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作文应对策略规划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及作文应对策略分析
指点迷津
命题趋势
1、以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打。

2、贴近自我和关注生活是主流。

3、真实诚挚和健康向上是主调。

4、理性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主旨。

应试策略
·1、审清题意。

·2、积累素材。

·3、搭建结构。

·4、优化语言。

·5、打造亮点。

注意事项
一、忌审题片面,要把握主旨。

二、忌论题贪大,要准确简明。

三、忌结尾草率,要发人深思。

四、忌立意雷同,要独僻蹊径。

五、忌用例不当,要扩大幅射面。

六、忌杂乱无章,要条理分明。

一、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
1.以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为主打。

分析2009年全国的18道作文题,其中材料作文9道,命题作文8道,话题作文只有1道。

可见话题作文渐渐淡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所以201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还将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主打天下。

值得注意的
是,2009年高考作文中出现了半命题作文。

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由于其开放性比较大,补充题目显得格外重要,对此,考生应当加以重视。

2.贴近自我和关注生活是主流。

从近两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个性,关注社会。

这必将是2010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

2009年高考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的“我与故事”、天津卷的“我说90后”,三个直辖市的作文一致地以“我”入题,直接关照了“我”身边的世界。

以“我”的眼光看自己、看世界,是避免假、大、空的策略,更是体现了“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展示自我个性的正确途径。

作文题目关注生活,尤其关注社会热点是激发考生写作热情的有效方法。

2009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都能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如江西卷的关于“圆明园流失兔首、鼠首的拍卖事件”,辽宁卷的关于“明星代言”,安徽卷的关于“弯道超越”,江苏卷的关于“品味时尚”,都直接针对社会,选取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3.真实诚挚和健康向上是主调。

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要表达真情实感。

题材的选取上,要从自己熟悉的或亲身感受的生活中选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情感的表达上,要融入一种诚实、守信、宽容的心理,体现人间的真爱。

如2009年湖南某考生写的《踮起脚尖》,朴实地叙述了夜深了躺在床上难以入睡的“我”等待在外谋生的父母回家这样的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
由于文中再现了父母回家后怕吵醒“我”而“踮起脚尖”上楼、开门、给“我”盖被子等细节,所以生动地表现了父母对子女伟大的爱。

这样的细节往往就蕴涵着父母的深情。

4.理性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主旨。

2010年的高考作文,在整体上应该会继续保持理性的倾向。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考生引向理性思考的路上,培养考生的思辨能力。

如2009年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就是要考生谈“绿叶”和“根”之间的依存关系。

“根”滋养哺育“绿叶”,“绿叶”才得以葱绿茂盛;“绿叶”心怀感恩之情,纵使飘零一生,也眷恋不忘“根”对自己的呵护。

“根”作用于“绿叶”,“绿叶”反作用于“根”,这种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近几年高考作文中新材料作文比较流行,我想关键是由于这种新材料作文让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够从多角度加以阐发,有利于培养考生的发散思维。

因而考生在复习中,要加强对这种新材料作文的训练,培养自己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2010年高考作文应试策略
1.审清题意。

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

首先,要读懂材料。

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的“弯道超越”,考生在写作时要明确两个方面,一是“弯道”,既可实指困难大、变数多的赛车弯道,也可虚指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充满着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具风险性、挑战性,同时也充满机遇。

可见,这
个“弯道”含有比喻义和引申义。

二是“超越”,就是超出、越过之意,如超越障碍、解决疑难、走出险境等。

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要在困境、转型、变化的关键时刻,抓住机遇,战胜自我,奋发向前。

其次,要辨析概念,扣住题眼。

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的“品味时尚”,考生在写作时就要理解“时尚”的内涵,“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审美、创意、时兴、有人认同和追求。

考生可以选取“时尚”的事物、生活、理念来“品味”,也可以把“时尚”作为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品味”。

