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二单元 同步写作序列学案二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
那么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人物个性鲜明,三是感情真挚动人。
可又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关键之一是选好记叙的角度。
记叙的角度主要有三种:第一人称的记叙方式、第二人称的记叙方式、第三人称的记叙方式。
记叙时所用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
也就是指,作者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记叙的。
【技法点拨】
1.第一人称
作者以“我”“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依据“我”在叙述事件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
如《孔乙己》中的“我”。
(2)“我”是文章的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作过程中却用“我”来表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人吃人的旧礼教的罪恶。
(4)“我”是叙述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
如《孔乙己》中的“我”。
用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
不足之处: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出“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心理、感受,不便于多方位地塑造人物形象。
[例文]
神奇的书签
北京考生
我有很多支书签,但我经常使用的是一支有猴子图案的书签。
初次发现书签上的猴子能说话,是在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时,书中写到“直子死了”。
我正惊讶,竟听到一声长长的叹息,一看原来是猴子正面带悲伤地长长叹气。
这可比书中的“直子死了”令人惊奇得多。
我一把握住那支书签,只见那猴子正对着我眨眼睛,说:“每次看到这一段都会被突然地震惊到。
”
“你怎么能看书?”
“这事说来话长,我能看我被夹到的任何一本书,最开始是字典,之后就什
么书都看了。
”猴子有些自豪。
我抬起头,看着天花板,有些不能接受。
“你就没什么想问的了?我可是读过很多书哦。
”又传来猴子的声音。
我死死地盯着那猴子,艰难地开口:“你不觉得直子死得太突然了吗?”
“是很突然,说实话,我第一次读也被吓到了。
但是你想,这才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主人公听到直子死了的消息肯定比你我还惊讶……不行,我不能说了,后面的你还没看呢。
”
就这样,我一直将它夹在正在读的书里,不时与它交流。
比如,读到了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它便对我说:“嘿,你可以去看看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前半段写李卫公年轻时的事,比《树上的男爵》还有意思。
”
还有一次读到余华的《活着》,福贵的身世之悲凉令我感慨万分。
我对它说余华写得很真实,是典型的曾经的中国的悲痛。
他便建议我过段时间再去看看川端康成的书,那被称作“日式的悲伤”。
于是,后来读到了《雪国》,被作者的笔法所折服,又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另一种悲伤。
读古文,觉得枯燥无味,净是些向上级请求提携,或是郁郁不得志的文章。
它便对我挤挤眼睛,让我去找张岱的《夜航船》作睡前读物来看。
我从此知道古文并非都是枯燥无味的,也有十分有趣的。
但是,读推理小说时,我绝不会将它夹在书里,因为若是它一无聊便剧透:“这个人很阴险啊,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那该多么扫兴啊。
它和我说定,等我哪天不读书了,就把它转给下一个人,它不能没有书读。
“自从我读完那本字典,我就爱上了读书,一天不读就很难受。
”它说。
我的书越来越多,可也耐不住它看得快。
我最终没将它送给下一个人,而是把它送到了图书馆。
我会不时去看它,与它谈谈最近读的书。
我想那支书签灵魂的形状,大概就是一本书吧。
点评:本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对阅读带来的人生启迪进行了全面解读。
具体分析时,作者精选了大量的读物,对每一部作品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解读。
整个内容,作者巧妙地运用对话方式,运用内心感悟式,从“我”的视角来写这“神奇的书签”,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意蕴。
充满灵性的语言,清晰的思路,展示出丰富的写作内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第二人称
作者用“你”或“你们”来叙述。
第二人称写作的好处是在写作中如同和对方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便于沟通。
但也正因为如此,记叙中用第二人称的情况比较少,见到的大多是抒情性的散文。
当然,如果在叙述过程中,有时插入一些第二人称,会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记叙更加精彩,也使文章显得更加灵活。
[例文]
敬畏法律法规
河南考生
老陈叔叔:
您总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都不改。
迫于无奈,更是出于对您的生命安全的考虑,您的女儿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您,不知您想法如何?在这里,我想说:我们应该敬畏法律法规,不应该有丝毫侥幸之心。
柏拉图说:“规则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
”法律法规是人类从事各项活动的行为准则和底线。
只有敬畏它,才能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稳定。
如果对法律无敬畏之心,轻视法律,轻则伤及他人利益,重则破坏社会秩序。
在高速公路上接电话,看似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实则是一个重大的违章事件。
危害的不仅是交通安全,还可能是诸多生命安全。
老陈叔叔,交通规则也是规则,属于法律法规的一种。
也许,在您眼中不以为意,交警抓不到,即使抓到了,您可能认为最多罚点钱。
如果真有了这种轻视交通规则的态度,安全就无法保障!
