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理性的概念是康德在《何为启蒙?》(1784)一文中最
早提出来的。
不过,公共理性直到罗尔斯以后才逐渐被人们
广为承认并接受。
在罗尔斯看来,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国家
的基本特征,其运行的目标是公共之善或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核心是公共性。
公共理性首先表现为民主国家公民的理
[1](p225)
性,也就是说是那些能够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
后来罗尔斯又写了《公共理性观念再探》一文,对公共理性作
了进一步的解释:所谓公共理性就是指各种政治主体(包括
公民、各类社团和政府组织等)以公正的理念,自由而平等的
身份,在政治社会这样一个持久存在的合作体系之中,对公
共事务进行充分合作,以产生公共的、可以预期的共治效果
[2](p1-46)
的能力。
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环境下更好
公共理性属于公民的理性,是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
罗尔斯强调它是民主国家的一个基
本特征。
因为在贵族政体和独裁政体中,“公共善”的问题是由统治者来考虑决定的,因此一般说来
是不可能通过公共理性的方式进行的。
而在民主社会里,公民作为一个“集体性的实体”,在制定以
及修正法律时相互发挥着最终的和强制性的权力。
公共理性之所以是公共的,是因为它由如下三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第一,作为自身的理性,它是公共的理性;第二,它的目标是公共的善和根本性的正义;第三,它的本性和内容是公共的,这一内
容是由社会政治正义观念表达的理想和原则所给定的。
个问题领域,会有不同的思考与反应方式:理性的与非理性的。
理性的方式是一种相互探讨、相互沟
通,以求得共识的理智的方式。
这里可以借用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的某些分析。
也就是说,具有
不同宗教信念、哲学思想、文化背景的人,都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与沟通方式,共同进入一个公共的
世界。
在这里,理性的人们能够就公共关心的问题形成一个可接受的框架,进行讨论与论辩,并最终
取得共识。
公共理性既然以理性的沟通为手段,以求得共识为目的,那么它的原则就是开放、公开。
“开放”即作为公共世界,公民皆可进入这一问题领域,对其进行思考与探讨,乃至进行激烈的论
争;“公开”即这样的思考可以并且应当见诸舆论,由公共舆论来展示公民的共识。
一旦公共理性取
得共识,即可称取得一致的“公共意见”。
公共理性的运作方式首先表现为有关公共问题域(它包括从家庭、市民社会到国家的不同组织
范围)的某种伦理观念或思想的产生。
它一般由学者所提出,并见诸于传播手段,包括书籍、报刊、
电视、广播等,然后在媒体上讨论乃至争论,形成一种公共舆论,最后形成公民的共识,为社会所接
受。
社会接受的方式亦有不同的层面:道德层面上的,由舆论转化为行为的约束,成为人们的行为方
式,久而久之就积淀为习俗与习惯;法律层面上的,通过立法机构的立法程序而成为法律。
公共理性运作的结果是产生一些公共的伦理行为规范,这是公共理性活动的目标。
这些公共的伦
理行为规范可以称为“公共善”。
它们是一些维系人们社会关系的基本道德观念与价值,如权利、自
由、平等、正义等等。
其中尤为核心的是权利的平等与保障,自由的限度及其与平等的矛盾,分配的
公正及其与效率的关系。
可以说,一社会对这些基本伦理规范所达到的公共理性的程度,标志着该社
会的民主的成熟程度、文明的发展程度。
人类社会及其文明从古发展至今的过程,从伦理的意义上
说,就是对这些基本价值的认识并将之付诸实现的过程。
有鉴于此,对公共理性问题加以关注,使我
们社会的公共理性运作得更加自觉与合理化,乃是有益并十分重要的事情。
一公共理性以公共利益公共的善为旨归
()()。
公共理性是全体社会成员关于公共问题的公开论辩
和商讨是良善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的积极参与它
,,所论涉的是关于社会基本的原则价值观和利益这
、,
些对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着最切身最直接的联
、
系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和成长因此公共理性的目标
,,
[7]
是公共的善和根本的正义但公共理性不但以
“”。
公共利益为最终归宿而且努力寻求作为公的公
,“”
共利益和作为私的个体利益的统一和平衡作为
“”。
个体利益它涉及个体的公民身份和独特利益是与
,,
其他个体有着鲜明差异的利益只有自身最为能感
,
受和体验它的存在及其价值和意义一个良善的社。
会和国家它是尊重每个成员的合法利益一个具有
,,
责任和风范的公民组织也是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利
益的。
二公共理性植根于民主社会中尽管对民主()。
及民主社会的概念存在诸多解读和争议但民主和,
民主社会仍是当今绝大多数国家追求的目标即使,
在专制国家中统治者也不能明目张胆以暴力实行,
统治而总是以标榜民主自居可见民主和民主社会,,
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民主社会中法治平等。
,、、
正义人权自由是其最基本的信条公共理性的生、、,
成和运使是以民主社会中最基本的信条为保证和前提的只有个体间的平等社会的正义法治的健全,、、、
制度的公平等作为后盾才能使公共生活得以构建,
和丰满进而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之间达成共,、
识走向双赢最终互惠互利
,,。
三公共理性是理性能力和道德能力的统一
()
体理性能力也称之为认知能力公共理性作为一。
,,
种理性能力它通过一系列严谨的逻辑推演归纳而,、
得出行为判断权衡利益的得失是关于做与不做,,、
怎么做的问题作为道德能力它把更多的焦点放。
,
置于公共利益上而不一味考量自身的利益它是人,,
与人在交往和合作中应具有的一种能力正如罗尔,
斯指出的公共理性的价值不仅包含基本的判断
:“、
推论和证据之概念的恰当运用而且也包含着合乎,
理性心态公平的美德公民正是凭借这两种能
