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处理复习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上的水循环通过三条主要途径完成,即降水、蒸发和水蒸气输送。
2.水体污染可据污染物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1)化学性污染:
耗氧污染物:糖类、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这类化合物耗氧量比值大致为1.1:1
植物营养物:氮、磷、钾、硫
水中营养物质主要来自化肥。
藻类
有毒物质:“五毒”—汞、镉、铅、铬、砷。
锌、铜、钴、锡等重金属,酚,氰,联苯胺、吡啶、硝基苯、多环芳烃,环境激素。
油类;酸碱及无机盐类(硫);恶臭
(2)物理性污染
悬浮物质指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物质,包括固体而后泡沫等。
热污染(冷却水);放射性污染(采矿)
(3)生物性污染主要指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3.水体污染的概念,污染源及污染物的分类、性质(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耗氧污染物(有机物、还原性无机物)、植物营养素、有毒物质
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
人类对水的使用主要是: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用水。
废水按其来源可分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排水)和雨水(雪)。
废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温度:一般较原水高,年变化在10~25℃之间。
气味:陈腐味、特殊香味(芳香化合物)、臭皮蛋味(H2S)
色:发色通常由溶解性和胶体物质产生。
灰褐色→黑色
悬浮物:水中的污染物质根据它的物理状况可分为漂浮物、可沉物、胶体物和溶解物等几类。
悬浮物(漂、沉、胶)∣过滤∣溶解物(胶)可用筛滤、沉淀等方法使其与废水分离。
沉淀设备中沉淀下来的物质中:有机物质——污泥;无机物质——沉渣;漂浮的杂质——浮渣。
流量的变化率为平均流量的59%~200%。
2)化学性质
有机化合物、无机物、气体、废水中的微生物
4.各种水体都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或自净能力。
水环境容量是指纳污水体通过自身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作用过程使得水体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亦即水体的自净能力。
(处理角度:水体的环境容量是水体所能承受的污染物的负荷)
利用水体的自净能力需遵循合理、谨慎的原则。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水体为什么可以实现自净?水体实现自净的关键是什么?
水体自净是因为"污染物质"可以作为其它生物生长所需的原料.污水的生物处理是利用生长繁殖来消耗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以碳源,氮源的形式被消耗.关键就是生物链的平衡,其实所有的污染都是因为破坏了生物链。
污染物质排入量小于水体自净的能力范围
水体自净过程大致经历如下几个阶段:①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后被水体稀释,有机和无机固体物沉降至河底。
②水体中好氧细菌利用溶解氧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物,并用以构建自身有机体,水中溶解氧被大量消耗而急速下降以至为零,此时鱼类绝迹,原生动物、轮虫、浮游甲壳动物死亡,厌氧细菌大量繁殖,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
③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代谢作用最终被矿化,生成CO2、H2O、PO43-、
NH4+和H2S等,而NH4+和H2S等有可在硝化细菌和硫化细菌作用下,进一步被氧化为稳定的NO3-和SO32-。
④随着水体的自净,有机物成为水体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限制性因素,再加上诸如阳光照射、温度、pH值和毒物等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以及生物的拮抗作用,使前一阶段大量繁殖的细菌死亡,溶解氧上升,水质变生物清,高等水生动物重新出现,水体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和功能,自净过程完成。
5.1979年,我国颁布第一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6.《水污染防治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制度等。
7污水排放标准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和行业标准。
污水排放标准按适用范围不同,可分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水污染物行业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做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某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并存的情况下,执行地方标准。
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与国家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8.简述废水处理的目的及废水处理的方法。
目的:利用各种方法将污水中所含有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方法:
分离法:(物理法)格栅、筛网、砂滤;沉淀、气浮、离心
转化法:
化学法—化学沉淀法、中和法、化学氧化法、电解法
生物转化法—最久、最广、比较有效
9.污水处理按作用原理分哪几个类型?按处理程度分哪几个等级?
