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型禽腺病毒在我国鸡群中的流行情况和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型禽腺病毒在我国鸡群中的流行情况和防控措施
作者:李敏,马玉峰,杨振
来源:《兽医导刊》 2017年第1期
李敏马玉峰/ 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杨振/ 扬州优邦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腺病毒是全世界家禽和野禽常见的传染病原。

许多腺病毒可在健康禽体内复制,症状非常
轻微或不表现感染症状,但有一些因素,特别是并发感染时,腺病毒可成为条件性病原。

根据
血清学关系,禽腺病毒可以分为12 个血清型 (FAdV 1-12)。

而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
将禽腺病毒的12 个血清型分为5 个亚群(FAdVA-E)。

I 群禽腺病毒在中国鸡群中发病率非常之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在水禽中也有发病的报道。

主要造成鸡群的包涵体肝炎和心包积液
两种临床类型,给养鸡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通过对流行地区腺病毒的跟踪监测和对
病毒的分离鉴定,以了解I 型禽腺病毒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和现状,同时对该病的防控提供一定
的措施。

一、I 群禽腺病毒的流行特点
根据笔者统计,目前在全国多个地区均有该病毒的发生(表1),该病可感染1 ~ 6 周龄任何品种鸡。

发病日病程短的4 ~ 8 d 逐渐恢复,一般7 ~ 10 d,也可以持续2 ~ 3 周甚
至更长的时间。

发病鸡群死亡高峰多持续期4 ~ 8 d,病程8 ~ 15 d,死亡率10% ~ 60%
不等。

禽腺病毒可引起包括包涵体肝炎 (IBH) 、安卡拉病/ 肝炎和心包积液综合征 (HHS) 、
以及肌胃糜烂或溃疡(GEU)。

目前我们检测发现两种常见症状:包涵体肝炎(IBH) 和安卡拉病/ 肝炎和心包积液综合征 (HHS)。

鸡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病可以感染2 ~ 7 周龄鸡(白羽、黄羽、蛋鸡、817 肉鸡)。


鸡从30 日龄起至产蛋高峰期均可发病。

该病2014 开始在我国多地区呈普发态势,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传染病。

致病病原已经确定为Ⅰ群4 血清型腺病毒(基因型C)。


鸡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翅膀下垂,羽毛蓬乱,曲腿蹲立、伏卧不起,鸡冠和肉髯
发白症状,临死前鸣叫、扑腾、挣扎,并出现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解剖可见肝脏出血、心包
积液,肾脏肿大坏死,肺充血水肿,胸腺充血肿大等症状(图1)。

据报道,病毒在健康鸡群
和发病鸡群普遍存在,条件致病。

多与其它病毒混合感染,如CAV,IBDV 等。

包涵体肝炎发病率不高,目前在白羽肉鸡零星发生。

7 d ~ 20 W鸡均可发生, 3 ~ 7
W多发,主要发生于雏鸡,病雏生长受阻、羽毛蓬乱、蹲伏。

多于48 h 内死亡或逐渐康复。

鸡群发病后会突现3 ~ 5 d 的死亡高峰。

死亡率低,可能至10%,个别可达30%。

有时病程也
可持续 2 ~ 3w。

解剖可见肝肿大,边缘钝厚,表面有大小不等出血点、条、斑,黄白色点状、斑状坏死灶,色泽变淡。

肾脏肿大,胸腺充血,也可见少量心包积液(图2)。

禽腺病毒可以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腺病毒通过孵化的蛋垂直传播,雏鸡1 日龄就可能分
离到病毒,但正常情况下3 周龄后开始排毒,4 ~ 6 周龄排毒高峰。

