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和抗生素合理使用-精品医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青霉烯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重要机制 该类酶包括
A类(丝氨酸酶):KPC酶(2f) B类(金属酶):IMP及VIM,NDM-1(3) D类(丝氨酸酶):OXA-23和OXA-48(2df)
中国CRE产生最主要的碳青霉烯酶为KPC-2,在大肠埃希 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奇异变形杆菌等肠杆菌 科细菌中均有发现。非发酵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 动杆菌也可产生。对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的水解能力较弱
美国,
墨西哥
56%
(2005)
阿根廷 (1994)
法国 (2003)
Paterson 2008; Higgins 2009 and 2013; Kim 2010
金属酶(NDM-1)
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 对氨曲南水解活性弱
Lancet Infect Dis.2010, 10(9): 597-602 Antimicrob Agents and Chemother, 2009, 53(12): 5046-54
根据能否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以诱导酶和非诱导酶 分布于不同细菌中
诱导性AmpC酶存在于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普鲁菲登 菌属、不动杆菌属、粘质沙雷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摩 根菌属、吲哚阳性变形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等
非诱导性AmpC酶常由质粒携带,存在于大肠埃希菌、志贺 菌属、克雷伯菌属等,其表达不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诱 导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 由质粒编码,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去活性
MLS类抗生素钝化酶
细菌名称 金黄色葡萄球菌
人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 乳房链球菌 屎链球菌 乳酸杆菌属
产气荚膜梭状 芽孢杆菌 链霉菌
假单孢菌 大肠艾希氏菌
被钝化的抗生素
SA SB L L
M
L
L
SA M SA ML MS MLS
S
M L L
M
70
69
83
82.6
77.1 73.5
60
58.4
58
50
55.9
52.7 51.7
50.6
47.9
40
45.2 44.6
42.2
30
20
MRSA
MRCNS
10
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粪肠球菌(3363株)和屎肠球菌(3949株)对抗菌药的耐药率(%)
blaKPC的全球流行
Munoz-Price, Lancet Infect Dis, 2013
OXA型碳青霉烯酶
93%
OXA-182
韩国 (2007)
OXA-143 巴西 (2004)
88%
目前为止发现418种OXA型碳青霉烯酶
63%
苏格兰 (1985)
89%
西班牙(1997)
55%
OXA-235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水解超广谱头孢菌素类、单环酰胺类
羧苄青霉素水解酶,水解青霉素类、羧苄西林
氯唑西林水解酶(OXA酶):,水解青霉素类、氯唑西林 碳青霉烯酶(OXA酶),水解碳青霉烯类
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水解超广谱头孢菌素类 非金属碳青霉烯酶,水解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等,部分可被克拉维酸抑制 金属酶,水解碳青霉烯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了单环内酰胺类抗 生素),不被克拉维酸抑制
其他不能被克拉维酸完全抑制的青霉素酶
Curr Issues Mol Biol, 2014. 17: p. 11-22.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水解青霉素类、超广谱头孢菌素类、单环酰胺类,对碳青霉烯类和头 霉素类水解能力弱
200余种 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
• 抑制细菌叶酸代谢等 – 磺胺类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模式图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又称先天性耐 药性、原发性耐药性、遗传性耐药性、内源性耐药 性
• 获得性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又称继发性 耐药性、非遗传性耐药性、外源性耐药性
舒普深
头孢吡肟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环丙沙星
头孢他啶 特治星 阿米卡星
不动杆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迁
(CHINET 2005-2015)
环丙沙星
头孢他啶
%

头孢吡肟




舒普深
美罗培南 特治星 亚胺培南
阿米卡星
MRSA和MRCNS的检出率(CHINET 2005-2015)
耐药率(%)
90
80
丝氨酸酶
金属酶
A类酶
C类酶
D类酶
(质粒)
ESBL
(染色体)
Amp C
(质粒)
OXA
Extended-spectrum -lactamase
B类酶 (染色体或质粒)
ML
metallo -lactamase
重要β-内酰胺酶及其底物谱
Bush分群 Ambler分类 特征
1
C
2a
A
2b
A
2be
A
2br
细菌耐药和抗生素合理使用
内容
1. 细菌耐药现状 2. 细菌耐药机制 3. 减少细菌耐药的方法 4. 抗生素合理使用
微生物对抗菌药出现耐药性是适者生存最好的代表
适者生存
Charles Darwin
抗感染药物发展及细菌耐药简史
耐药性的严重性与复杂性
• 耐药的速度越来越快 • 耐药的程度越来越重 • 耐药的细菌越来越多 • 耐药的几率越来越高 • 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人类正在为过
耐药机制-主动外排功能增强
• 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主要 原因是细胞内膜具有能量依 赖性的主动外排系统,可将 不同结构的抗生素(如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 ß·内酰胺类等)同时泵出体外, 使菌体内的抗生素浓度明显 降低,不足以杀死细菌
耐药率(%)
100
粪肠球菌
90
屎肠球菌
80
70
60
92.6 86.9
90
90.9 79.6
68.1 58.7 55.1
50
47.6
38.5 40
30
25.8
27
26.2
20
16.8
10
0.1 1.2
2.4 0.2
Hale Waihona Puke 0.7 0.23.4
2.5
6.6
3.9
0
替考拉宁 万古霉素 利奈唑胺
磷霉素 呋喃妥因 氨苄西林 左氧氟沙星 环丙沙星
M M M
钝化酶名称 SA O-酰基转移酶 SB 水解酶 ND 4-L O-核苷酰转移酶
ND 4-L O-核苷酰转移酶 4-L O-核苷酰转移酶 ND ND ND
ND
ND 3-L O-磷酸转移酶 3-L O-核苷酰转移酶
ND 红霉素I型酯酶 红霉素II型酯酶 大环内酯2’-磷酸转移酶
基因定位
pIP524 pIP524 ND pIP856
• 假性耐药性(Pseudoresistance) • 交叉耐药性(Cross resistance)
固有耐药性
•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敏感。其 耐药基因来自亲代,存在于其染色体上, 具有种属特异性
• 特点:始终如一,由细菌的种属特性所决 定,可以从理论上推测
固有耐药性示例
获得性耐药性
耐药率(%)
18
亚胺培南
美罗培南
16
15.6
14.1
14
14.4
12
11.8
11
10
10
10.3
8
9.2
9
6
4
3
2
0
2005
3.4
2006
2.4
2007
4
2008
4.9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迁
(CHINET 2005-2015)
%
耐 药 率 ( )
• 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 破坏其屏障作用,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 – 多黏菌素
• 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抑制蛋白质 的合成,使细菌无法合成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 – 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
• 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阻碍DNA复制将导致细菌细胞分裂繁殖受阻, 阻碍DNA转录成mRNA则导致后续的mRNA翻译合成蛋白的过程受阻 – 喹诺酮类
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迁
(CHINET 2005-2015)
环丙沙星
%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舒普深
阿米卡星
特治星
美罗培南 亚胺培南
克雷伯菌属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迁
(CHINET 2005-2015)
%
耐 药 率 (

