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第六章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自然特征。

2.知道北方地区人们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受自然环境影响。

3.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分布范围。

4.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

5.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举例说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链、知识网,形成知识体系。

3.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学习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1. 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2.北方地区农业的特点。

难点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引导]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学生回答)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板书]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
地理学案导学部分
三、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北国风光,配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
教师:这是哪里的风光?
生:我国北方地区。

[引导]读教材第8页图6.2“长城雪景图”,重温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得出历史上形成了长城以南以种植业为主,长城以北以畜牧业为主的人文景观。

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活动]读图6.3,阅读第9页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北方地区的位置。

生回答: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小结]北方地区是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大兴安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西到祁连山东端的乌鞘岭,东临渤海和黄海,北面与俄罗斯、东面与朝鲜为邻。

主要包括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的全部和河南、宁夏、陕西、甘肃的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两省的北部地区。

面积占全国的1/5,人口却占了近40%。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口稠密。

[教师引导]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读图6.3,找出北方地区的地形特点。

生归纳: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为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为黄土高原。

[小结]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二个大平原。

东北平原位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主要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华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东面濒临海洋。

华北平原是地质历史时期黄河、海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之间的地区。

这里的黄土是地质历史时期风力沉积作用堆积而成的。

那时,强劲的偏北风吹扬起沙尘南下。

随着风力减弱、沙土沉积、形成了平坦高耸的黄土源。

后来随着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疏松的黄土容易遭受冲刷。

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活动]思考第10页和第11页活动题,认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生回答略。

[小结]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气温在0℃以下,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由于绝大部分地区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之间,雨季开始晚,降水集中,河流、湖泊较少,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较为紧张,耕地多为旱地。

[课件展示]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土质。

[小结]因为东北平原土质是肥沃的黑色土壤,被人们称为“黑土地”;因为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泥沙在下游堆积而成,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又被称为“黄土地”。

[引导]读图6.6,了解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

生讨论、交流、归纳:
北方主要农作物:
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有:甜菜、棉花、大豆
[承转]教师:北方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请同学们思考,原因是什么呢?
生讨论、交流、归纳: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小结]教师: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部分地区为半湿润区。

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疏松,夏季雨量充沛、夏秋季光照充足、生长期长。

农业可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宜种植耐旱、早熟的冬小麦,喜温、耐旱的花生和喜温好光、生长期长的棉花。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

黄土高原在气候上与华北平原类似,但地形崎岖,水土流失严重、灌溉困难。

这里是我国历史上开发利用最早的地区之一。

以种植谷子(小米)而闻名。

除种植业外,北方还是我国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区。

主要出产苹果、葡萄、梨、桃、杏、柿、枣、栗、核桃等,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许多中西部的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果品产量大幅提高。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过去,辽东丘陵、山东丘陵的苹果产量最大。

现在,昔日黄沙漫漫的黄河古道已改造成为全国最长的果园带。

陕西、山西等省的苹果产量也很大。

除输出新鲜水果外,还可发展水果加工工业、葡萄酒等。

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

“要致富、栽果树”已成为山区人民的普遍共识。

[课件展示]播放北方旱情严重图片。

教师:图片反映了什么情况?
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春旱严重。

[板书]春旱
[活动]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阅读图6.8,思考第12页的活动题,可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生回答略。

[引导]北方春旱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

那么应当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
生讨论、回答:解决措施一是兴建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二是发展节水农业。

[板书]南水北调、节水农业
四、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地理学案习题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
[活动与探究] 收集资料,议一议华北平原的人们是如何应对春旱的。

教学反思
学生经过前边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于整个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已经很熟悉,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北方地区自然特征的问题,再进行点拨提升,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起到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