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让学引思”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在线教学参考第49卷第12期
2020年12月
以“让学引思”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
李玉斌
(甘肃省古浪县古浪初级中学甘肃武威733100)
文章编号:l〇〇2-218X(2020)12-0008-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而“让学引思”强调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他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结合生 活经验进行学习和思考。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 师应该坚持“让学引思”教学理念,按照“让学引思”的教学流程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
—、“让学引思”在测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测量实验包括直接测量实验和间接测量实验。
直接测量实验是指直接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获取 数据并完成实验。
间接测量实验是指先测量某些物理量,再利用相应的公式、图表找到待测物理量。
如 “测量质量”属于直接测量实验,“密度测量”和“电阻 测量”属于间接测量实验。
测量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在间接测量实验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深人分析实验原理,学习实验基本
的回答给予肯定。
利用肯定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从 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同时肯定的反馈能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使学生有一种“我这样做是对的,继续顺着这个方向前进”的心理暗示。
在这 种喑示下体验式实验更容易使学生有所感受,感受更 加真实可信。
由于体验式实验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即使教 师用一系列问题进行引导也可能出现与预期不同的情况,此时要对学生的所做及时反馈。
对学生“跑题”问题,一般是鼓励学生的新问题新想法,如果学生的新想法处理起来比较简单,所需时间较短,教师讲解后学生易懂,就将学生的问题作为小型的延伸,及时 处理;若提出的问题以学生的现有水平难以理解或解释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解释费时,则在鼓励学生有新想法的基础上,把问题放在课下,使学生独立或者小组讨论进行研究。
不能对学生的“跑题”问题冷处理,更不能打击学生“跑题”。
例如,在自由落体的实验中,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后,有学生根据体验说:“老师,我感觉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您说对吗?”在学生提出这种疑问的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的反馈,巩固学生的自信,同时应引导学生继续研究。
体验式实验虽然是一种注重学生过程体验与领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步骤以及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即使用公式计算或图表 获得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以“质量测量”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建实验 教学情境导人新课。
教师拿出一个预先准备好的秤,请几个身高不间的学生称自己的体重。
然后提问:哪 种测量工具可以用来测量1元硬币的质量?怎么测 量?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了解托盘天平的基 本结构和用法。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各小组完成实验后,教师随机选一个小组演示实验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给出 意见,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如何测量一根绣花针的质量?学生自然会想到和测量硬币质量的方法一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 试测量,毫无疑问,学生的尝试会失败。
这时教师点 拨:一根绣花针的质量太小,托盘天平无法显示数据,如果测量几十根绣花针的质量,能测出来吗?如何得 到一根绣花针的质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
悟的实验类型,但体验式实验的定性结论是实验的目 的之一,所以对使用结论也要高度重视。
在教师贯穿 始终的引导下,学生的体验要不断递进,进一步升华 为实验知识与方法的理解。
三、小结
从体验式实验设计的角度来看,全员策略是体验 式实验开展的基本要求;兴趣策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的重要方法;开发策略是体验式实验开展的重要 条件;期望策略是保证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策 略是体验式实验教学成功的必要保障;反馈策略是教学相长的必然因素和教学效果检测的主要形式。
其中引导策略与反馈策略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以上 六个策略是教师进行体验教学设计成功教学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 唐海强.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哈尔
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7:180-207.
[3] 郑初汀.创模式,优设计,重体验[J].基础教育课程,
2〇14(11):33-3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编辑:刘富民)
i
E-mail : XWL551 @163. com
Vol.49 No.12
Dec.2020f D b i f教学参考
课改在线
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输人相应的表格中,老师结合实 验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
分析绣花针 的测量实验数据表,你发现哪个测量结果有较大误差?在测量绣花针质量的实验中,你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原因是什么?
在这个实验教学中,教师先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 测量1元硬币的质量?从而引出学生需要学习的测量工具—
—托盘天平。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学习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
再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绣花针的质量,学生刚开始往往会直接测量一根绣花针的质量,当实验失败时,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失败的原因。
最后,组织学生按照正确的实验方法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 中的原理.掌握间接测量方法的本质。
二、“让学引思”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从狭义上讲,验证性实验是对科学理论正确性的检验;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为验证猜测而进行的实验。
基于“让学引思”教学理念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物理问 题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证研究确认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以“浮力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教学为例。
首先,教师构建教学情境导人新课,给学生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小球的重量,读取弹簧力计的 值,然后用手向上托住小球,读取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最后将小球浸人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读数是否变化。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要求学生再实验中注意:(1)小球部分或完全浸没在液体中;(2) 小球浸人不同深度的液体中;(3)将小球浸人不同的液体中。
这三种情况下,小球都受到浮力。
教师提问:沉到液体底部的小球也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事先准备一套实验设备,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当小球浸入液体中时,弹簧力计的读数先减小后不变。
从而得到结论:小球浸入液体中时也会受到浮力作用。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沉到液体底部的小球是否受到浮力?哪些因素会影响浮力的大小?
根据之前的实验现象,学生容易认为小球浸人液体的深度会影响浮力,此时,教师不应立即否认学生的猜测,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引人“物体排 开液体的体积”这个概念,让学生猜想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小球完全浸人液体时浮力不变,从而验证了浮力大小和浸人液体的深度无关的结论,从侧面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在完成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教师给各实验小组
分发浓盐水,让学生重复实验步骤,细心的学生会发
现,浸入盐水中的小球受到的浮力大于浸人水中时的
浮力,从而得出结论: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此时,教师结合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和讨论。
(1) 在浸入和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何不同?
(2) 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系吗?
(3) 小球完全浸人后,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没有变化?
在这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进行演示实验,
然后总结实验结论,让学生明白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
浮力,再并指导学生猜测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根据
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后验证猜想,小组实验结
束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实验结论进补充和完善。
三、“让学引思”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教师
提出研究性问题,给出实验探究的方向,指导学生开
展探究性实验。
以“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教学为例,教
师先用视频呈现凸透镜下的物体,然后给每位学生发
放一个凸透镜,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中的字是放
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
学生的答案各不相
同,心中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用凸透镜观察同样的物
体,大小、方向会不同?教师不急着解答疑问,而是让
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了解实验的主题和目的。
教师提问: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像和倒
立缩小的像,可以观察到倒立等大的像吗?然后组织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
通过实验学生可
以很容易发现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位置是像放大缩小
的分界点。
让学生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看看是否可
以成像。
学生会发现没有成像,但会有直径和透镜一
样大的平行光线。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 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在哪里?
(2) 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图像是放大还是缩小?
(3) 移开光幕凸透镜仍会成实像吗?
(4) 成实像时,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实像是靠近透镜还是远离透镜?大小怎么变化?
教师在实验开始之前用视频展示凸透镜下观察
到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实
验,在实验数据基础上介绍各种情况下凸透镜的应
用,最后组织学生思考问题,通过思考问题总结出凸
透镜的成像规律。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除了讲
解物理知识外,还需要运用“让学引思”的教学模式培
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编辑:刘富民>
i
E-mail : XWL551 @ 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