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折腾的人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隋炀帝折腾的人生
隋炀帝是个被高度符号化的人物。

在过去,他一直被当成昏君暴君的代表,简直没有哪个皇帝比他更坏。

在《隋书》《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里,他的形象已经够坏
隋炀帝是个失败的君主,有时候还很残暴,缺少亲情,但他并不昏庸,对女色也并不特别沉迷,把他描述成一个贪图享受的色情狂是不对的。

他的性格没有这么庸劣。

相反,他骨子里有一种强烈的文青气质,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他的诗歌写得
非常好,就像《野望》:“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笔力不输唐宋名家,有几个帝王能写出这样的诗?不光是写诗作赋,隋炀帝的文学气质随时随地都会流露,比如他甚至还一本正经地下令将茄子改名“昆仑紫瓜”,我承认这个名字有点傻,但其中的文青气息是不容否认的。


谷翻越祁连山,队伍必须赶在天黑前穿过山谷,而偏偏风霰冥晦,行进艰难,结果队形大乱,隋炀帝一行几乎遇险。

据史家推测,他的亲姐姐杨丽华就死于这次跋涉。

翻越祁连山后,隋炀帝没有停止,接着一路西行,一直走到玉门关。

此前帝王中,还从未有人到过如此靠西的地方。

《迷楼记》或者《隋唐演义》里的那个满脑子享乐的昏聩皇帝,是不可能做如此艰苦旅行的。

但是话说回来,如果隋炀帝是个只知道享乐的昏君,也许隋朝倒不会在他手里垮台。

问题就出在他满腹宏图大志,充满理想主义上。

他将年号定为“大业”,就想追踪秦皇汉武,创不朽事功,做一代雄主。

但是隋炀帝和王莽毕竟不同。

王莽的事功及身而灭,隋炀帝却留下了一个重要遗产:大运河。

这条河深深地影响到以后各个王朝的命运,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

帝国与运河
此外,王朝政治中心也需要大量粮食。

首都规模越大,距离粮食供应区越远,交通问题就越加凸显。

各个王朝对此的应对策略不尽相同,而这种策略选择往往影响到了王朝的最终命运。

秦汉时期首都在关中,主要产粮地在黄河中下游,粮食只需要逆黄河而上就行,交通运输问题还不太明显。

当然也有麻烦。

一个是从长安到黄河的这段漕渠,特别容易堰塞。

就像一个死循环一般,通了堵,堵了通。

这个问题毕竟还可以靠勤快来解决,可另一个问题是根本无解的,那就是从洛阳到长安,需要过三门峡的砥柱。

患”

东汉瓦解后,经过几百年的战乱,到了隋朝才再度出现大一统帝国。

这个帝国面临着新的形势。

它规模更大,精力更加充沛,需要更多的粮食,而产粮地已经开始渐渐南移。

光靠黄河中下游已无法供给庞大的帝国中枢。

所以,对于交通问题,隋唐帝国需要一个新的答案。

而隋炀帝提供的答案就是大运河。

千里长河一旦开
说,”
但却是一条新运河。

它比汴渠要直得多,而且相当宽阔。

堤坝大约高3到5米,宽大约35-40米。

隋堤两岸铺设大道,遍种杨柳,其景象就像白居易的诗中所写:“大业年中杨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恢弘程度远远超过以前的汴渠。

这么短的时间内挖出这样一道运河,可以想象当时的紧张情形。

在古代的条件下,导致的死亡人数一定非常庞大。

当然,隋炀帝的“政治美学”是不考虑普通人的死活的。

自古以来凡是注重“政治美学”的君主都是如此,可能是因为普通人没有美学价值吧。

就像后来的斯大林所说的,一个人的死亡是悲剧,而成千上万人的死亡
隋炀帝南下江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不增加些猥琐淫秽的细节,写实难餍后世文人之心,他们创作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故事。

比如野史里就说,隋炀帝专选一千名吴越少女拉自己的龙舟,又选了“一千只嫩羊”陪着少女一起拉船。

还有艳诗为证,“一千条锦缆牵娇,五百只纤腰挽媚”云云,据说隋炀帝看后“欢喜无限”。

隋炀帝欢喜不欢喜难说,但作者那副恨不得从书里爬出来挤到龙舟上替隋炀帝
“欢喜”的样子,倒是跃然纸上。

隋炀帝着急开通济渠,确实有顺便游览的想法,否则工期多半不会定得这么紧。

但要说搞这么大一个工程,就为了在上面划船,这个实在难以置信,而且也不符合
大业四年,隋炀帝又开了一条永济渠。

这条运河全长近两千里,沟通黄河和沁水、淇水,然后一路向北连接漳水和永定河,先到天津然后又折向北京西南的涿郡。

当然,所谓开永济渠,并非凭空挖出一条运河来,也要借助前人的运河系统。

隋炀帝主要就是沾了曹操的光。

曹操当年为了进攻袁绍,修了一条运河叫白沟。

永济渠的南段就利用了白沟河道。

但就算有曹丞相帮忙,这个工程量还是很浩大,动员民力
上百万,男丁不够用了,连妇女都一起上阵。

至此,隋炀帝的战略部署已经非常清晰了。

仓,他聚集了一支庞大力量,几乎四面八方的穷人都来加入他的队伍吃粮食。

当然,李密犯了一个战略错误。

这个仓实在太好了,老鼠掉进面缸里,李密哪儿都不想去了,就守着这个仓慢慢吃。

后来吃光了他也就垮台了。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是民力被用得太多。

隋炀帝太喜欢折腾,性子又太急,工程一个又一个,而且定的期限又短,民力实在不堪。

有人统计过,隋炀帝在八年间的22项力役共征用人力3012万余人。

这个数字实在太庞大了。

而且大运河的开通不仅耗费了大量人力,而且运输更方便了,诱使隋炀帝进一步折腾。

如果没有永济渠,也许东征高丽就不会发生,即便发生也不会如此大规模。

如果没有大运河,
殍。

此外,隋炀帝的政策还产生了一个致命问题。

要知道,隋朝脱胎于北周。

北周是当年宇文泰裹挟北魏六镇余兵入关所建,关陇军事集团是其力量来源。

不仅北周,后来的隋唐也是如此,举个例子就能知其大概:北周、隋朝、唐朝,三代皇室祖上都是来自北魏六镇中的武川镇。

隋炀帝最后逃到江都时,身边的卫士还是关中人,可见他何等依赖于关中的武力。

但是隋炀帝依托大运河,步步向东开拓,和关陇军
事集团渐行渐远,也就一步步走向末路。

所以,李世民后来对隋炀帝有一个评价:如果他长处关中,岂有倾败?
大运河的影响所及,当然远非隋炀帝一朝。

后来的唐宋,也都和这条河纠缠不清。

治军事上看它有极大的弱点。

各地的物资开始向腹地集中,停止了对西北的大规模输送,加剧了关中的凋敝,结果一个区区的西夏就能让北宋左支右绌,如果大运河依旧是以长安为目的地,西北的情形会好得多。

此后,中国经济进一步向东南移动,外患方向也从传统上的西北移到了东北,大运河的任务进一步发生变化。

它不再把物资从东方输送到西方,而是要从南方输送到北方。

隋炀帝的大运河系统以洛阳为轴心,现在就显得太偏西了。

因此,元朝给运河做了一次大调整,变成了一条从杭州到北京的直线运河,也就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

从此,隋炀帝的运河终告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