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总5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七年级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
A北极点 B南极点 C赤道任上一点 D地球上任一点
2、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回归线 B赤道 C极圈 D 子午线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以200W经线和16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B以1600W经线和2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C以1800W经线和18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D以00经线和180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
4、地球赤道周长约是:()
A 20000千米
B 40000千米
C 60000千米
D 千米
5、在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的度数是:()
A. 0O
B. 30O
C. 60O
D. 90O
6、每条经线的形状是:()
A 圆形 B半圆形 C 直线 D 不一定
7、下列热量带中都在低纬度的是:()
A 寒带 B温带 C 热带 D 以上各带都有
8、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
A 昼夜
B 昼夜交替
C 昼夜长短的变化 D四季变化
9、有极夜、极昼现象的带是:()
A 热带
B 温带
C 寒带 D以上各带都有
10、下列热量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A 热带
B 温带
C 寒带 D以上各带都有
11、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一百万分之一 B 1∶20000 C 1∶12500 D 1∶1500
12、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际范围就:()
A 越大
B 越小
C 不能确定
13、在地图上经线指的方向是:()
A 东西 B南北 C 东北 D 西南
14、在地图上纬线指的方向是:()
A 东西 B南北 C 东北 D 西南
15、站在北极点上的人,他的前后左右是什么方向:()
A东 B 西 C 南 D北
16、文字式比例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地距离100千米,表示成数字式是()
A 1∶1000
B 1∶10000
C 1∶1000000
D 1∶
17、关于比例尺的正确概念是:()
A、表示实地距离比图上距离放大的程度
B、表示图上面积比实地面积缩小的程度
C、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D、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放大的程度
18.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球是个球体
B .地球不停地自转
C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D .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19.夏至日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B . 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C . 北京正午时的人影达到一年中最长
D . 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 20.下面四幅图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表达正确的是 ( )
21.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1——3),(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共24分
图1——3
(1)图示时间为 月 日前后,北半球节气为 。
(2)图中A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B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3)此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N S 太 阳 B A 光 线
为。
(4)此时A点昼长为小时,B点昼长为小时。
(5)由此图所示时间向后,北半球昼长如何变化?
、极昼或极夜范围如何变化?。
22.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共26分
(1)图上比例尺为1∶________,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________千米。
(2)甲山在乙山的________方向。
(3)用直尺量算一下,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________厘米,而实地距离是________米;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________高度,表示高出________的垂直距离。
甲山顶对乙山顶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5)图中山坡E和山坡F的坡度相比,坡度陡的是________。
(6)图中各字母处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分别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分
1.C 2.B 3.A 4.B 5.A 6.B 7.C 8.B 9.C 10.A 11.D
12.B 16 D
二.综合题共60分
21.(1)6月22日夏至日(2)A. ° B 46度52分
(3)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A.12小时 B. 24小时
(5)昼长夜短北极圈出现极昼
22.(1)50 000 (2)西南(3)750 (4)海拔海平面(5)F (6)鞍部山脊山谷陡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