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找“支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找“支点”
作者:许玉兰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5年第1期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井初级中学许玉兰
所谓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就是在阅读教学中的突破口,切入点,在文本解剖中具有牵一
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
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需要一个对话的支点。
文
本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对话的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我们所关注的。
如果阅读的支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
生的感悟、想象,使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和文本的思路水乳交融。
一、以标题为支点,顺藤摸瓜,水到渠成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窗户。
题眼就嵌在其中,是画龙点睛之笔,有提纲挈领,制约全篇的
作用。
题眼找准了,凿下去便会有清泉喷涌般的激情勃发。
题眼像隐藏在绿叶丛中的瓜果,只
要顺着标题的这根藤去搜索,一定能摘到丰硕的果实。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设计教学,可以准确
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在开展《智取生辰纲》一文的阅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梳理波澜起伏的叙事脉
络后,就和学生一起聚焦标题中的“智”这一题眼上。
题为“智取”,体现何处?这一源自题
眼的发问立刻激起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展开了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首先引导学
生梳理吴用之“智”,吴用之“智”表现在智用天时、地利、杨志内部的矛盾、计谋上。
文中
的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在他身上是否没有半点智慧可言呢?对话交流后得出,杨志并非无智,他智选路径,智藏行踪,智变行辰,从中可以看出杨志也是个精明、谨慎、多
智之人。
二者之智,智取斗智,让学生真正领略了智者之间的较量。
分析过后,抛出一句:其
实最智者乃施耐庵也!整个过程的策划者,幕后的设计者。
以“智”字这一题眼为支点展开阅读教学:吴用之智——杨志之智——施耐庵之智。
学生
学起来思路清晰明朗,老师教起来轻松自如。
真的是顺藤摸瓜,水到渠成啊!
二、以关键词为支点,提纲挈领,激发兴趣
语文关键词,对一篇文章而言,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核心意义的词语;对课堂教学而言,指
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语。
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义和达成
教学目标。
以关键词为支点,突破开去,解读全篇,努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而要引导学生
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首先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就是要抓住文本的最具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举一反三、删繁就简的效果,没有花哨的形式和无效的折腾,
能使课堂教学充分展现语文的味道。
在《故乡》的阅读教学中,我反复甄选,决定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
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
睢而生活”句中的“辛苦”二字为关键词入手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走近文本盘综错节情节和
性格各异的人物。
于是师生共阅闰土的“辛苦”:因压迫而麻木的农民代表;于是师生共话杨
二嫂的“辛苦”:因生活而扭曲的小市民代表。
于是师生共同走近“我的辛苦”:因现实而茫
然的知识分子代表。
如此,三个含义丰富的“辛苦”,不仅高度概括了三个人的思想性格,而
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洋洋洒洒五千字的小说,平等和谐的师生对话,兴致盎然的探究氛围,
浑然一体的阅读流程,高效紧凑的阅读课堂,这是一个以“辛苦”为支点所缔造的精彩。
在文本中搜寻这样一个关键词,以此为支点来进行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以简御
繁的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总揽全文、从大处着眼,从细处入手、准确领会文章主旨的一条
捷径。
这样不但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
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阅读能力。
三、以中心句为支点,画龙点睛,深挖内涵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本都有中心句,中心句不仅概括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中心,而且还是作
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支点。
因为它是中心句,所以在
阅读教学中,以它为支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将中心句的理解和文章思路、表达的
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
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老王》最后一段中“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以此为支点,引导探究:如何看待文中人物的“幸”与“不幸”?师生对话,共同体悟老王之“不幸”:身份卑微,孤苦伶仃;身患眼疾,谋生艰难;身居破屋,生活穷苦。
合作交流老王
是如何对待“不幸”的,感受老王之“善心”:从不抱怨,默默承受不幸;以德报德,不让别
人吃亏;身处困境,却处处顾念他人;知恩必报,极有道德良心。
继而探讨作者之“幸”,引
导学生理解作者品德中最美好的一点:对自己的不幸能淡然处之,对他人的不幸却能时时记挂,能真心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以中心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支点,走近文本,走近作者,拉近
师生与文本的距离,体会蕴涵在文字中的真挚情感。
那么整个文本的解读环节将更加简单、流畅,师、生、文本心灵碰撞的对话过程也会更加有序、有效。
四、以背景为支点,紧扣源头,柳暗花明
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好文章常常是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
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适当以写作背景为
支点,让写作背景成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写作背景成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跳板,能
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标准,有目的地
品味和审视课文的每一个细节。
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学生只有了解了清末衰败、饱受列强欺凌的社会大背景,才
能理解文中鲁迅先生敏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毅然弃医从文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心,
才能明白在当时这种历史背景下,藤野先生这种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能以公正之
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帮助的精神和行为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而使藤野先生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心中,逐渐成为学生脑海中一个亲切而感人的难忘形象。
知人论世,适度、适当地展示文章相关的写作背景,使之成为打开文本解读这扇大门的钥匙,可以大大地拉近学生的体验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深入地了解
文章内容,以他人的人生烛照自己的人生,文本的解读与人生的引领达到了和谐地统一。
总之,寻找“支点”切入教学,组织教学,既能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去,
又能让学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浅地走出来,同时可以拓展到全篇,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