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语大全之文言文评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评语
【篇一:古文人评价】
1。
苏轼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
振作、使他成熟。
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
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
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
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
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
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
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
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
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
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
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
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
壮烈的是苏轼。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
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
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
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
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
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
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
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
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2。
屈原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
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
子选择了“悲壮”之路。
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
透彻清澄。
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
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
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
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
可歌可泣之人。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
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
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
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
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
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
他把
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
“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3。
辛弃疾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犹见你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让你有如共工撞击不周山
一般,在一次次地奋力抗争中遍体鳞伤。
你悲愤,你无奈,你拍胸,你哭号,你的震天长啸只换来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弃。
你累了,
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
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
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4.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
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
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
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
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
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
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
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
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
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
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他
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
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
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
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
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
态帽子流传至今。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
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
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
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
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
陶渊明
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5.勾践
他站在田里,举起锄头,奋力耕耘着,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流
过他俊美的脸庞,滴落在田地里。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夫,他是勾践。
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还要亲自做夫差的马前卒。
回到会稽他就亲自耕种,做到非其亲种
则不食,非其妻所织则不穿。
吃着粗陋的饭食,还要舔尝苦胆;躺
在柴草铺上休息时,还在思考着招揽八方的人才。
他一刻也不懈怠。
他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呢?国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隐居,可以平
静地终老一生,然而他没有!因为他没有忘记国君的责任,没有忘
记亡国的耻辱!在他的心底,铭记着他向夫差俯首称臣那一刻的心痛,铭记着他的子民迎他回到会稽时满眼的泪水!这铭记,使他可
以忍受苦胆之苦,柴薪之硬!
.6。
庄子
生有所息是一种超脱一种自然,这不仅仅是休息,更是灵魂的自由
与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历风尘的安详地徜徉。
那槁首
黄馘的庄周,汉水垂钓的庄周,在夕阳西下中隐去了的他的身影。
我看见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岁月深处,
远方的大哲用一生换取山林川泽中灵性的解脱。
于是我开始懂得,
生有所息,不是简单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种无上的境界。
“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持竿垂
钓的庄子,有人劝他涉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进
浑浊的仕途。
他出乎其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而不顾,跳出浑
浊秽气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内,独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风中独立
看守月亮的大树,把持着那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
庄
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
他面对一池澄清秋水,背
对功名利禄,他的心就如同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澈,洁净。
他超
然的心态注
定他与仕途无缘,但正是他“出入”和谐的心态,才成就了他逍遥的
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汪洋恣
肆的篇章。
7..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向
被尊称为“圣人”。
这位饱学之士,却发出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的感慨。
孔子曾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虽然郯子之徒,其学
问不及孔子,但孔子虚心求学的态度却令人钦佩。
在孔子看来,众
人的才识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8。
诸葛亮
柏树茂盛繁密,我飞上树梢,在清明的空气中,闻到了英雄的气息。
他是卧龙,身居山林之间,也很清高。
但是后来他离开了,去了战场,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很快乐,因为他帮助了朋友,帮助了那个三顾茅庐以真情把他请出了山的人。
他在战争之中,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终于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美名。
位置的正确与他的坚守位置,让他在阳光中感受到快乐。
五丈原的军帐内,一盏油灯映照着他―――诸葛孔明憔悴的面庞。
蜡黄的脸上显露着他的不甘,口中喃喃道出的是对后世的无尽牵挂。
帐内四周站立的官员早已热泪盈眶。
终于,一阵秋风袭过,那盏油
灯即刻熄灭。
五丈原内哭声响彻一片。
又何止是五丈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多少后人为这位旷世英才潸然泪下。
尽管蜀汉依然只能偏居一方,遥望中原;尽管,人们对汉业的光复
仍然只能去期望;尽管,孔明还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未完成。
但是这
些早已被人们忘却。
人们只记得他的忠心为主;人们只记得他为了
三分天下而鞠躬尽瘁;人们只记得他为无处容身的汉业打下了基石。
人们早已将孔明奉为神明,而孔明,也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9。
项羽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
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
远婉转。
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
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
【篇二:理解和评价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理解和评价文言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认识关于文言文思想内容的中考常见考查方式;
2、学会理性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从容答题。
【学习重难点】
1、关于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中考考点;
2、掌握理解和评价文言文的思想内容的方法技巧。
【方法点拨】
一、考点概述
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指两点:一是文章所运用的全部
材料;二是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见解、主张、感受和
思想倾向。
中考中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
2、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3、评述文章的主旨,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以简答题的形式
出现。
二、方法技巧
分析和理解是评价的前提与基础,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来进行评论。
因此在评价时要注意:
1、具体地分析。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
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是把自己的猜测和没有根据的材
料无限夸大。
2、客观地评价。
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
基本的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
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随意评说。
在评价时,社会
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历史地评价。
对文言文文章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
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
三、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了解方法,把握文意
1、预读文意题,以题悟意
此题设置上常常是选择对思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选项。
这意味着另
外的三个选项
是对文意理解正确的可供参考的。
2、初读选文,整体感知。
圈点勾划,以“文”会意
这个过程实际是对全文信息的删选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圈画可能干扰阅读的文字(明专有名词)
⑵圈画重要信息句(明人事)
⑶用竖线把文字分层(明层次)
3、缩读段落。
化繁为简,以标点或主要句点明段意
这个过程是对全文信息的整合过程。
4、借助评议。
以“评”定意。
把握主旨与中心
在人物传记中常常在阅读材料的末尾,附上作者评议人物的话语,
在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的情感褒贬、对时局世事或人
生的某种态度。
这些都是帮助读者 1
理解文言文思想内容重要媒介,应予以高度重视。
四、解题方法小结
1、针对所做的题目,由学生归纳出这类题目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
的几个常见角度。
2、总结解题方法,准确把握文意。
(由学生自行归纳解题方法,
大意符合以下几点即可)
【例文精讲一】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
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
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
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
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1、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2、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
之处。
(4分)
【例文精讲二】
(一)(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
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
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
奇之。
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
.
①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尝从日者家见《书》
疏义,因请寓宿,手抄..
②归。
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诸义而后发。
家贫,食
糠核菜茹,处之泰然,.
讴诵之声闻户外。
2
(二)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
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
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
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
.
年十六,监酒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
不休。
已乃厌糟曲,叹.
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
之间,人寿几何,恶..
可⑥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
卒其业。
1、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
简要分析。
(4分)
【例文精讲三】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①。
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
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
韩亿以告旦,旦不答。
及至秦州,将吏亦心轻之。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
执以闻。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
不日声誉达于京师。
亿
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
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夫以曹玮知
秦州七年,羌人詟②服。
玮处边事已尽宜矣。
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
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
玮之规模而已。
”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
的职责。
d.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牛刀小试一】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
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
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
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
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
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 3
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
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
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的策略口号。
c.前期的准备为起义的发动打好了基础。
起义的发动分为三步: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
至此,一支团结战斗的起义军队伍
宣告组成。
d.选文善于用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十分传神地表现了陈胜
的性格。
2、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
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3分)
【牛刀小试二】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
石门者,名山者,名山也,
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
君至而为亭,悉
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
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
踣而无所庇障且泯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广大茂美,万物附
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
好山,仁也。
去郊而适野,升高
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
《书》不云乎:予逊于荒。
《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
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
人之否也敢
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
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
政不.
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
民不无讼,
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
作亭
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
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于“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4
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
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乘胜追击】
一、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
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
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
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
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
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3、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对这样安排的作用判
断错误的一项是()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4、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
危形势的一项是()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二、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