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_张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张 兰
(重庆工商大学外语系,重庆400067)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对外国文化了解越来越多,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却经常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本文列举了一些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失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3)08—0339—03
收稿日期:2003-04-08
作者简介:张兰,女,重庆工商大学外语系教师。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它不仅指一个国
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在艺术、信仰、价值观、传统习俗、制度方面的特点,还包括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相互交流的语言。
我们通常会把文化和语言联系起来,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许多语言学家已经著书立说,充分肯定了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客体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基本理论,轻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导致本国文化失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误解。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商业和贸易促使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把中国的陶瓷艺术和其它一些文明带到了欧洲。
现代交通和通讯已经把世界缩小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和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文化传播机构和个人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常常出现文化失语症。
笔者曾经去参观某民俗文化村,发现某导游在对外宾作讲解时忽略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内涵,使一些内容本来很丰富有趣的民风民俗显得没有了文化底蕴。
比如在讲解江南婚俗中新娘“哭嫁”(总要哭很久才肯上
轿)一幕时,导游只讲到新娘子不舍得离开父母所
以哭,而忽略了新娘子的哭还有其它目的,比如想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银两或嫁妆,因此,这哭有许多假装的成分在里边。
这“哭嫁”也可能是由于怕到婆家后受公婆的气,又不能随便回娘家诉苦,这又涉及到中国古代中国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在外国人看来十分不可理喻的不平等关系。
外国人听了讲解之后会不理解为什么新娘为如此一件喜事哭个不停。
这样就导致了中国文化输出不到位。
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从丛教授在英语教学中也发现同样的现象。
许多青年学者,英语水平相当高,“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
一些外国同行十分欣赏中国古代的孔孟之道,当怀者敬意探询儒道真谛时,我们的学者们只能更换话题言其它。
甚至有学者搞不懂外国人口中的Confucius 和M encius 是谁。
一些博士生有非常好的英语基础,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就出现文化失语现象。
三、现象分析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外开放之前,闭关自守,中国文化不能自由地向外输出,“文革”中民间文化交流被封杀,导致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
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文化全方位地向外输出,高层的互访增多,文化团体往来不断,中国人可以到外国学习、度假、探亲,但是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不长,外语水平(主要是英语水平)较低,中国文化的输出受到较大影响。
总24卷 第8期2003年8月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Journal of Southw 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 .24No .8Aug .2003
其次,国人对中国文化输出重视不够。
主要体现在外语教材过分注重西方文化而严重缺乏中国文化含量。
打开以前的大部分中国英语教科书发现,中国文化含量几乎空白。
只有近来几年的个别英语教科书有所涉及。
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三课课文中讲到了中美在待客之道方面的差异。
由于顾及英语的原滋原味,课文所选内容大多从国外报刊、杂志摘来,几乎都是外国人所写,语言中处处透着英美国家的文化气息。
这样我们学生不能从英语书上学到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一旦进入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环境,自然出现文化失语症。
第三,由于我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赶不上欧美国家,语言文化得不到全球的重视,相反出现了文化西化。
而“语言地位要靠经济撑腰”,文化更是如此。
我国的广东话和上海话就是一个例子。
二、三十年前,广东话和上海话内地其它地区的人谁也听不懂,也不愿意去听懂,可今天,这两个地区由于开放较早,经济发达起来了,许多人以懂这两种地方话为荣,以自己是广东人或上海人自豪。
而英语和美国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下在全球流行起来。
英国的经济记者麦克雷曾在《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指出:“美国的优势和大国之尊,既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强大,甚至也不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美国强权最为隐秘而且最具杀伤力的表现在于文化上的扩张与渗透能力。
”我们的生活正在印证着这个说法。
牛仔裤,耐克鞋,肯德基、麦当劳、万宝路,包括反对美国文化的人,也不可避免地被这些品牌包围。
我们许多人是心甘情愿地被美国化的,这就是我们如今文化背景的实际状况。
我们的文化空间正在被慢慢地渗透,这远比一场实际的战争要可怕,因为它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
如果现在问你最喜欢的电影,恐怕有一半是奥斯卡的获奖影片,现在国内电影界同仁也还在为进入这个圈子而苦苦努力,而我们的孩子们则已用“迪斯尼”来做动画片的代名词了。
好莱坞这座“梦工厂”正在把我们的思想引入美国的思想体系里。
还有摇滚和《T IM E》杂志,我们的口味越来越像美国人,而很多人已把对这些事物的欣赏作为一种身份的标志。
更为可怕的是经久未消的留美狂潮,托福、GRE、M BA等等,这些已像当年的高考一样,成为中国人改变自己命运的一道关卡,而美语已是时下里最流行的口语。
最后就是WIN-DOWS98和INTERNET,美国预测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世界已越来越离开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他们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及英语这种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达到征服和控制世界的目的。
”我们已看到了这一点,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成为没有绿卡的美国公民(他们是互联网的公民)。
法国的司法部长雅克·图邦表示要向以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这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发动攻势,意大利则有了一个新词“cocacolonizzare”,即cocacola加colonize殖民化组成,提醒世人,莫被可口可乐淹没。
中国,这个以传统文化为傲的泱泱大国,是不是也到了反思的时候呢?
