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
课程平面构成
章节
题目班
级
08310班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明确构成设计的目的,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熟悉设计法则,能将构成的知识运用到专业设计中。
教学
内容
1.构成概述
2.形式美法则
3.平构造型要素
4.平构基本形式教学
重点
平面构成的造型元素及形式
教学
难点
形式美法则的理解及灵活运用。
教学
方法
讲授,实训,多媒体,范例
学时20学时
作业制作平面构成作品
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论一、本章首页
课
程平面构成
章节
题目
第一章平面构成概论班级08310
教学
目的
认识构成的理念,阐述平面构成的意义教学
内容
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
教学
重点
平面构成的概念,构成设计的理念
教学难点构成设计作为造型训练的一种手法与传统,美术具象手法的差异与关联
教学
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 2
作业理解平面构成,学会欣赏平构作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包豪斯奠定了平面设计的思想和风格基础,将构成纳入现代教学体系。
包豪斯构成主义摆脱纯艺术目的,把它与艺术结合,为生活服务。
(二)教学步骤
1.1 构成的概念:
"构成"就是将造型元素按一定的原则组合具有美好形象和色彩的一种新的形体,这种组成的行为及过程就叫"构成".
构成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三种形式,被当今设计领域称为三大构成,广泛应用到诸多的现代科技美学设计领域中.
1.2 构成与设计,绘画的区别
绘画讲概括,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都是整体的.构成讲分解,它把对象分解成最小的单位,然后根据作者的思想配合一定规律重新组合.
1.3 构成与设计的区别
相同点:都是在技术性,事物性的同时,伴随着理性的直观探求.不同点:构成不等于设计,构成去掉了时代性,地方性,社会性,生产性等诸多发面的活动,因而被称为是纯粹的构成.
1.4 构成设计的观念
二十世纪得艺术大师毕加索创造了立体派绘画,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把视觉表象进行分析,即把描绘的对象的"感觉"拆开,按某种标准确定为有意义和无意义的部分,然后按一定的规律把他们重新组合,重新装配.这时人们所遵循的标准和装配原则,已不是来自客观物象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作者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艺术的观察方式,表现方式.
1.5 平面构成的概念
1.5.1 定义
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单从词义上理解就是二维平面的形态组合构成形式.平面构成是将既有的形态,包括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点,线,面),在二维的平面内依照美的形式法则,进行分解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形态及理想的组合方式,组合秩序.
平面构成从本质上讲就是平面设计,但不是应用性的平面设计,因为它不具备应用性功能.
1.5.2 应用性平面设计的定义
在二维平面上将文字,色彩,图形三大要素,按照构成美的形式法则规律,按照一定的创意构思,在不同的媒介上组合构建起来,已期达到特定的功能和视觉传达目的.
涉及领域:平面广告设计,书籍装桢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展示设计等.
1.6 平面构成的来源
1.6.1 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
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前卫运动和设计运动,引发了一场如何将艺术与工业联系起来的讨论,认为设计具有工程师和艺术家工作的双重性.之后,在设计领域出现了构成派的形式特征,在一些海报和书装设计上采用前卫的拼贴手法,设计的版式高低错落,字体大小参差,强调抽象的几何形构成,黑白对比,字体采用无装饰线体.1.6.2 荷兰的"风格派"运动
再蒙德里安的影响下与1917-1931年之间形成的一个松散的集体,他们没有具体的组织形式,却有一本名为"风格"的杂志的核心刊物,绝对抽象原则,即用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构成来体现宇宙的和谐法则.风格派的平面设计特点体现在他的杂志上,特点是完全的蒙德里安式的纵横构成,字体采用无装饰线体,版面构成采用
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矩形,没有其他装饰,显示出高度的理性的抽象化特点.
1.6.3 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运动
发生在二十世纪初,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现代主义运动,未来主义版面设计中违反了正规的编排方式,将文字作为图形元素,在版面上有节奏的自由组合,同时打破纵横分割布局,使版面产生活跃的跳跃,在理性之中寻找变化,极聚设计的现代感.
1.6.4 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
包豪斯学院与平面构成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构成”这么课首先在学院开设的,融合了当时欧洲各国最先进的艺术与设计思想,成为世界现代主义设计的摇篮.
