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黄”两区探索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下的“山东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黄”两区探索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下的“山东路径”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食品》 2013年第5期
文山东省人民政府省长姜大明
山东将以“蓝黄”两大战略为重要引擎,深入推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们的计划是,今后10年开发未利用地200万亩,2015年前开发110万亩。
我们还准备
高标准推进9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规划建设。
近年来,山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抓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
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在中国区域带动的大格局中闯出了一条独具
特色的“山东路径”。
“两区”融合发展,是增创山东发展新优势的需要
2011年,山东省各级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两区”规
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强化措施,全力推进,“蓝黄”两区实现生产总值23278.5亿元,完成规
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4035.1亿元,实际到账外资79.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7%、23.6%
和31.5%,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51.2%,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优势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两区”建设在推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
作用,已成为山东科学发展的两大引擎。
国家有关部门从五个方面肯定了山东“两区”规划的实施情况,认为“两区”规划的省内
配套规划和政策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成效明显、投入和支持力度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
效显著、对外开放步伐快。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实施国家海洋战
略的重大举措。
黄三角经济区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创新高效生
态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
在推进实施两大战略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两区”地理环境交
叉重叠,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实现一体化发展对于形成山东发展新
的战略优势十分必要。
为统筹推进“两区”建设,2011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推进“两区”融合发展、
一体发展作为重要指导方针,调整了“两区”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了“两区”建设
协调推进制度,设立了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土地开发利用等11个重点工作协调推进组,明确了责任分工,加大了推进力度,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为更好地推动“两区”优势互补,在积极推进海洋产业和高效生态产业错位发展的同时,
山东省坚持把“两区”规划政策衔接、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布局、要素资源配置、生态环
境保护、重大活动组织等一系列工作统筹考虑、统筹安排、统筹实施,有效促进资源共享、优
势互补、互利共赢。
“蓝黄”战略实施以来,可以总结的方面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按照“蓝色经济”和“高
效生态经济”不同的战略定位,“两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并在园区形成集聚效应,
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态经济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和产业特
色的园区已达57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
业等为重点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生物等6个海洋产业规模以上企业预计实现海洋业务收
入5972亿元,增长26.6%。
黄三角地区基本形成了现代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
轻纺工业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
初步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两区”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内外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产业集群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集聚人才、
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发挥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相互配套,形成
最终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加强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共享科研成果,降低成本,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
山东“蓝黄”两区还通过搞好土地、海域开发利用,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基础设
施建设和加大资金投入等办法,突出加强支撑能力建设,增强了“两区”发展的后劲。
山东省还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推动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加大对“两区”建
设的投入力度。
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已正式运营,并与40家企业签订了投资协议;蓝色经济区产业基金于2012年2月8日在济南揭牌,当日与青岛港口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
单位签约,达成基金意向投资额103亿元。
下一步,山东省要组织运营好“蓝黄”两区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好投资方向,做好项目推
介工作,促进基金规范运作。
同时,山东省还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两区”建设的信贷支持,搞好银企对接活动。
“两区”融合发展,坚持生态优化
在“两区”,“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一理念已深入人心。
山东省委、省政府
作出了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这是事关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战略举措。
“两区”作
为全省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全国率先进行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
态损害补偿探索,在重点流域建立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机制。
蓝色经济区启动了海洋环境修
复整治工程,刘公岛、日照海洋公园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海洋公园;黄三角经济区百万亩湿地修
复工程和黄河大堤百里绿色长廊进展顺利,去年完成湿地修复20万亩。
这都为山东省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2年,“两区”生态建设将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一是加强自然保护区、海洋
特别保护区等生态功能区建设,尽快编制出台《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二是严
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三是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在生态建设方面,各省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抢抓机遇,竞相发展,努力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区域竞争更加激烈,这都给山东省推进“两区”建设带来更多挑战和更大压力。
从山东情况看,“两区”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主要是产业集聚度不够高,特色
还不够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的示范带动作用尚待加强;各市发展仍不平衡,整体合力还需进
一步凝聚;有些政策落实还不够到位,政策的协调性和整体效应需要进一步体现。
下一步,山东省将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继续抓好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三是抓好未利用土地开发和集中集约用海。
“两区”建设是山东省生产力布局的重大调整,将使整个产业体系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迈进,并为破解发展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开辟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