孟子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明代张居正说:“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人们应该遵守各种社会规则、各种法律制度。
在法治社会,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都要服从法律规则,居于法律规则之下,而不是法律规则之上。
如果有某种势力凌驾于法律之上,那么人们就不会对法律有敬畏之感,法治也会遭到破坏。
波兰作家莱蒙特说:“世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老陈叔叔,开车时接听电话,无论是在高速公路还是在市区道路上,都是不对的。
请从您自己的角度、从家庭的角度、从危及他人的角度好好反思一下,请您一定要敬畏法律规则!
明华
2015年6月7日点评:考生采用书信体,以第二人称的角度,如同跟“老陈叔叔”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语言恳切而真挚,极好地进行了沟通。
3.第三人称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
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例文]
郑爽的范儿
天津考生
“范儿”是针对某一人群而言的,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范儿”。
学生有学生的“范儿”,艺人有艺人的“范儿”。
“范儿”是个相对概念。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一说,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范儿。
郑爽就是一个例子,她有她自己的“范儿”,而且,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展示出不同的“范儿”。
出演《一起来看流星雨》女主角楚雨荨后,郑爽踏入演艺圈,获得过电视剧“最佳女演员”、香港“年度新演员金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提名、电视华鼎奖“全国观众最喜爱的影视明星”等荣誉。
在《一起来看流星雨》中,她演的楚雨荨天真可爱,显得有一点不成熟的样子。
那时候,她的范儿是偏可爱型的。
出演《画壁》后,有人说郑爽在戏里面很漂亮,很好看。
此言差矣!难道郑爽演的楚雨荨就不漂亮、不好看了吗?同一个人出演,怎么没见大家说楚雨荨漂亮呢?其实,虽然是一个人,但出现在两部不同的剧里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然地,她的范儿变了,从《一起来看流星雨》中的可爱型变成了《画壁》中的漂亮型。
但是,不管是可爱型还是漂亮型,她都把大家对她的惊艳归结于年轻。
在她看来,其实就是没有承认她已经成熟,于是,她想让自己变成成熟型的“范儿”。
首先,在给观众的感观上要成熟起来,得先去掉婴儿肥,办法是整容。
现代医学科技真是了不得,郑爽的婴儿肥没了,看上去,她确实老成了许多,同时,也没有了以前那种阳光的气质。
郑爽又开始了内在气质的自我“整容”。
一般情况下,娱乐圈里的人整容后都不会坦白承认,别说是像郑爽这样基础级别的整容,就算是整得面目全非,都会铿锵有力地说自己是纯天然的。
但是,郑爽却坦然地告诉观众她整容了,并且还向观众公开自己的整容心得。
这说明她具有一颗坦诚的心,和有的死不承认整容的明星有着不同的“范儿”。
如今,郑爽在观众眼里确实成熟了,不是因为整容,而是因为她的心长大了。
这也表现在她出演的角色上。
在《抓住彩虹的男人》中,她扮演的吴彩虹一角,性格有着复杂性、丰富性,非常考验她的演技,电视剧上映后,她不负众望,展现出了日臻成熟的演技。
有人评价说,之前看郑爽是完全的少女感,在《抓住彩虹的男人》中竟然展现出了御姐的气质。
在演技上成熟起来的同时,在生活上郑爽也成熟起来了:面对有关她的负面报道,郑爽用淡定替代慌乱;在感情上被欺骗,用豁达来替代悲愤。
这就是郑爽日臻成熟的“范儿”。
我曾经以为活泼外向就是郑爽的特点,就是她的“范儿”。
随着对她更多的关注,我明白了浮华只是瞬间,淡然才是永恒。
她可能永远学不会别人的圆滑,
但她的率性坦诚让观众更加喜欢。
她在努力让自己迅速成长,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她在一次次尝试改变自己的“范儿”。
明星为观众关注,是焦点人物。
而当一个个的明星因为吸毒,因为绯闻,因为这样那样的道德失落甚至违法乱纪行为在观众面前跌破了自己的“范儿”时,郑爽却在不断完善着属于她的“范儿”,而我心中的她的形象也越来越成熟闪亮。
祝福郑爽,也祝福我自己。
点评:考生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以影视明星郑爽作为评价对象,通过对她各方面的分析评论,说明她具有令人“点赞”与学习的艺人的“范儿”。
题材新颖,独具见解。
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种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有利的角度来考虑。
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定好,并且贯穿文章始终,做到前后人称的一致。
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文章中心或主题的表达。
【升格赏析】
[病文呈现]
师生之间(1)
①拖堂是我们学生最反感的一件事,但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当地响当当的“顶尖人物”。
他们的教学个性鲜明,个人魅力十足,就连拖堂也匠心独具,他们拖出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也拖出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②“铃......”,下课铃响起了。
我们已形成条件反射,大家都摆好助跑的姿势,(2)准备在第一时间冲出教室。
可是,你仍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着一道未讲完的几何题。
几十双眼睛渴望且讨好地看着你、祈求着你:能快点下课吗?你似乎明白了我们的心思,转过身对大家说:“同学们,如果在我宣布下课之前未讲完这道题,那么,你们就把它加做在作——业——本上!”他顿了顿,又说道:“你们是愿意听我讲完呢,还是愿意把题目写在作业本上呢?请作选择。
”“讲完,讲完!”全班几乎是异口同声。
但仔细听,能听出大家太多的无可奈何!于是,数学老师,便又讲了起来 (3)
③“Class is over!”英语老师大声宣布,“不过,在下课之前呢,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于是,我们便放声读了起来。
为了赶时间,大家没有“一齐”读,待声音渐渐小的时候,英语老师又大声说:“Stop! Stop! Read, again!”哎!怎么不早说呢?