最大的贡献是开创性的设立了基础课程和推行崭新的教学方法,建立了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室制度,在基础课教学中以抽象的图形和色彩,材料和肌理等元素的形态构成作为研究对象,鼓励学生对这些元素构成进行理性的分析与实验,培养学生崭新的,理性的,敏锐的视觉认识和表现能力.
1.7 平面构成所用的材料和工具
课程需要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并不复杂,但对于材料,工具和技法的掌握,也并非易事.
1.7.1 工具
1.7.2 材料
三、课程总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面构成的概念以及在平面构成课程中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章设计中形式美的基本要素一、本章首页
课程平面构
成
章节
题目
第二章设计中形式美
的基本要素
班级08310
教学
目的
认识设计美在设计中的意义,学习形式美的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1. 对比与统一
2. 对称与均衡
3. 节奏与韵律
4. 黑白灰关系
教学
重点
将形式美的基本要素灵活应用到设计中.
教学难点
侧重培养学生利用构成形式美的视觉形式与心理效应,寻求得到最佳效果的表现手段.
教学
方法
课堂讲授
学时12
作业运用形式美法则欣赏平构作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比在造型艺术和设计艺术中的法则是普通性的,对比存在于所有形态构成当中.如黑白对比,虚实对比,疏
密对比,方与圆的对比,大与小的对比,刚与柔得到对比
等等.而统一却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统一的事物,
统一和对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说对比中有统一,
统一中存对比.
(二)教学步骤
2.1 对比与统一
在平面设计中,对比是形态间的变化和冲突,统一是形态间的相互联系及组合秩序.有时对比占主流,有时统一占主流.
2.2 对称与均衡
对称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体就是一个对称形态的典型代表,如人的双眼,双耳,双手,双脚,对称在大自然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平面构成中的对称是指中心线的两侧的形态在位置大小上相互对应.对称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完全的平衡,具有端庄祥和,严谨稳定的美感.对称的美是永恒的.平面构成中的对称分为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
而均衡的概念是非数理的,是一个纯粹艺术的概念.均衡是各种形态构成在画面上非对称性平衡状态,均衡是人的一种主观视觉感受,是多种形态在平面上构成美的基本要求.
2.3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从音乐和诗歌里引入的概念.节奏是不同强弱,长短的声音有规律交替出现的现象,韵律是和谐悦耳有节奏声音组合的规律.平面构成中的节奏与韵律是指各元素组
合时,在某种秩序下起伏变化的规律.最典型的例子体现在重复构成,
渐变构成和重复型特异构成上,这些构成形式体现了一种重复性的节奏和起伏变化的韵律.而在另外一些构成形式中,节奏与韵律却显现出一种自由性.
2.4 黑白灰关系
黑白灰本来是一个明度的概念,但在平面构成中,黑白灰不仅是一个明度的概念.只要是有一个以上的元素参与构成,就必然在画面上产生黑白灰关系,各种形态元素的组构,通过面积的大小,位置的变化,排列分布的疏密而自然形成黑白灰关系.反过来说,画面黑白灰关系要达到视觉上完美的状态,必须要研究黑白灰的分布关系,也就是构成元素面积的大小,组合的疏密.
黑白灰关系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指画面一般意义上的明度深浅色调,大家要特别注意"关系"二字,关系二字的含义着重在研究因元素的组合,大小,疏密而产生的视觉模拟明度和绝对明度的综合关系.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黑白灰关系这四大形式美法则是适合于所有视觉艺术领域的普遍法则,它组成了整个宇宙的和谐之美.
三、课程总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平面构成中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并能够灵活运用。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一、本章首页
课程平面构成
章节
题目
第三章平面构成的造
型要素
班级08310
教学目的理解构成三要素的特征及三要素的构成规律,结合形式美法则,将三要素灵活应用于专业设计中.
教学内容1. 点的特征.
2. 线的特征.
3. 面的特征.
教学
重点
造型元素的特征及构成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大量的鉴赏及严格的分析过程,体验造型元素与视传的关系.