四、弘扬中国文化,克服文化失语
南京大学从教认为,“中国文化失语”是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
要克服这一缺陷,我们首先应该从英语教学入手。
无论是汉语“交流”,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ion”一词,其所表示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
跨文化交流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
如果说,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主要是“理解障碍”),那幺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
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真正克服我国英语教学的上述缺陷,就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
我国英语界和中国文化界同仁应携手研究有关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使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及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长之势。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者与国人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过程中具有坚实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操守”。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教材内容除了体现西方文化外,应该适当体现中国文化。
我们的教材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编入一些中国人写中国、外国人看中国的题材,加强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便于学生用英语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使教材编写的思想性进一步完善。
外研社版安徽《小学英语》等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套教材8册中每册均有一个中国文化单元,给人新颖、亲切之感。
34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4卷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这是时代的需要,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的改进,多媒体的诞生和世界性的网络,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这些都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也带来了人类的全球意识;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
但是文化上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中国加入WTO之后,将更加走向世界,世界也将更加走向中国,由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也将显得更加突出。
如何克服文化障碍,使交流畅通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外语教育界,广大师生也意识到语言能力教育已经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可就目前英语教学,尤其是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现状来看,还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
这样看来,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势已相当紧迫。
因此,了解和掌握文化与语言的差异,克服交际者相互之间低效率的交流和沟通,甚至误解,研究异域文化差异,研究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避免产生障碍、冲突,已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也是语言学习本身的需要。
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60年代在他的《语言教学的科学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什幺?华中师范大学的鲁子问教授说,语言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
忽视语言的文化内涵就会导致社交语用失误,造成判断失误,交际受阻。
我国目前十分需要所有的公民都具有一种开放的跨文化意识。
不要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盲目排外,也不要崇洋媚外、妄自菲薄。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包括课内和课外,注意跨文化思想的输入,进行异域文化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能力。
有人认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
许多中外学者都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发挥愈益重要作用的世纪。
面对英语作为实际的“世界语”的现实,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
面对文化西化,21世纪的中华民族应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华民族有可能重新审视外来文化,更客观的对待、研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
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充分地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使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断,而且会大大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当今文化的发展,必定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
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
综合是将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综合起来,从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的先进成就主要是科学与民主法治传统。
我们必须向西方学习。
但也不能忘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正是在优秀传统的启迪之下,我们才能够奋发图强,革旧立新,面对列强的侵略敢于反抗,敢于自我更新,保卫民族的独立。
必须认识民族传统中的积极内容,提高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五、结语
由此看来,要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人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现代化未必意味着西方化或等质化,全球化未必意味着世界麦当劳化。
中国人没有必要在促进团结的名义下,“淡化”自己的民族特点。
然后应该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接受并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所有从事国际交流的中国人,尤其是各界学者都应担负起传承中国文化,与世界人民共享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责任。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之教学,无疑应成为我国各层次英语教学共同担负的重要任务。
在多层次英语教学中系统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既是成功地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为世人所期盼的一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在新世纪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文化积淀,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应付自如,不辱文化大国的称号。
参考文献:
[1]陈新才.丰富我国的文化内涵[Z].http://w (14/03/99)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师传宝,陈俊.中小学英语教材改革势在必行[Z]光明网,发布日期:2003-01-09.
[4]应慧兰.新编大学英语[M].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 2000.
[5]于根元.语言地位靠经济撑腰[Z].http:// ww (2002/09/2618:23新浪观察)
[6]周青海.“以我为主”阻碍文化交流[N].联合早报. 2001-11-04.
(责任编辑 陈灿平)
第8期张 兰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