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旅游知识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旅游知识结课论文游齐鲁大地感齐鲁文化
姓名:凌晨
学号:913107810307
游天下奇观,悟真谛人生。

览中外旅游知识,感世界之多彩。

旅行是件意义非凡的事。

旅行让我们发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发现新的空间,把自己的照片经历拿出来与人分享旅途的乐趣。

让我们找到心灵上的美感。

旅行的意义可以是一个相当个人的经验。

有些人在此“发现自己”。

有些人的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习俗。

有些人前往世界或标志性建筑的奇迹。

旅行自由的感觉,它给了他们。

旅行,你可以漫步在梦游过的仙境、可以流连与世无争的桃花园;去欣赏天空的表情,去看雨后彩虹的感动。

看哪日出的光芒万丈,感受黄昏的茫茫。

你会发现,人生是一种长途的问路。

而接下来我想阐述的就是一段齐鲁大地之旅,去切身感受这片土地孕育的“一山,一水,一圣人”。

一:齐鲁大地
齐鲁大地,即今天的山东。

所谓“齐鲁大地”,即古时齐国和鲁国的国土在今天合二为一成为山东省的区域。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

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成为当时有名的礼仪之邦。

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成为周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

正因此时至今天,留下了“齐鲁大地——礼仪之邦”的美名。

1:“一山”——泰山,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

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

因其气势之磅礴为五岳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可见泰山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登临泰山,对我而言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泰山顶上看一次日出,体验这壮观而动人心旋的一刻。

为了看泰山之上的日出,需头天晚上便开始爬山,夜晚爬泰山确实别有滋味。

一路除了随着海拔越高价格也越来越高的店家的昏黄灯光,只有星星和月亮能伴随你前行,遥望前后,皆为手电、头灯之类,曲曲绕绕。

在泰山之顶等待日出的心情是激动澎湃的,终于终于天际之间开始泛红晕,随着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最后,一轮火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象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泰山日出”只是登临泰山可观的奇观之一,此外还有云海玉盘,晚霞夕照等。

泰山之上还有一个要提的地方,那就是南天门,可以说南天门是泰山的骄傲。

尤其是南天门以上围绕着泰山极顶的区域,被称作岱顶景区,由于气压、温度诸因素的影响,景观与山下迥然有别,堪称奇妙,因此人们又称岱顶为“妙区”。

置身岱顶只觉日近云低,
仿“天府仙境”,使人感到虚幻飘渺,置临天上人间,人间天上。

泰山之上的景观还有许多,像天烛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等等等,每一处都有其自身道不完说不尽的历史,都有着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浸透。

最后就用张养浩的一首《登岳》来纪念泰山之旅:“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句,满空笙鹤下高寒。


2:“一水”——泉城济南
泰山山脉丰富的地下水沿着石灰岩地层潜流至济南,被北郊的火成岩阻挡,于市区喷涌而出形成众多泉水,形成七十二名泉,济南因此得名泉城。

在七十二名泉中,趵突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最负盛名。

济南的泉水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精彩纷呈,有的呈喷涌状,有的呈瀑布状,有的呈湖湾状,众多清冽甘美的
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

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

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

”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济南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民风民俗也与泉水密切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泉水文化。

一到济南,我们便直奔趵突泉而去,所谓“趵突”,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

据称,“趵突泉”一名是由曾巩所起。

你肯定想不到趵突泉水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并且味道甘美。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出京时带的是北京玉泉水,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在一泓方池之中,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景致极佳。

泉池中放养金鱼,大者长逾三尺。

泉东侧隔来鹤桥有望鹤亭茶社,专为游人提供用趵突泉水沏的香茶。

之后,我们又去了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大明湖”。

大明湖,位于济南大明湖公园中,由济南众多泉水汇流而成,面积甚大。

谈起游览大明湖,也是一心想看一眼当年乾隆邂逅夏雨荷的地方。

在大明湖北岸的小沧浪亭西洞门的两旁,挂着清代大书法家铁保书写的一副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可以说是道出了济南柳、荷、湖、山辉映一体的独特风貌。

3:“一圣人”——孔子
我们齐鲁大地之旅的最后一站便是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

来到济宁,就必须先到曲阜一游。

曲阜,孔子故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有“东方耶路撒冷”之称,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前往朝圣。