特治星
头孢他啶 环丙沙星 头孢吡肟
舒普深
阿米卡星
美罗培南 亚胺培南
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CHINET 2005-2015)
AmpC酶流行现状
全国10家教学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病学调 查显示,AmpC酶阳性为13.3%
其中以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 阳性率较高
AmpC阳性菌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超过 50%,显著高于非产酶株。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碳青霉烯酶
度使用抗菌药而付出巨大代价
细菌耐药性的危害
• 使患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 使患者患病时间延长 • 使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增大 • 使感染性疾病发生流行的时间更长 • 使其他人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 使抗感染的费用急剧增加
WHO 2011年世界卫生日主题
在全球范围内,“ESKAPE”耐药已成为导致患
• 指细菌DNA的改变导致其获得耐药性表型, 其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 大多是抗生素诱导产生,如MRSA、PRSP • 依耐药程度又分为相对耐药(中间耐药)
和绝对耐药(高度耐药)
其他耐药性
• 假性耐药性:体外试验无活性而在体内有 活性,如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对氨 苄西林/舒巴坦、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
A
2ber
A
2c
A
2d
D
2df
D
2e
A
2f
A
3
B
4
头孢菌素酶,主要水解头孢菌素类,也可以水解头霉素 青霉素酶,水解青霉素类 广谱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类、窄谱头孢菌素类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水解青霉素类、超广谱头孢菌素类、单环酰 胺类 耐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IRTs),水解青霉素类
pIP860 pIP855 ND pIP815 ND
基因名称 saa sbh LinA’
LinA’ LinA’
ND
ND ND ND
ND pIP1100 pIP1527 ND
ereA ereB
耐药机制-抗生素渗透屏障作用
细胞壁障碍或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抗生素无法进入细 胞内达到作用靶位而发挥作用。 • 细胞壁:类脂双层,脂多糖(LPS),阻碍疏水性抗菌 药物进入菌体 • 细胞外膜孔蛋白(Outer membrane porin channels): OmpF,OmpA,OmpC孔蛋白丢失或减少,阻碍亲水 性抗菌药物进入菌体。
• 交叉耐药性耐药性在结构相似药物间传递 所致
细菌主要的耐药机制
耐药机制-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
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 • β-内酰胺酶 • 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 MLS类抗生素钝化酶(Macrolide-
Licosamide Streptogramin)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β-内酰胺酶
氯霉素 庆大霉素
利福平 红霉素
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但氯霉素反之(26.2% Vs 3.9%) 102株VRE中,粪肠球菌7株、屎肠球菌95株
内容
1. 细菌耐药现状 2. 细菌耐药机制 3. 减少细菌耐药的方法 4. 抗生素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 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使细菌 不能生长繁殖 – 内酰胺类、糖肽类
最常见 5大类:
TEM型 SHV型 CTX-M OXA 其他少见型: PER, VEB, TLA, GES, IBC, BES, SFO…
CTX-M呈全球流行
2020/3/1
头孢菌素酶(AmpC)
AmpC酶通常是由染色体介导,对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 水解能力强,对碳青霉烯类和第四代头孢菌素水解能力弱
金属酶(IMP)
金属酶(VIM)
Acquired Metallo--Lactamases: VIM-Type Enzymes
氨基糖苷钝化酶
• 氨基糖苷钝化酶可对氨基糖苷分子的活性基团进行修饰而使之失去抗 菌活性
• 不同的氨基糖苷钝化酶可钝化同一种氨基糖苷类;而同一种氨基糖苷 钝化酶又可钝化不同的氨基糖苷类
者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Enterococcus faecium(屎肠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色葡萄球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肺炎克雷伯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鲍氏不动杆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 Enterobacter species(肠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