同时,要把握住题眼“品味”,写作的重点要放在“品味”两个字上面,“品味”就是“仔细体会,玩味”。

最后,用好提示语,把握好材料的感情导向。

如2009年高考江西卷的关于蔡铭超以高价拍下铜兽首的材料,考生就要全面地把握材料所含信息,体会命题的含意。

材料中的信息要点有四:(1)国人强烈反对拍卖圆明园非法流失的兔首、鼠首铜像;(2)佳士得拍卖行仍将其在巴黎拍卖;(3)蔡铭超高价拍下这两件文物,但事后拒绝付款,造成流拍;(4)人们对此有种种议论。

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分析,就可以揣摩出命题人的意旨,就是要考生对文物造成流拍、称了国人之愿的蔡铭超的行为发表支持性、肯定性看法。

只有把握了这个主旨,下笔才不会跑题,观点才不会偏离题意。

试想,谁要是逆国人之愿去对蔡铭超发表批判性、否定性的观点,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
2.积累素材。

贯穿整个复习过程,应坚持不懈做好的一项工作,就是强化素材的积累。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的积累,考生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文章的。

考生应注意积累如下八个方面的素材:(1)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情的;(2)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的;(3)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的;(4)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的;
(5)省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的;(6)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的;(7)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的;(8)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的。

同时考生还要明确素材积累的多种途径。

如对“借”这一素材就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
从课本:(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从生活:船要远航,离不开帆和桨,帆使船借助风力,桨使船产生动力。

从自然:(1)紫藤萝和牵牛花,虽然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月亮本来是不发光的,它借助太阳光才有了自己的阴晴圆缺。

从历史:(1)诸葛亮巧借东风;(2)萧规曹随。

从名人名言:如牛顿说:“我之所以比笛卡儿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搭建结构。

好多时候老师都对考生讲,高考时要带着“作文”进考场。

这说的不是准备作弊,而是要求考生在进入考场前,心中要明白自己熟悉的文章结构。

最基本的要掌握记叙文、议论文两种体裁常见的结构方式。

如记叙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线索串珠式、时空贯穿式、画面组合式、穿插回放式和巧设悬念式。

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和对照式。

有时考生不光要掌握这些大的框架结构,还要细化到每一个段落,如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如何进行论述。

好多考生只会用简单的观点(分论点)加材料来论证,缺乏分析,没有把观点和材料有机地连接到一起。

这就要在平时做好建构,如下面的例子:
古人云“自古才子出寒门”。

(论点)古今中外成才者,大多出自贫寒人家。

范仲淹两岁丧父,幼时读书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司马光亦出身贫寒;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还供姐姐读┦椤…(列举论据)这都是幼时曾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

“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就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

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

穷则思
变,贫穷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能激励人奋发上进,这又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分析)
上面这则材料就做到了观点和材料的有机连接,对论据的分析和阐述使论点鲜明。

4.优化语言。

语言要有文采,这是发展等级里的要求,“有文采”就是要求作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但并不是一篇文章中这几个要求都要具备,其实只要有一个亮点,就能使文章出彩。

如引用名言警句,与历史名人的故事相配合,如果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也能显示出考生的语言功底,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可信度。

如2009年某安徽考生的高考作文《转弯之后,是个春天》的片断:
青山相伴,浊酒相随,菊花相依,归隐山林,自成乐趣,享受恬静幽雅的自然风光。

陶渊明是一个成功者,他能无畏而平静地离去,释然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他走进青山绿水间,在竹篱茅屋下,秋菊小径上,自酌一杯淡酒,缓缓送入口中,享受那一份宁静,享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静谧致远。

或许,他真的属于自然,他热爱自然,喜爱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恬淡生活。

他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品格,最终使他与仕途无缘,成就了他的文学梦,迎来了转过弯道之后的灿烂春天。

文中四次引用陶渊明的诗文名句,印证了陶渊明的成就,这些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很有说服力和表现力。

5.打造亮点。

高考作文不比平时作文,由于阅卷时间紧任务重,又因为考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往往雷同,阅卷老师一直处于疲惫状态,这就要求考生作文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这样分数就有可能上去了。

那么如何打造亮点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1)以漂亮的卷面“迷住”阅卷老师的眼;(2)以闪亮的标题“煽起”阅卷老师的情;(3)以靓丽的“凤头”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4)以优美的文笔打动阅卷老师的心;(5)以精彩的“豹尾”勾住阅卷老师的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