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教学教案01总论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数小时(细菌性食物中毒)
数日(白喉、猩红热、菌痢)
数月(狂犬病)
数年(麻风病)
蠕虫病潜伏期计算应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至虫卵和幼虫出现以前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往往较稳定,对确定传染病的检疫期提供重要依据。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后遗症(sequela):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
传染病发展阶段的特点
阶段
特点
潜伏期
病原体已侵入,但未出现临床症状
前驱期
已发病,但尚未出现明显症状
症状明显期
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高峰,出现了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体征
恢复期
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逐渐消失
讲授内容
旁批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我国历史古代称:疫、瘟疫、瘟病、疫疾、疫疠、天行、时气、伤寒等
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
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感染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
为什么要学习传染病学?
它是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某些老的传染病或消灭,如:天花(smallpox)、人间鼠疫(plague)、新生儿破伤风(tetanus of newborn)等;或得到控制,如: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流行性脑膜炎(epidemic meningitis)等。但某些老的传染病却变得突出,如:结核病(tuberculosis)等。
复发
进入恢复期后,体温恢复正常一段Leabharlann 间,初发病的症状又再度出现再燃
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
(二)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依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人体实验(an experiment on body):活人做细菌/病毒感染实验、耐寒/耐热实验、活体解剖实验等等。
第一节 感染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过程与病原体的作用和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有关。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
⑵感染后免疫力并不巩固,容易再受感染发病,如细菌性痢疾、流感。
⑶小部分显性感染者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恢复期携带者。
其中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比例最小。
第二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⑴有病原体
⑵有传染性
⑶有流行病学特征
⑷感染后免疫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4个时期)
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出现:AIDS、SARS、禽流感、疯牛病、甲型H1N1流感
日寇暴行
细菌战(germ warfare):1943年秋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突然爆发感染力极强、死亡率极高的霍乱大流行,从8月下旬到10月下旬,19个县死亡20多万人。当时,人们以为是天灾。直到1954年,在押的日本战犯主动供认,人们才知道当年霍乱大流行是日寇搞的细菌战。由日寇731细菌战部队执行。他们利用空投和人工撒放,大量布撒霍乱菌。同时掘开堤坝,造成洪水泛滥。一方面霍乱菌借洪水广为扩散,另一方面洪水淹死不少人,迫使人们四处逃难,也使疫区扩大。
数量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其入侵的数量呈正比,但能引起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因不同的传染病而不同。
变异
–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变异,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从而引起疾病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清除作用。
病原体进入人体即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
特异性免疫(事而获得主动免疫。
先存在于体内的特
性体液免疫与细胞也可通过从母体而来或注射
免疫物质将病原体疫球蛋白而获得被动免疫。
清除)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有传染性,无临床表现的感染。
并不是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潜伏性感染,此阶段一般不排除。
5、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
转归:
⑴病原体被消除,获得持久免疫,不宜再受感染,如麻疹、甲肝、伤寒等。
最常见,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
3、病原体携带状态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的整个时期,如伤寒、菌痢、霍乱、乙肝等,为重要传染源。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讲授内容
旁批
4、潜伏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临床表现,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讲授内容
旁批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致病机制
侵袭力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主要通过病原体直接侵入机体或借其分泌的酶类破坏组织,而有些病原体则通过其表面成分抑制机体的吞噬作用而促使病原体扩散。
毒力
–主要通过病原体分泌产生的外毒素、内毒素和毒力因子(如穿透能力、溶组织能力等)的作用而致病。
症状明显期manifestation period :有明显的特征性的症状
恢复期recovery phase: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讲授内容
旁批
复发(relapse):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再燃(recrudescence):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由于病原体暂时受到抑制未被杀灭而再度生长繁殖所致。
数小时(细菌性食物中毒)
数日(白喉、猩红热、菌痢)
数月(狂犬病)
数年(麻风病)
蠕虫病潜伏期计算应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至虫卵和幼虫出现以前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往往较稳定,对确定传染病的检疫期提供重要依据。
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后遗症(sequela):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
传染病发展阶段的特点
阶段
特点
潜伏期
病原体已侵入,但未出现临床症状
前驱期
已发病,但尚未出现明显症状
症状明显期
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高峰,出现了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体征
恢复期
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逐渐消失
讲授内容
旁批
第一章总论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我国历史古代称:疫、瘟疫、瘟病、疫疾、疫疠、天行、时气、伤寒等
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
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
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感染性疾病都具有传染性。
为什么要学习传染病学?
它是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某些老的传染病或消灭,如:天花(smallpox)、人间鼠疫(plague)、新生儿破伤风(tetanus of newborn)等;或得到控制,如: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流行性脑膜炎(epidemic meningitis)等。但某些老的传染病却变得突出,如:结核病(tuberculosis)等。
复发
进入恢复期后,体温恢复正常一段Leabharlann 间,初发病的症状又再度出现再燃
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
(二)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依据传染病临床过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人体实验(an experiment on body):活人做细菌/病毒感染实验、耐寒/耐热实验、活体解剖实验等等。
第一节 感染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过程与病原体的作用和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有关。
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或不显性感染)
⑵感染后免疫力并不巩固,容易再受感染发病,如细菌性痢疾、流感。
⑶小部分显性感染者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恢复期携带者。
其中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比例最小。
第二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⑴有病原体
⑵有传染性
⑶有流行病学特征
⑷感染后免疫
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4个时期)
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出现:AIDS、SARS、禽流感、疯牛病、甲型H1N1流感
日寇暴行
细菌战(germ warfare):1943年秋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突然爆发感染力极强、死亡率极高的霍乱大流行,从8月下旬到10月下旬,19个县死亡20多万人。当时,人们以为是天灾。直到1954年,在押的日本战犯主动供认,人们才知道当年霍乱大流行是日寇搞的细菌战。由日寇731细菌战部队执行。他们利用空投和人工撒放,大量布撒霍乱菌。同时掘开堤坝,造成洪水泛滥。一方面霍乱菌借洪水广为扩散,另一方面洪水淹死不少人,迫使人们四处逃难,也使疫区扩大。
数量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其入侵的数量呈正比,但能引起传染病发生的最低病原体数量因不同的传染病而不同。
变异
–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变异,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从而引起疾病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清除作用。
病原体进入人体即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
特异性免疫(事而获得主动免疫。
先存在于体内的特
性体液免疫与细胞也可通过从母体而来或注射
免疫物质将病原体疫球蛋白而获得被动免疫。
清除)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有传染性,无临床表现的感染。
并不是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潜伏性感染,此阶段一般不排除。
5、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
转归:
⑴病原体被消除,获得持久免疫,不宜再受感染,如麻疹、甲肝、伤寒等。
最常见,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
3、病原体携带状态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的整个时期,如伤寒、菌痢、霍乱、乙肝等,为重要传染源。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讲授内容
旁批
4、潜伏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临床表现,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讲授内容
旁批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致病机制
侵袭力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主要通过病原体直接侵入机体或借其分泌的酶类破坏组织,而有些病原体则通过其表面成分抑制机体的吞噬作用而促使病原体扩散。
毒力
–主要通过病原体分泌产生的外毒素、内毒素和毒力因子(如穿透能力、溶组织能力等)的作用而致病。
症状明显期manifestation period :有明显的特征性的症状
恢复期recovery phase: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讲授内容
旁批
复发(relapse):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病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再燃(recrudescence):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由于病原体暂时受到抑制未被杀灭而再度生长繁殖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