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集锦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讲坛观后感集锦15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百家讲坛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百家讲坛观后感1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是朴素的。
真正的圣贤也是平易近人的。
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这部儒家经典对为人处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之大。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指有利的时令和气候,有利的地势,得人心和上下团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天地人的和谐。
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到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等。
都说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以及其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在自然之间立足,也就必须与自然融合,吸取天之灵气,地之精华,这样才能让个体的智慧无限扩大,发挥到极致。
只有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他才会变得十分强大。
苍天在上,高于一切,大地在下,厚重于一切。
而人,则处于天和地之间,目睹着天地间的风云万变。
人在自然的熏陶下不断成长,而“神于天,圣于地”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理想境界。
一个好的人格,应当有理想主义的天空,有一双能飞翔的翅膀,绝不妥协于任何障碍或困难,同时也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在大地上进行其理想的拓展。
倘若没有能力去实际行动起来,就是理想主义。
而天和地就是我们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样东西在我们成长的路上需要齐头并进,缺一不可。
天地人为三才,人的意义与天地的意义是一样的,天地之美在于庄严与敦厚。
人之美在于能够与天地融合,凝聚正能量,不断完善自己。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了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自然也会回馈我们更多能量。
作为天地之间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应当学会锻炼和提取与自然、生物和谐快乐共处的力量,那样,我们便可获得比海更宽,比天更广的心胸!
百家讲坛观后感2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本节主要讲了唐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们评价秦始皇有什么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
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警示作用的同时,晚唐大诗人杜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提出,秦国的速亡,是因为秦王太过于骄奢淫逸,太重视自己的享乐了。
而且,一个帝国的灭亡自身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只要对他的臣民不施仁义,不爱自己的老百姓,心里没有老百姓,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会抛弃这个君王。
在后人感叹秦国的速亡的时候,没有吸取到秦国速亡的经验,结果自己又亡国了。
在秦朝,还有一件大事——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有两种记载,一是司马迁,二是卫宏,在卫宏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载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事出有因的。
但唐朝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节、李善、李贤在为古书作注释的时候都选择了卫宏的说法。
由此可见,在唐朝人的心中,秦始皇是一个及其阴险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百家讲坛观后感3
今天,我们一起看了百家讲坛之天地人之道,于丹用它自己的语言为我们解读《论语》。
看了之后,我感触博深。
很多我们现在烦恼着的问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依据孔子的言行零零散散集合而成的,而
本书的核心就是“仁”“恕”等。
宋朝宰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他对《论语》的推崇至极。
其实不仅仅是他,整个封建社会都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
而我们,更应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论语》。
听着于丹的讲解,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孔子的学生曾问过孔子,一个人贫贱而不为此感到耻辱,富贵而不感到骄傲,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则用商量的语气回答道还不错,但最好的就是贫贱而乐在其中。
由此可见,我们面对苦难的最高境界就是乐在其中,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不思进取,但其实,这却是让我们的心灵放松,让我们的身心愉悦的最好办法。
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仁”与“恕”。
在我们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能宽恕别人,爱别人。
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每当别人做了什么让你感到难以理解,让你厌恶的事情,你应该去懂得宽恕别人,只有拥有一颗包容的心态,你才能受人尊重,才能在当今社会中有着较好的人际关系。
而好的人际关系又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项。
且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但我相信,无论社会怎么变,拥有一颗宽恕的心依旧是最重要的。
反而,如果没有一颗宽恕别人的心,那我们不仅会让别人不快乐,也会使自己的心进入一个困局,让自己身心疲惫。
所以,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阅读《论语》,去学习《论语》中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华民族的精髓,让自己尽善尽美。
百家讲坛观后感4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
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
悬念的设置
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情绪,《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能够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
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
《百家讲坛》超多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这一点,历史教师透过借鉴与钻研,一样能够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
之所以此刻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透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必须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5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
他不提倡以怨抱怨。
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
他说那是一种浪费。
是对人生的浪费。
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
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
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
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
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
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
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
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其实,身为教师不光要看看。
学生们也可以看看答案补充纪连海讲的《纪晓岚之谜》最好看,通过《纪晓岚之谜》我知道了纪晓岚先当官,然后犯了错误,被发配到新疆。
在去新疆的路上,他写了好多好多文章,后被编成《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在新疆待了两年,因为要编《四库全书》,又被调回到北京。
《四库全书》编了十年,编书特别辛苦,十年中还累死了好多人,幸好纪晓岚没死。
这部书总共写了七卷,保存到了中国的七个地方,有北京颐和园,北京故宫,台北,沈阳等。
后来,有几个地方的书因为外国人的侵略被烧毁,还有几个地方的书全部保存到现在。
通过这个讲坛,我的脑子里又增加了许多知识。
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登上讲坛,为大家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6
很多人只把《开讲啦》《中华好诗词》《百家讲坛》等节目当做普通的综艺节目来寻找乐趣,但我并不认同他们的看法。
此时,节目中蕴含的道理往往被人忽略,我觉得我应该重申制作这些节目的意义。
《开讲啦》是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分享他们对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给予中国青年现实的讨论和心灵的滋养.每期节目由一位名人倾情演讲,与十位新锐青年代表进行交流对话,300位大学生作为观众现场分享这场有思考,有疑问,有价值观,有锋芒的思想碰撞.这是中国最具青年公益的节目,也是一场温暖毕业生心灵的演讲.
