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化问题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化问题探析①
纪光欣,燕 玉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摘 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文化多元化是人类世界存在的一个基本的文化事实,文化多元化主要是以民族为主体的文化的差异性和自主性。

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文化的“同质化”,相反,全球化扩展着不同文化间交流、对话的机会,增强着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从而促进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多元化趋势。

只有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和平等宽容的精神对待全球化时代多元化的文化形态,才能有助于人类文化的全球性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创新。

【关键词】 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08)02-0040-04
一、文化多元化的概念辨析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象征。

而文化又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多义性概念,但本质上,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及其对象化结果。

广义地看,文化包括人的一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事物,以及基于这些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由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所构成的文化概念。

而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深层的内容就是其中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正是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塑造了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因此,文化学上通常把文化看成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式”。

这样,可以把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模式,这就是狭义的文化概念。

而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稳固”、也最“保守”的核心内容,它们维系着、延续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命脉,塑造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

在探讨文化多元化问题的时候,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文化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文化的多元化实质上是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多元化,也就是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按照自己的价值判断坚持和选择文化的权利和自由。

文化多元化在其表现形态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是指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多样化,如
希腊文化、华夏文化、印度文化等民族文化形态;二是指文化类型或特征的多样化,如科学、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可以看成是文化的不同形态,或者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三是指同一社会或同一时代中多种文化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状态,特别是指各种文化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空间,互相之间应该平等共处、和谐发展。

当然,这三种形态的文化多元化在现实的社会文化中是相互交叉的。

在探讨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元化问题时,主要是以民族作为文化主体的,文化多元化侧重于文化的民族性,即当代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并存、对话和竞争的多样化状态,其主旨在于维护并倡导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二、多元化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形态
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其所著的《文化模式》开卷,引用美国迪格尔印第安人的一句谚语来说明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从这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

就是说,不同的民族在其漫长的繁衍、发展历程中为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从一开始就生成和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即各自的文化。

这就是说,文化的多元化、差异性是人类世界存在的一个基本的文化事实,也是人类文化的显著特征。

2008年3月第21卷第2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Jou rnal of the Party Schoo l of Shengli O ilfield
M ar.2008
V o l.21N o.2
①【收稿日期】 2008-02-02
 【作者简介】 纪光欣(1966—),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文化哲学理论。

文化的多元化,首先在于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起源就是方向。

从现有的历史事实看,人类文化不仅发轫于欧亚大陆,而且也产生于中南美洲和非洲。

世界文化的源头除了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东亚的黄河与长江流域以及欧洲的爱琴海地区以外,还包括美洲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即便是对某一具体的民族文化而言,文化的发生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的起源本身就具有多元性,中华民族文化是以汉民族为主体、融合其它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费孝通语)。

这种文化发源的多元性来自于不同民族早期生存、繁衍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对于人的体质、肤色、性格,尤其是对于生产、生活方式的直接影响。

文化是人适应和改造环境的产物,也是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而自然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环境,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人类文化多元性的本体论前提。

正是自然界的丰富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导致人类对此作出的反映模式的多样性,从而形成了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文化。

全世界有2000多个民族生活在各不相同的区域里,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人种、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某些特质而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起源多元性最深层的根基在于不同民族实践方式、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在于人类需要的多样性。

比如,古希腊文化的重商传统、理性精神和古代中国文化的重农传统、伦理精神等文化特征就深受其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而呈现出来的。

文化起源的多元性表明,多元文化的存在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正如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表明的,多样性是统一性的前提,单一性、同质化容易导致物种的毁灭;同样,多元化的文化存在是人类文化进步的动力。

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的多元性一如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发展的宝贵资源。

人类应该像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那样,来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维护世界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文化的多元化,其次在于文化的民族性差异。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是人类文化多元性的主要表现。

[1]如果把一个民族文化称为文化的一个“元”的话,那么,世界文化就是多元文化。

人类文化自产生以来一直呈现出以民族主体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局面。

每一个民族基于自己历史延续过程中自然的、社会的原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审美情感及其相应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这是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它使得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不可取代的价值,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

这种文化的民族性差异和自我认同感有时甚至达到难以相互沟通与理解的程度,以至常常导致文化之间的误读、对立甚至冲突。

所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其赖以生存、延续的前提条件。

一种文化既然产生并延续下来,就表明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任何民族都应该尊重和理解其它民族文化的价值和自主性,在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中实现对话与交流。

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以来,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传统、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莱文化传统以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非洲文化传统等主要文化形态各自以其独特的内涵而影响人类文化的总体进程,也依然影响当今世界的人类社会和文化。

“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没有文化的多元发展,就不可能出现当今世界多姿多彩、魅力无穷的人类文化景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独立的生存、平等的受到尊敬和实现发展的权利。

三、全球化进程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多元化趋势
全球化(globalizati on)是一个内涵丰富且歧义丛生的概念。

这一概念最先在1985年由T・莱维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理论话语。

学术界公认,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所开启的地理大发现及随着而来的现代性的全球扩张。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在资本扩张和信息技术的强力推动下,不同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进一步强化,真正使人类突破地域的限制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全球市场和相互联系的发展整体。

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催生的客观进程,经济全球化是其基础和主要载体,但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变革。

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涉及经济、技术、制度、文化乃至人们日常生活的全方位的世界范
围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进程。

今天,无论认同还是批判,也无论是欣赏还是拒斥,全球化已经成为与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且又无法回避的经验实事。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

当然,在全球化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技术乃至军事实力,不仅从整体上主导着全球的经济、政治秩序,而且实际上控制着文化上的主动权,甚至有意识地利用全球化过程和发达的信息网络资源、文化产业优势来推行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从而构成了“文化霸权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

