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1.5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因素是()
A.产生职业商人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C.集镇夜市兴旺D.形成大的商帮
A
2.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
A
3.明隆庆年间,有一徽州商人黄汴曾记其所见的苏州市场:“苏州聚货段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地域性商帮的开始出现
B.都市商业十分繁荣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出现
D.市突破了空间的限制
B
4.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交子的出现B.坊市界限的突破
C.商帮的形成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C
5.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商业革命、金融革命,
还有信息革命、能源革命。

那时租佃关系日益普遍……街市制取代坊市制,一批商业名镇开始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显著增强。

”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C
6.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

下列各项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A.“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B.“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C.“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D.“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C
7.《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D
8.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D.有严格经营时间的限制
D
9.《史记》记载:“(战国)临淄之中七万户。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

”材料最能说明战国时临淄()
A.是当时的商业都市
B.城市居民全员参与休闲娱乐
C.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A
10.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戴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D.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B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

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

如山西商、徽商、江右商等。

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简明中国经济史》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材料二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

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
府颁发‘牙帖’”。

领帖者需交“帖费”和锐银,统称牙税。

明朝《长沙府志》记载:“湘潭牙行获利逾千金”。

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

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

(1)材料一反映明清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牙行的兴盛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答案](1)商业资本活跃,出现地域性商帮。

(2)反映了商品贸易的兴盛,商人群体的壮大。

作用:推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带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

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材料二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三太祖乾德三年(965 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材料四(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
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梦粱录》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
(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自汉到宋的商业管理变化?
[答案](1)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2)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了夜市;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3)自汉到宋,城市商业管理渐趋开放;宋朝的商品经济比以前各朝有重大发展;我国古代的城市经济不断繁荣。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