教学
方法
课堂讲授、实训教学
学时12
作业用点、线、面综合设计一平构作业,遵循形式美法则。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构成设计中的点线面是一切造型要素中最基础的,它存在
与任何造型设计中.对于一个设计着来说,点线面的构成
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这些基本要素及构成原则,是我们研
究其他视觉元素的起点,点线面通常被称之为"构成三要
素".
(二)教学步骤
3.1 点
3.1.1 点的定义:
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没有形状,是只具有位置的无限小的
抽象概念.(只有位置,没有面积)
在平面构成中:"点是相对而言的",是绘画语言的最小单位,
有任何的外形特征(圆方尖以及自由形等)3.1.2 点的视觉属性与情感表达
圆点:单纯,饱满,光润,易运动,完整有灵气,柔顺
方点:厚重坚实,静止稳定,冷静平衡,滞留感
尖点:锐利,醒目,跳跃
自由点:形象随意,自在,往往具有方向性,形成某种视觉动
态,有线的因素在内(如标点符号,音符,笔画)
实点:真实,肯定
大点:简洁,单纯,缺少层次
小点:丰富有光泽,琐碎,零落
虚点:虚幻,飘渺
3.1.3 点的特征
(1)点的线化:
将点按一定的密度有秩序的排列起来,这些点看起来就会有线的感觉,同时点的特征就会减弱,由于点的各种大小和形状,就赋予了这些线条非常奇妙的造型表现力.
点在线的轨迹上排列疏松虚线感
点在线的轨迹上排列致密实线感
(越密线感越强)
(2)点的面化:
无数的点不同方向密集排列,可构成面,点的特征就融入面中.可以产生神秘朦胧美感.
点排列的疏松面就越虚淡
点排列的致密面就越实在
3.1.4 点的构成形式
点细小,又具有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特征,其表现力是无限的,可创造出丰富的形态,不管是点构成线,点构成面或是点构成其他形态,点的构成都分为:等点构成,差点构成,网点构成.
(1)等点构成:由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点构成画面.单纯质朴有趣,视知觉感强.
(2)差点构成:由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点构成画面,画面变化多,层次丰富,具有运动感和现代科技特征.
(3)网点构成:现代印刷技术的一种特殊的构成形式,分辨率.在平构中,可以将点放大,让点的形态在画面上显现出来,有张力,具有肌理感和理性特征的表现方法.
3.1.5 点的错觉
视觉与客观不相一致所产生的现象,由于点的排列位置,色彩明度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大小,远近,空间等感觉.
3.1.6 点的相对性
自然界中任何形态只要缩小到一定程度,可称为点.如:窗户是建筑物中的点,建筑物是城市中的点;人是花坛中的点,花坛又是广场中的点.
作业:点的构成
规格:25cm*25cm
要求:原创性,做工细致,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3.2 线的特征
3.2.1线的定义:
在几何学中:线是点运动的轨迹,有长度有曲直变化,没有粗细变化.
在平面构成中:线有位置,有色彩,有宽度厚度与长度.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3.2.2线的视觉属性与情感表达
直线:给人以平静,明快,硬朗,锐利之感
长直线:显舒缓速度
短直线:显急促刺激
水平线:安静,高速运动
垂直线:刚强,端庄,急速升降感
斜线:飞跃,下滑
折线:可塑性强,动荡不安,焦躁
曲线:给人以柔美,优雅,轻松之感,表现弹力
借用绘图工具:光滑而理性,坚定果断,方向明确
手绘的曲线:有张力,顿挫上产生变化,具有生动丰富表现力
几何曲线:(弧线,抛物线,波状线)规范,典雅
自由曲线:自由,轻快,随意,奔放,有个性
3.2.3 线的构成形式
(1)线的面化
线虽然是独立的造型元素,但由于线进行某些方式组合,又可转化成面的形态,这就是线的面化.线的面化有两种形式:
A.线的反复平行排列,可转化成面的形态.不同形状的线排列,可以形成不同的面的形态.可以是光滑平整的面,也可以是粗糙不平的面;可以是单薄柔弱的面,也可以是刚强突出的面.
B.将线合围也可形成面,线成为面的边界轮廓.这种面是虚空的,必须加以各种各样填充,才能显示面的肌理特征.
