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22例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豆状核变性22例临床分析
刘晓玲;刘晓燕;万闽劼
【摘要】@@ 1999~2009年,我院收治肝豆状核变性22例.现报告如下.rn临床资料:2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17岁.首发症状为步态不稳、四肢扭动16例,肝硬化4例,声音嘶哑、构音不清2例.其中3例患者有家族史.患者化验血铜蓝蛋白均低于0.2 g/L,裂隙灯下可见K-F环.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1(051)013
【总页数】1页(P40)
【作者】刘晓玲;刘晓燕;万闽劼
【作者单位】抚洲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抚洲,344000;抚洲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抚洲,344000;南昌大学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1999~2009年,我院收治肝豆状核变性 22例。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2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男 13例、女 9例,平均年龄 17岁。
首发症状为步态不稳、四肢扭动 16例,肝硬化4例,声音嘶哑、构音不清 2例。
其中 3例患者有家族史。
患者化验血铜蓝蛋白均低于 0.2 g/L,裂隙灯下可见K-F环。
5例头部磁共振示双侧基底节区及丘脑对称性异常信号影,15例 B超或上腹部 CT 示肝硬化。
患者均以 D-青霉胺为主要治疗药物,伴有四肢抽动者加用安坦。
其中
4例患者在 D-青霉胺治疗 3a后自行停药,半年后病情明显加重,出现明显神经
系统症状;2例以肝硬化为首发症状患者在服用D-青霉胺 2 a后出现进行性粒细胞
减少、脾肿大、黄疸加深、血糖升高、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症状,遂停用 D-青霉胺
后行脾切除。
讨论: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原发性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好
发于青少年。
其发病机制为胆道排铜障碍及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导致过量铜在肝脏、豆状核、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肝脏损害、神经精神障碍和K-F环等症状为主的多系
统多器官病变。
铜在脑内沉积部位主要在豆状核和尾状核,但大脑皮层黑质、齿状核也可受累,临床表现为少动强直综合征等锥体外系损害和(或)精神症状;铜沉积于肾脏引起近端肾小管损害和肾脏重吸收功能障碍,出现氨基酸尿、钙尿、蛋白尿等。
该病易误诊,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治极为重要。
临床治疗以 D-青霉胺为首选
药物,该药物可使血液和组织中的过量游离铜从尿液中排除,而且能与铜在肝中形成无氰复合物而清除游离铜的毒性,能诱导肝细胞合成金属铜硫蛋白发挥去铜毒的作用。
D-青霉胺用量为成人 1~1.5 g/d、儿童20mg/(kg◦d)口服,3次/d。
此外可服用锌制剂,禁食含铜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类、贝类、坚果、巧克力、蚕豆、豌豆等;暴发性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晚期患者可采用肝移植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
预后差,>30岁发病患者病情进展较快,治疗过程中 D-青霉胺药不能轻易停药,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