我们先是来到了“三孔”之一的孔庙。

孔庙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据称是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

后来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孔庙的规模也在扩大。

参观孔庙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量的碑刻,据导游所讲:孔庙陈列着的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游览孔庙的时候,我们特意去看了一眼“杏坛”,孔夫子讲学的地方,来感受了一番大家的治学风范。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孔庙的东侧——孔府。

这是三孔中最吸引我的地方。

孔府,是孔子嫡长孙世袭的府第。

始建于宋代,是一座典型的
封建贵族庄园。

有“天下第一家”之称。

孔府的布局分东、中、西三路。

东路为家祠所在地,西路是衍圣公读书、习礼、吟诵、会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怀堂。

中路是孔府的主体部分,有官衙。

府内有许多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例如最有名的“商周十器”,据介绍是原为宫廷所藏青铜礼器,是乾隆帝赐给孔府的。

孔府后院有一座花园,幽雅清新,布局别具匠心,置身其中,仿置身仙境一般。

最后我们来到了“孔林”,孔林亦称圣林。

为孔家人的墓地,因为墓碑之多,墓地之大,墓地之葬人之多,所以称为林。

在埋葬时,古时有这样一个规矩:作为封建社会的制度,孔林中只葬孔家的男性,女性则不再孔家的墓地之中,也就是古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在一个就是犯下刑法的,被流放的也不得葬入孔林之中。

对于第一个规矩,我着实觉得有点不公。

在孔林中,我终于见到了那棵子贡守灵时所种下的松柏,距今大约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至于亭子下的那块石碑,传说非常神奇,只要天下雨,石碑上就会渗出水来,整个石碑水淋淋的。

令我感到非常吃惊的是,乾隆曾在孔子的墓前跪拜,也是在孔子墓前唯一跪拜的皇帝,可见乾隆皇帝是非常崇拜孔子和眷顾孔家后代的。

孔子的地位及其影响在古代伊始崇高的。

结束了“三孔”之行,我想说:孔子生在这里,葬在这里,但他的思想却从这是走向了世界,影响了人类。

正如孔子列国行的这幅雕塑。

二:齐鲁文化
在先秦时期,地处泰山南北的齐鲁两国,论经济、政治、军事等等,都是齐国发展得更好,但是,就文化心理而言,齐国人却崇尚鲁文化,认为鲁文化比齐文化文明,这一直都是不争的事实。

文化的优劣在文化的交流中最容易看得清楚。

一般说来,落后的文化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文化,来丰富和完善自身。

就齐、鲁两国而言,齐国就常常向鲁国学习。

众所周知,管仲的改革对于齐国成为泱泱大国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但是,管仲改革乃有吸收鲁文化之长、补齐文化之短的深意。

齐国虽然对孔子所讲的繁文缛礼不感兴趣,但他们毕竟不能不对鲁国"尊卑有等,贵贱有序"礼治秩序表示重视。

鲁文化就是以孔、孟等人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这种文化对山东乃至对我们中国的影响,历来都是深层的,也就是绝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而是深入到文化习俗之中,即深入到人的文化心理
之中。

荀子曾经对比过秦晋文化与齐鲁文化的不同,他在《荀子?性恶》中说:“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然而于父子之义、夫妇之别,不如齐鲁之教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之从情性、安恣睢,慢于礼仪故也,岂其性独异哉!”在这里,荀子虽然说的是“齐鲁之民”,而其实质则是指鲁文化,也就是儒文化。

说明了在先秦一流学者的心目之中,鲁(儒)文化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是最高的,最有代表性的。

中华民族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齐鲁文化中的儒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核心与标志,原因也就在这里。

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

因为文化的一体,“齐鲁”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

孔子曾经说过“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

意思是:“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正是因为孔子对鲁文化的极力推崇,植根于鲁国土地的儒家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因此“鲁”得以成为山东的简称。

齐鲁文化,确切地说,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而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

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

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一片土地,养育一方人群,孕育一方文化。

绮丽的齐鲁大地,灿
烂的齐鲁文化,成为无数炎黄子孙的骄傲!
杏坛一曲“桃李满天下”的壮歌,长成“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灿烂。

“逝者如斯夫”的流年,积淀出东方文明的酵母,演绎为齐鲁大地的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