[2]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技术的强势地位和西方文化的全球扩张,使得西方的文化产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得到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人特别是青年人的欢迎,客观上导致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

这是值得发展中国家高度警惕的。

但是,不能由此简单地、情绪化地得出结论,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国文化的“同质化”。

更不能由此得出拒斥全球化、关起门来孤立发展的结论。

事实上,全球化是一个“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矛盾统一体,全球化在塑造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的同时,也在强化着非西方文化的自我意识,强化着当代世界的文化多元化态势。

1、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文化的同质化、一元化。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技术的全球一体化,全球化改变着经济的生产和交换方式,也改变着文化的生产和交换方式,经济技术的交流必然会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冲突,必然会加剧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但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文化作为内化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它们并不必然地随着经济、技术的改变而改变,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全球文化的单一西方化,而只可能是多种文化之间的交汇、竞争与融合,其结果必然是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

一个人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快餐、看美国电影、玩美国游戏、开美国名车,并不意味着完全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

断言经济全球化就是文化的“西方化”、“同质化”,既缺乏逻辑上的必然性,也缺乏现实中的经验根据。

2、全球化创造着不同文化间对话与沟通的机会和空间,促进着文化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在传统的农
业社会,尽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和对外传播,但这种交流和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极其有限的,而且那时不同文化之间的时代性差异相对较小,不足以导致文化间的紧张关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与技术的交往、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信息的快速传播、人员的跨国流动、大众传播媒介和网络的无所不在,这一切使得各民族的文化突破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社会语境,变成一种“流动的符号”,融入到一个全球性互动的文化网络之中,不同形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并存、比较与相互渗透第一次即时性共场景地展现出来,也使得那些原来长期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或文明直接感受到“他者文化”的存在,进而产生对“他者”的尊重和理性认知,有利于减少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更重要的是,现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文化的多样性存在为人类解决自身问题提供了选择机会,即使那些完整保存的活着的部落文化在许多困扰着现代人的精神、道德、生态环境等问题上也提供着有价值的启示,促使人类反省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反省过度的物质主义。

可以说,多元文化或文明间的差异性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基本格局。

[3]反过来说,不同的文明或文化应该承认并认同文化的多元化并学会在复杂多级的全球化世界内共生共存。

3、全球化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使得多元化成为普遍的文化主张。

一方面,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独立国家的建立,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全球扩张使得平等、民主、自由等现代性观念成为各民族的共同要求,客观上助长了各民族的平等意识和自由意识,其结果必然是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排斥和批判,对本民族独立身份和文化认同意识的增强。

尽管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存在不平衡性,但是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与对话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普遍的文化主张。

同时,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景观,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作为现代主义核心理念的本质主义、普遍主义、绝对主义的怀疑和否定导致各种各样的“中心论”、“绝对论”的终结,使得相对主义成为全球化时代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这种相对主义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化领域,必然是相对主义文化观念获得广泛认同,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对“他者”的寻求和认同、对多元文化发展的关切成为各民族的共同
诉求。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全球化在文化上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多元文化相互学习、借鉴基础上产生新的不同。

另一方面,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最先是西方发达国家启动并主导着的,从全球化受益最大的也是发达国家,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的流动和产业转移客观上也推动了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

而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必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必然产生出改善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

如正是东亚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得儒家文化价值观受到普遍的关注,正是中国30年来经济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使得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所以,全球化客观上将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体充分激活,推动后发展国家特别是有着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并有意识地通过文化创新来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这种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无疑是多元化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总之,全球化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对话与融合,但并没有改变文化多元化这一世界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化要求各民族不但要学会尊重与欣赏本民族
的文化,更要尊重与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并积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不断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

“文化孤立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都不是全球化时代正确的文化心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之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

只有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和平等宽容的精神对待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只有各民族多元化的文化平等共存,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普遍得到尊重,各民族文化才能共存共荣、相得益彰,人类文化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4]有理由乐观期待,全球化进程带给人类的将是一个文化的全球性发展与文化的多元化并存共进的“和而不同”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陈筠泉.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J].江苏社会科学,
2004,(1).
[2]刘 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J].哲学研究,
2007,(5).
[3]任 平.在全球化语境中引领文明对话和思想撞击
[J].江海学刊,2004,(1).
[4]刘洪一.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N].光明日报,
2006-12-25.
Study of Cultura l Plura l is m i n the Globa l T i m es
J I Guang-x i n&YAN Y u
(School of Hu man ities and Soc i al Sc iences,Ch i na Un iversity of Petroleu m(Huadong),D ongy i ng257061,Ch i na) Abstract:Cu ltu re is a living model of one nati on.Cu ltu ral p lu ralis m is a basic cu ltu ral fact ex isting in the hum an w o rld. Cu ltu ral P lu ralis m is difference and independence of cu ltu re w ith nati onality as its m ain part.Globalizati on does no t necessari2 ly resu lt in“Homogeneity”of cu ltu re.O n the con trary,Globalizati on ex tends comm un icati on betw een the differen t cu ltu res and oppo rtun ities of dialogues,strengthen the self-iden tity of nati onal cu ltu re and accelerate the trend of the cu ltu ral p lu ral2 is m in the today’s w o rld.O n ly con sidering the cu ltu ral fo rm of p lu ralis m in the global ti m es w ith open and confiden t m en tali2 ty and equal and to leran t sp irit can help to the global developm en t of hum an cu ltu re and p romo ti on and innovati on of the na2 ti onal cu ltu re.
Key words:globalizati on;cu ltu re;p lu ralis m
(责任编辑 孙海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