、”。
力参与到公共生活的构建之中。
四公共理性源于个体理性又高于个体理性
(),。
个体理性谋求的是私人利益私人利益得以承认和
,
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个体利
,
益也就无所谓公共理性的提出当个体理性得以
,。
极致和极端发展就会威胁和伤害他人利益甚至公
,,
共利益因此只有公共理性才能在自身利益他人。
,、
利益和公共利益中寻到平衡它克制个人理性中纯
,“
粹工具性消极性的一面高扬个人理性中交往性
、,、
[9]
普遍性与积极性的一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
”。
“,
共理性源于个人理性又高于个人理性它摆脱了个
,
人理性所具有的偶然性与主观性而拥有必然性与
,
[10]
客观性
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是当代研究公共理性理论的权威。
根据罗尔斯的研究,康德1784 年《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率先提出“公共理性”的概念,即“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康德认为,“唯有它(公共理性)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康德提出理智、公开与理性三者,构成公共理性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那么,什么是公共理性呢?善”。
他认为,“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基本
特征。
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
份的人的理性。
他们的理性目标是公共善,此乃
政治正义观念对社会之基本制度结构的要求所
在,也是这些制度所服务的目标和目的所在”[13]。
当然,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概念还是不十分明确的,
但他把公共理性的概念与民主国家、公民、公共
善、政治正义和社会的基本制度结构联系在一起,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道德性。
罗尔斯认为“公共理性在三个方面是公共的:
作为公民的理性,它是公众的理性;它的目标是共
同的善和基本正义问题;它的性质和内容是公共
的,因为它是社会的政治正义概念所赋予的理想和
原则,并且对于那种以此为基础的观点持开放态
度”[12]。
博曼指出,为了实现公共理性的“公共”属
义大师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指出:“按照我的理
解,公共理性的观念属于秩序良好之宪政民主社会
的一种构想。
这种理性的形式与内容———其为公民
所理解的方式及其对于公民之间政治关系的阐释如
何———是民主观念自身的组成部分……公共理性观
念具体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与政治价值层面,这些
价值用以决定宪政民主制政府与其公民之间的关
系,并决定公民与公民之间相互关系。
简言之,公共
理性观念关怀怎样理解政治关系的问题。
”⑥在罗尔
斯的眼中,像文学、艺术、宗教、社区文化、同性恋都
具有广义政治文化的内涵,都对建设一个高度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社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
响。
显然,所谓“公共理性”是现代宪政法制社会的
一种精神原则,它不代表体制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
意志,也不是起强制作用的政策法律,而是在一切社
会活动的“公共领域”中倡导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
尚,是协调人与政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文化关
系的一种暗驱性手段。
在文学多元化的自由主义时
代,强调“公共理性”能起到体制外、法律外的社会引
导和劝诫作用,使文学活动能在确保多元特征的基
础上有一个便于操作、易于判断的创作生产的最低
底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和避免文学活动无法
控制、混乱无序的情况发生。
(1)真实原则
2007 年7 月16 日晚,有人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名叫史《
上最恶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现场千人哭成一片的》
帖子此后,传统媒体和网络骂声一片然而警方的调查却证。
明这是一起冤假错案真相大白之后,那些义愤填膺的人“”。
群不见了,但是那位可怜的后妈再也无法回到以前的生活,
④
据说,她甚至企图用自杀的形式来洗脱自己的冤屈。
在这次网络事件当中,网民没有调查清楚事实是否属
实,就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道德评价标准行事,固守继父继母
“
都是虐待孩子的成见,对一个无辜的人进行猛烈抨击再如
”。
邓玉娇事件,一件在法律意义上颇为普通的案件却在短短
“”
数天内演变成牵动全国的公共事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
于,该案件在极大程度上符合了网民烈女斗贪官烈女抗“”、“
暴的想象各类QQ 群和邓玉娇维权网迅速建立,有些网”。
“”
民的行为几近偏激与疯狂一位当地官员发给记者的短信颇。
为无奈:谁接受采访,不管是说什么,第二天都会被网民骂“
⑤
死”。
(2)可靠原则
随着事件的推移,围绕杭州飙车案的70 码争论将趋平“”
息,但7 月底杭州市西湖区法院的法官们称被莫明其妙地“”
卷入了一场风波原因是7 月21 日上午,有网民以受审的。
“
飙车案主犯胡斌竟是替身?看图!为题在复兴论坛上发了”“ ”
⑥
一个帖子网民怀疑受审时的胡斌与受审前不是同一个人,。
并通过人肉搜索发现更替者是一位叫张礼石蔡的出租“” “ ”
车司机后来一位刘姓男子通过媒体向人们澄清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