蛋鸡转群时排毒量最大
在5 ~ 9 周龄,但在14 周后仍可排泄70%,在一只鸡上经常可分离到2 ~ 3 个血清型的病毒。

当腺病毒常在时,约在产蛋高峰前后有两次排毒期,大概由于高峰产蛋作为一种应激或高
水平激素引起病毒活化,这可通过种蛋最大限度的传给下一代。

病毒还可在粪便、气管、鼻粘膜以及肾脏中存在,因此病毒可通过各种排泄物水平传播传播,其中粪便中病毒的滴度最高。

主要是通过接触带毒的粪便传播本病,水平传播速度比较缓慢。

二、实验室诊断
(一)病毒分离培养
分别取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和包涵体肝炎症状的病死鸡的肝脏研磨,反复冷冻3 次,高速离心,取上清液,通过绒毛尿囊膜途径接种7 日龄SPF 鸡胚,37℃培养观察5 ~ 8 d,鸡胚死亡,剖检可见鸡胚体发生明显病变(图3)。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
1. 目的基因的扩增。

从收集的样品中,采用试剂盒提取DNA,使用设计的针对禽腺病毒Hexon 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1%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样品中均可以扩增出830bp 左右的I 型禽腺病毒Hexon 基因目的性基因片段( 图4)。

2. 目的基因测序分析。

对待检样品的PCR 产物送金斯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基因测序分析,进化树显示,样本中分离的禽腺病毒属于两个基因型( 图5)。

三、防治
加强鸡场生物安全的控制是防治该病关键。

经调查发现,发病鸡群多数发生在养殖密度大的地区和饲养时间长的养殖场,这些鸡场无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环境污染严重。

鸡群应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如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生症、霉菌毒素等诱因均可与腺病毒发生协同感染。

建议从腺病毒检测阴性的种鸡场进雏鸡。

在活疫苗的选择方面要慎重,避免使用污染其它病原的活疫苗,选用活疫苗一定要确保外源病毒包括禽腺病毒阴性。

发病鸡群无特效药物,可增加营养以增强体质,添加适量抗生素防继发感染。

死亡率高的鸡群可以注射特异性卵黄抗体或血清。

因本病目前无明确的致病机理,建议使用疫苗进行防控,使用发病地区分离的样本做成灭活疫苗给健康鸡群进行防控能达到90% 以上保护。

在肉鸡上,7 ~ 9 日龄和35 日龄左右进行灭活疫苗的接种,蛋鸡或者肉种鸡在开产前进行疫苗接种,可很好控制本病的发生。

四、分析和讨论
禽腺病毒发病原因较为复杂。

如1987 年在巴基斯坦的肉鸡发生心包积液综合征的原因是活疫苗污染。

很多学者证实腺病毒在健康鸡群中的感染和分离较为普遍,但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时才会导致鸡群发病,如感染了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或饲喂了霉变饲料。

鸡群感染禽腺病毒目前还没有有力证据证明该病的发病规律和原因,还需要在流行病学和病原检测方面进一步努力。

应对发病鸡场和该病流行地区使用的活疫苗进行调查和检测外源病毒,来确定是否与免疫活疫苗有关。

我国于1976 年首先在台湾省发生该病,随后在辽宁省、山东省、内蒙古省、河南省、江苏省、安徽省等地相继发现禽腺病毒的流行,2014—2015 年该病在国内呈普发态势,已经成为
一种严重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传染病,逐渐被人们重视。

尹燕博教授实验室对2007—2015 年我
国部分地区疑似Ⅰ群腺病毒引起的鸡包涵体肝炎的病料进行较为系统的病原诊断、PCR 检测、
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分离到60 株鸡包涵体肝炎病毒,多为Ⅰ群4 亚型腺病毒,即引起禽心
包积液综合征的病毒。

我们在实验室对收集的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在目前流行的禽腺病毒中存在两种基因型的病毒,在分离株中从山东样本中分离到两种基因型的禽腺病毒,引起的病理变化也不一致,其中
基因C 型的病毒主要引起禽的心包积液综合征;而基因型为E 的病原主要引起禽的包涵体肝炎。

这说明在我国禽场中存在的禽腺病毒成多样性,给我们的防治带来一定的挑战,足够引起我们
的重视。

在防控方面因本病目前无明确的致病机理,使用灭活疫苗进行防控,能给健康鸡群进
行防控能达到90% 以上保护。

同时再给鸡群使用活苗时要注意活疫苗外源毒的检测,避免活疫
苗携带病原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