(2)等线构成
(3)差线构成
由粗细不同的线排列组合而成.差线构成有三种情况:a.线与线之间的粗细变化或形状变化;
b.每跟线的一端到另一端产生的粗细变化;
c.每一根线的一端到另一端依据造型而产生阶梯状的粗细变化,也称为屏线构成.
4.线的错觉
作业:线的构成
规格:25cm*25cm
要求:原创性,做工细致,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3.3 面的特征
3.3.1 面的定义:
几何学中,面是是线移动后的轨迹,线的移动方向必须与线构成一定角度。
面具有位置、长度、宽度;面没有厚度。
平构中的:
(1) 面是二维空间最复杂的构成元素,不具备三维特征。
(2) 面没有厚度。
3.3.2 面的形态特征与心理特征
(1) 面的相对性
面的长度、宽度与整体比例产生大的差异,面的性质便向线和点的性质改变。
(2) 面的分类与心理特征
3.3.3 面的错觉
(1)大小的错觉(因环境对比产生大小的变化)
(2)同等大的两个圆,上下并置,上边的圆感觉稍大。
(3)带圆角的正方形,四边感觉略向内弯,不丰满。
采用稍向外弯的弧线,效果较丰满。
作业:点、线、面的综合构成
规格:25cm*25cm
要求:原创性,做工细致,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3.4 基本形
3.4.1 基本形的概念:
基本形是用点,线,面的基本元素,构成设计形态的基本单位形象.
3.4.2 基本形的产生:
(1)加法:基本形是由两个形象相加,相切,相交等组合方法而
成的.即是由一个形象与另一个形象相加在一起而成的
新形象.
(2)减法:基本形是由两个形象相减而成的.即一个形象被另一
个形象所减后形成的形象.
3.4.3 基本形的组合关系:
基本形是由基本元素点,线,面,基本形态圆,方,角,经过多种组合方法而形成的,构成新的形.
3.4.4 形象的群化
(1)群化构成的基本要领
a.群化构成要求简练,醒目,设计时基本形不宜太多,太复杂.
b.群化图形的构成要完整,美观,注意整体和外观美.
c.注意构图的稳定与平衡关系.
d.基本形要简练,概括,避免纤细和琐碎.
e.基本形之间的位置关系要适当,避免形成过于松散或拥挤的形象.
(2)群化构成的基本构成形式
a.基本形的线性组合.
b.基本形的对称或旋转放射组合
c.基本形的三角组合.
d.基本形的多方向的自由组合.
三、课程总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点线面的特征和造型因素,并能够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
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一、本章首页
课
程平面构成
章节
题目
第四章平面构成的基
本形式
班
级
08310
教学目的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主要形式,加深对形与形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形的组织创造力.
教学内容1.重复构成:2.近似构成3.渐变构成4.发射构成5.特异构成6.分割重组构成7.空间构成8.肌理构成
教学
重点
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理解和对基本形式的掌握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形象观念
教学
方法
课堂讲授、实训教学学时12
作业1.重复构成:2.近似构成3.渐变构成4.发射构成5.特异构成6.空间构成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平面构成常见的形式,有规律性和非规律性两大类:有规律的构成形式有重复,近似,变,发射,特异等;无
规律的构成形式有密集,对比,分割,肌理,空间等。
(二)教学步骤
4.1 重复构成
(1)定义:
指同一个画面上同样的造型重复出现的构成形式.
(2)特点:
采用重复的形式,加深印象,使主题的以强化,也是最具秩序和统一观感的手法.
(3)构成形式:
基本形的重复
骨骼的重复
重复骨骼与基本形的关系:
重复构成的基本类型
.
作业:绝对重复构成一张
规格:25cm*25cm
要求:原创性,基本形的选择要有所创新,做工细致,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4.2 近似构成
(1)定义:
形态的接近或相似.
(2)特点:
求大同,存小异,方能取得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效果.
(3)基本形的近似:
彼此类同的一系列基本形.
作业:近似构成一张
规格:25cm*25cm
要求:原创性,注意形态间的趣味性,做工细致,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4.3 渐变构成
(1)定义:
指基本形或骨骼逐渐地有规律循环变动,它会产生节奏,韵律,空间,层次感.