而节目《百家讲坛》也让人深受启发。
于丹的《庄子》心得,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
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
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同学,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
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
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
《中华好诗词》也让人明白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但试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识,有多少人是主动的因为热爱而去接触、背诵和运用,更多的是因为要考试,要争高分而去学习、背诵,根本就无所谓的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倘若我们现代人再继续以这种应试状态去接触瑰宝,我想过不了多久,悠久的诗词文化将会丢失,中国传统文化将变得一片空白。
在此,我只希望人们能明白制作节目的意义,那些娱乐节目并不是简单的供人消遣,它的背后定有其深意。
百家讲坛观后感7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智深系列里拳打镇关西那段。
我最喜欢的是描写鲁智深打镇关西的那段话。
那段话是这样写的:“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只一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这段话让我记忆犹新。
鲍中山教授讲,它把鲁智深打人的情节描写得生动具体。
鲁智深一共打了三拳,第一拳里面“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把那血肉模糊的画面描写了出来。
鼻子,是用来闻味道的,所以打到鼻子,才会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在眼睛那里,“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打到了眼睛,色彩就全出来了。
第三拳是打到太阳穴上。
“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打到了太阳穴上,又会怎样呢?磬儿、钹儿、铙儿的声音都出来了。
为什么《水浒传》里每写到搏斗厮杀的地方,总写得很血腥呢?鲍中山教授说,作者施耐庵生长的时代,战火不断,充满了战争。
所以他才会把厮杀的画面写得那么血腥。
我们一定要热
爱和平,制止战争,世界才会更美好。
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还让我更喜欢看书,喜欢了解历史。
我以后一定要多看《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观后感8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
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
”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
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
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
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
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
”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
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
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
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观后感9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
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
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
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
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
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
《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
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10
今天看的是百家讲坛的钱文忠教授的《三字经》———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读本。
讲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学习道理。
浅显有趣。
儿时的世界是如此的清澈,是非对错,应该与不应该,都是那么的显而易见。
好人与坏与就像小白兔与大灰狼般无可争议。
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运动。
那时的未来就像1+1=2那么简单。
就算看不见,但
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积极向上,未来一定是伴着鲜花有绿草,森林也有湖泊。
只是做人做的越来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层。
芸芸众生,与所有人走一样的路,看一样的风景,从眼眼到心灵都麻木了。
心中已没有白与黑,而取代的是灰,数不尽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蓝,灰的金,灰色的一切。
灰色就是让人食之无味,丢之可惜的东西。
做人做的真是够久了,需要放弃一切观念,从最初的出发点,重新审视自己。
三字经讲到,“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五常是为人做事最基本的法则,意思是说,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爱,义-得体,礼-合乎规范,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专一守信才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生活的太久,会忘记和混淆世界。
今天又看到三字经,然后再回头想想。
撇开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贵的东西,为什么会蒙尘?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个皇帝的新装一样的故事里,真理远离了生活,而我也随风飘浮。
太久没有读书了,太久没有审视自己,听到了三字经的故事,儿时的感觉又来了,于是重新认识自己。
于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来。
有些灰灰的人重新黑了下去。
于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淀。
为了自己,决不改变自己,
在这个世道上,已再无偶像,道貌岸然的他们已像炭一样沉下去,熄灭一盏又一盏我的灯。
但是我还是保留那双期待和寻找的眼睛吧,心中的偶像,仅仅是可以从始至终,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11
下午,我们在老师的推荐下观看了于丹教授讲述的《论语——天地人之道》,我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论语》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此而无比强大,所以现在人们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
的基础。
我们要时刻记住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
人对自然万物,应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觉得视频中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评估二十一世纪一个国家是否富强,不仅仅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评估,还应该用这个国家的百姓内心的安宁与幸福感,也就是GNH。
我国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末曾经参加过一次国际调查,数据显示,当时我们的国民幸福指数只有64%左右。
91年再次参加调查,升到了73%左右,而96年又下跌到了68%。
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
这些数据说明,当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就有可能遭遇更为复杂的心理困惑。
用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
一次子贡问孔子:“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孔子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字,大约就是‘恕’字吧!”恕的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恕他人。
比如我们有很多时候,本来已经过去的一件事情,而我们还是不断的自我咀嚼,然后一次一次再受伤害,其实该放下时且放下反而更好,因为你宽容别人,就是给自己留下一片天空。
你的胸怀越大,很多事情也就越小。
这节课我收获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那对生活更高层次的理解。
百家讲坛观后感12
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
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
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
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
“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
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
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
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
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
百家讲坛观后感13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缺少信仰,但是,在这个星期六,阿宋给我们全班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的信仰。
有一个人,其貌不扬却改变了中华民族教育传统,有一本书,是这个人的语录却被称为治国之道。
这个人是孔子,这本书是《论语》。
于丹教授在理解《论语》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给我们看的就是《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
盘古开天辟地后,上面是天,下面是地,盘古就在中间,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样的。
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天地至理,才能纳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于自己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