④下课铃催促着物理老师。
物理老师好像没听见铃声似的仍在讲着,他看到同学们听得不认真,就告诉大家说,他讲的这道题是××省去年的一道高考题,很经典的。
下次月考,可能会考,大家想不想听他讲完。
同学们齐声说:“想——”
达到目的后,物理老师得意扬扬
....(4)地讲了起来。
⑤历史老师听到下课的铃声,怕我们静不下心来,就告诉我们说,他在三班上课的时候,直到下课五分钟了,三班的学生也没有一个提醒他的,都在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课。
他夸奖三班的学生真的很可爱!我们班的同学听到后就大声地说:“我们也一样可爱,我们下课也不提醒你!”历史老师会心地一笑,又接着讲了下去。
(5)
⑥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拖堂的经历,但拖堂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我想,老师们一定是煞费苦心的!哎!可爱、敬业的老师们,你们也真的很可爱!(6) [病因分析](1)文章的题目太大、太平常。
全文虽然是写师生之间,但全文的线索是“拖堂”,中心内容是写对老师的敬佩和赞美。
可以以“拖堂的老师们”为题,凸显中心。
(2)画线句子与前后内容的衔接不流畅。
把这个句子改成“我们条件反射似的都摆好了助跑的姿势”比较好。
(3)第②段的记叙角度混乱。
既有第一人称叙述,又有第二、三人称叙述,让读者看得眼花缭乱,不知道在写谁。
特别是在采用第二人称叙述时,语气显得比较生硬。
本段可以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主。
(4)“得意扬扬”一词似有不妥,有贬义意味,应改为“便又很投入”。
(5)第④⑤段老师的话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显得不够亲切、自然。
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就会显得亲切、自然,有现场感。
(6)文章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来写自己的老师,但是每个老师的特点不够明显,因为生活中拖堂的老师不止一个。
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把每个老师的特点凸显出来。
[升格佳作]
拖堂的老师们
拖堂是我们学生最反感的一件事,但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当地响当当的“顶尖人物”。
他们的教学个性鲜明,个人魅力十足,就连拖堂也匠心独具,他们拖出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也拖出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数学老师——“自由选择”
“铃……”,下课铃响起了。
我们条件反射似的都摆好了助跑的姿势,准备在第一时间冲出教室。
可是,数学老师仍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着一道未讲完的几何题。
几十双眼睛渴望且讨好地看着他,祈求着他:能快点下课吗?数学老师似乎明白了我们的心思,转过身对大家说:“同学们,如果在我宣布下课之前未讲完这道题,那么,你们就把它加做在作——业——本上!”他顿了顿,又说道:“你们是愿意听我讲完
呢,还是愿意把题目写在作业本上呢?请作选择。
”
“讲完,讲完!”全班几乎是异口同声。
但仔细听,也能听出大家太多的无可奈何!于是,数学老师便又讲了起来……
英语老师——“again”
“Class is over!”英语老师大声宣布,“不过,在下课之前呢,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于是,我们便放声读了起来。
为了赶时间,大家没有“一齐”读,待声音渐渐小的时候,英语老师又大声说:“Stop! Stop! Read, again!”
哎!怎么不早说呢?
物理老师——“这是经典题”
下课铃催促着物理老师。
“噢,同学们,虽然下课了,但这道题还没有讲完,这是××省去年的一道高考题,很经典的。
下次月考,我感觉会考这道题。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大家想不想听我讲完啊?”“想——”达到目的后,物理老师便又很投入地讲了起来。
历史老师——“他们真可爱”
“刚才我在三班讲课,下课铃响了,我却没听见,三班的学生也没有一个提醒我的,都在津津有味地听我讲课,直到下课五分钟,我看了看表,才明白过来。
三班的学生真的很可爱!”
“我们也一样可爱,我们下课也不提醒你!”
历史老师会心地一笑,又接着讲了下去。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有拖堂的经历,但拖堂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我想,老师们一定是煞费苦心的!哎!可爱、敬业的老师们,你们也真的很可爱!
