正确。
不满统治阶级的妥协投降,希望北伐收复失地。
5、下列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袭扰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呼声。
【解析】B反问的修辞手法。
四、《过零丁洋》文天祥
【原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巧借地名,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孤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二、赏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解析】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
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解析】C、没有拟人。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写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解析】A 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
没有大战告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解析】D 不是拟人手法,而是一语双关。
5、下列关于《过零丁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领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解析】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原曲】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2、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二、赏析选择题:
1、对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
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
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
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解析】A、潼关外面是华山,里面是黄河。
2、对这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
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
以强烈的感情。
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是说从秦汉旧址经过很伤心。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
【解析】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系之。
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3、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解析】B 外有华山,内有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