(2)特点:
渐变是矛盾缓和地发生变化,而不是强烈的.渐变讲究的是一个速度,要讲究速度的急缓.求大同,存小异.
(3)构成形式:
渐变是多方面的,形象的大小,疏密,粗细,距离方向,位置,层次,色彩的明暗,色调,声音的强弱,却可达到渐变的效果.4.4 基本形的渐变:
(1)形象渐变:
(2)大小渐变:
(3)方向渐变:
(4)虚实渐变:
(5)位置渐变:
(6)明度渐变:
作业:渐变构成构成
规格:25cm*25cm
要求:原创性,注意速度的控制,做工细致,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4.5 发射构成
(1)离心式:
(2)向心式:
(3)同心式:
(4)移心式:
(5)多心式:
作业:发射构成
规格:25cm*25cm
要求:原创性,做工细致,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4.6 特异构成
(1)特点:
特异构成要求形态间的突破既要有巨大反差,两者之间又必须要有很巧妙又很有趣的联系,特异部分应集中,数目应稀少,巨大的反差和巧妙的联系是特异构成的显著特点和要求.
(2)构成形式:
a.位置的特异:
b.形象的特异:
(3)方向的特异:
(4)大小的特异:
(5)色彩的特异:
(6)肌理的特异:
(7)空间的特异:
(8)骨骼的特异:
作业:特异构成
规格:25cm*25cm
要求:原创性,注意画面中的趣味性,做工细致,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4.7 分割重组构成
(1)定义:
将画面按需要进行切割分解,然后重组新的画面.即:一种破坏行为.
(2)特点:
破坏的过程富于秩序,破坏的产生部位,建构新形象而产生意义的意残重构或剪切图形,再按某种规律重新组构,使图形焕发新意的剪切重构.
4.8 构成形式:
(1)意残重构:
(2)剪切重构:
(3)自由分割:
4.9 空间构成
(1)定义:
在平面上,空间上一个视觉幻像,是在二维平面上模拟三维空间的形式,使二维平面具有长,宽和深度的空间构成.
在平面构成中所谈到的空间形式就是人的视觉感觉而言的,具有平面性,幻觉性,矛盾性.
(2)平面空间的表达方法
(3)构成的形式
作业:矛盾空间构成
规格:25cm*25cm
要求:原创性,做工细致,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4.9 肌理构成
(1)视觉肌理:对物体表面特征的认识.
常见的肌理制作方法:
A.绘写:用笔进行,自由绘写或规律绘写直接产生的肌理效果.B.拓印: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着色,用纸覆盖其上,然后均匀挤压.
C.熏炙:用火焰熏炙,使纸的表面产生自然肌理.
D.自流:将油漆或油画颜料滴入水中,以纸吸入也可将颜料滴入纸上,使其自由流淌或用气吹.
E.拼贴:将各种纸材和其他平面材料通过剪切,分割后,更新组合一张新的画面.
F.印刷或自印:用丝网版,石版,钢版,木版,树皮,树叶,面料
等,自行印刷所产生的肌理效果.
(2)触觉肌理:手或皮肤在触摸物体时的感受.
A.现成的肌理:
将纸,布,绳,金属片,碎玻璃,沙等现成材料稍加处理,贴附于平面.
B.改造的肌理:
采用某种工艺手段,对材料表面加工改造,形成新的肌理效果.
作业:4幅肌理构成
规格:10cm*10cm
要求:采用四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去做.
4.9 图案反转及图形共生
(1)图形与背景交替呈现:
(2)图形和图形交替呈现:
在一个图形中隐藏有其他的图形,当注视画面的整体时,很难觉察其中存在其他图形,只有当在集中精力探索时才会发现其他图形,原形象则随之消失.
三、教学小结:
通过这章节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了解到许多平面构成的知识,也能够灵活的运用。
对重复构成、近似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特异构成、空间构成进行了强化训练,使学生不仅能够动手也能够动脑,主动设计。
课程总结
通过学习,明确构成设计的目的,理解造型的基本要素,掌握构成的基本原理,熟悉设计法则,能将构成的知识运用到专业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