[升格点评]
以小标题的形式呈现,突出了各科老师“拖堂”的不同特点,很吸引读者,又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相应内容上适当调整了叙述角度,使记叙更具条理性,人物个性更鲜明。
【运用演练】
1.运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各写一段关于老师的文字。
要求:①常规描述:姓名、性别、衣着打扮。
②特写镜头:最能记起的事、最能记起的话或动作。
③现实反思:对比当时与现在对老师的不同看法,体会自己从老师身上所学到的。
④真情表达:用一句话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老师的赞美或喜爱。
⑤每一段各300字左右。
[参考示例]
示例一:
我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当起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每天虚心地向老教师请教着,备课,上课,改作业……日子在忙碌而平静中过着。
然而,一天我在翻阅学生的周记时发现了这样的文字:
“老师,开学这么长时间了,老师的目光从来没有照射到我的身上,哪怕老师的目光能在我身上停留一秒钟;也从没有老师提问过我,更没有老师表扬我,哪怕是批评我;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无用的人,坐在这被人遗忘的角落。
是您,老师,是您第一次对我说出了你能行!是您,老师,是您的目光第一个照射到了我!是您,老师,是您第一次让我的名字在班内响起!
“老师,当我的名字第一次在教室里响起时,所有同学都愣了,我也愣了,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老师,我真的不敢相信是在叫我!我哆嗦了,因激动而哆嗦了;老师,我语无伦次,您没有批评我,反而对我说:你能行!老师,我当时真想哭,真想哭!
“老师,从那天起,我觉着天也蓝了,地也宽了,每个人也都那么可爱了!
“老师,是您让我找回了自己!
“我想说:谢谢您,老师!”
我震惊,更确切地说是震撼了。
第一次知道了老师的肩膀不能倾斜!也明白了“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真正内涵。
[赏析点评]本片段运用第一人称组织材料,给人一种真实感,同时文中行文时又注意了人称的变化,特别是学生周记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混合运用,既写出了学生当时的真实感受,又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示例二:
老师,您是花朵,有了您,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春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
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为花的盛开、果的成熟忙碌着,默默地垂着叶的绿荫!啊,老师,您的精神,永记我心!
老师,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当苗儿需要一杯水的时候,绝不送上一桶水;而当需要一桶水的时候,也绝不给予一杯。
适时、适量地给予,这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艺。
我的老师,这也正是您的教育艺术。
[赏析点评]本片段运用第二人称能够更加抒发自己对老师的感谢和尊敬,如同和老师面对面交流,显得更加亲切。
示例三:
小易是我高一时的数学老师,我们都称他为“小姨”。
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
上第一堂课时,他的裤腿边脱线了,是用别针别起来的。
我们这帮高一的“小伙子”不由向他投去了好奇的目光。
他总穿一身米汤色的西服,个子一米八几,瘦瘦的身子装在空旷的衣服里,笔挺的裤子似乎被两根棍子撑着,给他平添了一种悠远、淡泊的气质。
自从他成了我们的数学老师后,枯燥的数字不再无味。
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秘的殿堂。
飞矢不动、阿喀琉斯追龟说使我们迷惑,三维四维空间使我们思绪飞扬,拓扑学、模糊数学使我们好奇不已,而他鼓励我们证明世界难题弗尔马大定理,又使我们踌躇满志。
我们以前哪里知道数学还有如此丰富而生动的内涵!
[赏析点评]这个片段兼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第一人称“我们”的眼光来观察描写自己的老师,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真实之感;用第三人称“他”的叙述可以更好地展开文章的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做作,不矫情。
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一个大学毕业生回忆说,他上小学四年级时,偶然发现“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二”,他非常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发现”。
第二天拿给老师看,老师说小学数学课本上早就有这个公式了,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材料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
从材料的中心来看,可以从学生方面立意,也可以从老师方面立意。
1.从学生角度立意
审题时要抓住“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以及学生“非常激动,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这个发现”,这件事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没有明示,有两种可能:一是知道自己做了无用的探索,做事具有盲目性;二是没有放弃探索的精神,在探索之前先对探索的方向、价值进行思考,形成了正确的探索习惯,受益无穷。
二者立意皆为切合题意。
可以从以下方面感悟、联想:
(1)从学生发现探索的过程看:学生忙活了一个晚上,结论已经是课本上有的,学生白忙活了——要做有价值的事情;做事不要盲目,要充分调查(三思而后行);先思考,后做事;学思结合。
(2)从学生的探索结果看,不管探索之路的结果如何,都要具有大胆的探索精神——善于发现和探索;要敢于发现,勇于探索。
2.从老师角度立意
可以从正面立意:(1)要学会赞美,学会欣赏;(2)肯定与激励能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