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国家大剧院-x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中国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曾被众多专家批判从而联名上书否决,也被许多人称做展示中国建筑的一大进步。
无论孰是孰非,作为一个除窥门径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国家大剧院的设计都是值得我们来深入研究的。
选址与规划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的黄金区域,总占地面积11.893公顷,总建筑面积149520平方米,周围毗邻古建、政治性建筑。
在国家大剧院的东侧是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东北方向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的皇宫紫禁城,其北侧为北京城的东西轴线长安街。
国家大剧院由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
1.建筑策划
早在20世纪50年代政府对长安街的规划就设想了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国家大剧院批示,地址“在天安门以西为好”。
最后因财政原因没有实施。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
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
2.渗透我国古代思想的规划理念
国家大剧院建在天安门广场的西面,西在我国古代八卦方位中是兑卦的方位。
兑卦(■)二阳一阴,其形象如口,代表说话、辩论、演说、歌唱等,在兑卦之地建大剧院符合易学原理。
兑卦五行属金,金的形象为圆形,所以国家大剧院的蛋形外观也符合金的属性和形象。
通道上的水池也设计得很恰当,因为五行关系中金和水是相生的关系,在圆形建筑旁边建水池,晚上灯光一开非常美丽,堪舆学称为“金生丽水”,象征文艺繁荣。
而且国家大剧院的建筑外形和邻近的人民大会堂比较协调,人民大会堂是方形,
国家大剧院是圆形,一方一圆,阴阳和谐。
国家大剧院唯一的不足之处是离人民大会堂近了点,显得有点挤,建筑间距不够宽松。
这样看来,国家大剧院并不是炫耀出的独立建筑物,而是融入到了周围环境里面的。
就这建筑来说,它非常尊重北京的空间和规划的要求,尤其是比如像“对称”这样的空间(设计)理念,它是绝对遵循的。
建筑造型与设计
1.建筑技术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外部围护结构为钢结构壳体,重达6475吨,呈半椭球形,其平面投影东西长轴为 212.20 米,南北短轴为 143.64 米,
即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跨度的穹顶。
建筑总高度为 46.285 米,地下最深处为-32.50 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
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南侧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
2.建筑形象
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在设计师的想
象中,位于椭圆穹顶中部的玻璃幕墙在夜色下如同一个刚启幕的舞台,而金属幕墙部分则是那不愿被掀起的幕。
观众从剧院里面也可把长安街的夜色收于眼底,为了营造这种无阻碍的视觉效果,设计师选择了那种十分通透的超白中空玻璃,当观众从里往外看时几乎感觉不到玻璃的存在。
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
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
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
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
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
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
3.灯光效果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大剧院的灯光设计。
可以说大剧院的夜景才是真正展现了这座建筑独特的魅力,将赋予它的设计理念和意义最大化。
在壳体结构上,安装着506盏“蘑菇灯”。
与长安街上其他建筑物在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不同,国家大剧院壳体上面的“蘑菇灯”散发的是点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在花瓣厅和西餐厅等特殊区域也相应地做出了特殊的灯光设计,使得大剧院的灯光设计统一而不乏亮点。
这颗“湖中明珠”静静的“飘浮”在深蓝色的夜幕下。
无疑,没有人会再认为这只是一个庞然大物,因为在静谧的氛围之中,大剧院呈现给人们更多的是澄澈、轻盈的感觉。
4.入口设计
除了灯光设计,我认为国家大剧院的另一大设计特色就是剧场入口。
一般的剧院都是观众直接进入剧院的门厅再到剧场,而安德鲁却要突出人们进入剧场前气氛渲染的过程,因此设计了一条长达80米的水下长廊,其顶部采用通透的玻璃,玻璃上面盛有水,设计师希望观众从水下走过的时候能够透过水体看到穹顶的轮廓,让人慢慢地步入到这个艺术殿堂里面来。
这一构思对长廊的钢结构和廊柱的工艺要求非常高,连节点都要求做得像工艺品一样精致。
水下长廓的墙面和地面采用深灰色大理石,使得通透的顶部更为突出。
走廊中间是一条浅色的大理石带,一直伸到剧场大厅。
走廊边上的几条灯柱是这里颇为精彩的地方,它由一块块方形的有机玻璃垒起来,有机玻璃的中间为空心,刚可容一灯管,灯柱底下再配以射灯照射,通体晶莹透亮,加上头顶水波荡漾,让人宛如身处“水晶宫”。
功能分区与室内环境
1.概貌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2.功能分区
国家大剧院平面结构由三个功能区组成:北入口、地下车库;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功能区;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
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观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并有机动车和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
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
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
各剧院都设有化妆间、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演员休息厅。
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
在歌剧院的屋顶平台设有大休息厅,在音乐厅的屋顶平台设有图书和音像资料厅,在戏剧场屋顶平台设有新闻发布厅。
5.室内细部设计
国家大剧院的室内设计堪称经典,创新的设计元素和人文理念贯穿始终。
下面列举一些实例。
(1)步入国家大剧院主体部分后,首先吸引人目光的是大剧院的地面铺设和天花设计。
公共大厅的地板铺着20多种颜色不一、花纹各异的名贵石材,公共大厅天花板由名贵木材拼贴成一片片“桅帆”,木质的红色深浅不一,明暗相间。
来自法国的著名画家阿兰·博尼用超过20种不同的红色点染大剧院的各个部分。
(2)按照设计椭圆形的入口大厅整体是浅白色的,但选取了很多白色的石材试验效果都不理想,如汉白玉很白,但白得没有质感。
他们还挑了山东的一种“雪花白”大理石,但纹理较颜色深又不够白。
最后选定了产自深圳的一种石材,它基本是白的,里面有些类似云母、颜色稍深的纹理,大理石的质感很强。
同时在石材之间镶嵌了镜面,增加了整体的时尚感。
(3)歌剧院的外墙面上使用了的来自德国装饰性金属网帘,这种金属网是用不锈钢条或铜条编织而成,可以编成各种各样的花纹,取代了原本打算使用的竹帘。
这种装饰金属网在大剧院里有两处用到,歌剧院和音乐厅。
(4)国家大剧院的交通空间设计相当独特,无论是楼梯与灰空间的结合,还是悬挂式电梯相互的错落,都尽显设计的精到。
在结束参观之后,我对国家大剧院有了自己的认识。
无论媒体如何炒作专家如何评判,国家大剧院既然已经落成,在设计方面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而这些独到之处则正是我们每一个建筑专业人员所需要学习的。
大剧院对基地的处理、在建筑设计理念上的创新、室内的用工用料和配色手法等,都是我们需要来学习体会的。
希望国家大剧院可以真的像它的设计者所想象的那样,成为长安街旁的明珠,也为我们国家的建筑事业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