污水处理的方法,按作用原理分,归纳起来主要有物理法、生物化学法和化学法等三种类型。
按处理程度分可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三级处理三个等级。
10.污水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各自的处理目的或任务是什么?一、二级处理分别包括哪些核心构筑物?
一级处理主要任务是采用物理方法分离去除原污水中漂浮物和悬浮物,使用的主要设备或构筑物有格栅、沉砂池和初沉池。
二级处理以生物法为主体,其核心是曝气池(生物滤池)和二沉池,主要去除胶体态和溶解态的污染物。
三级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去除水中残留的微生物、细小悬浮物、残留有机物、发色物质和溶解性盐类等。
11.水质指标项目繁多,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三大类。
常用的主要水质指标的含义(pH 、固体悬浮物、COD 、BOD 、DO 、有毒有害物,细菌总数等)。
表示废水中需氧污染物含量的指标有几种?他们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废水的水质是指废水和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物理水质指标:
感官:温度、色度、臭和味、浑浊度、透明度等;
其他: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电阻率)等。
化学水质指标:
一般:pH、碱度、硬度、各种阳/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等;
有毒:各种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等;
氧平衡指标: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需氧量TOD
生物学水质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主要有三类氢氧化物碱度(OH-)、碳酸盐碱度(CO32-)、重碳酸盐碱度(HCO3-)。
碱度的单位为毫摩/升、毫克/升或“度”;碱度1度=17.9mg/L(以CaCO3计);碱度1mmol/L=e2.8度(e为离子价数)
水中的碱度常用酸碱滴定法来测定,酚酞碱度(8.3)、甲基橙碱度(4.4)。
目前城市污水和大多数有机废水最广泛使用的污染指标和净化指标是BOD。
BOD是指一升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溶氧量。
BOD既是生化需氧量的直接指标,又是可生物降解之有机物的间接指标。
BOD5:水样在20℃条件下培养5d的生化需氧。
碳化需氧量CBOD:有机碳→CO2;硝化需氧量NBOD:还原态N→NO2-或NO3-
反应时间终了(含碳有机物)的生化需氧量:BODu。
BOD5≈2/3 BODu(0.67 BODu)BOD20≈BODu
COD是指强氧化剂使被测有机物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
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O7。
重铬酸钾的化学耗氧量CODcr的测定值近似地代表废水中的全部有机物含量。
COD既包括不可生物降解部分和生物降解部分,即:COD=COD NB+COD B
据Ademoroti认为,COD与BOD之间的关系式为:COD=a×BOD5+b,式中a、b皆为常数。
污泥微生物近似的分子式为C5H7NO2,1g生物物质被氧化时耗去160/130g,即1.42g氧,所以活性污泥折算成COD值的系数为1.42。
总碳TC(950℃),总无机碳TIC(150℃),总有机碳TOC。
TOC=TC-TIC
1g有机碳被氧化时需耗用32/12g,即2.67g氧。
从活性污泥微生物的近似分子式可知,生物质含碳量约为60/113=0.53,因此1gVSS相当于0.53gTOC。
因COD值近似地代表水样中全部有机物被氧化时耗去的氧量,故COD值换算成TOC值的系数为2.67。
COD/TOC<2.67,说明样品中有部分有机物不能被K2CrO7所氧化;COD/TOC>2.67,表明废水中含有较多的无机还原性物质。
12.如果一条河流有个污染物的排放点,当大量污染物由此流入河流,并顺流而下时,可看到什么变化情况?
水体的自净现象: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在水中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逐渐变成无机物质的过程。
1)污染物的浓度由高变低。
2)生物相变化。
异养细菌→原生动物→藻类。
3)溶解氧的变化。
→最低点→恢复。
根据水体的自净过程,可把从河流的污染源入口处开始,顺流而下,直到最后达到自净为止的整个河道,大体上划分成上、中、下三段。
各段水体有何变化?
上段:有机物浓度↑;异养细菌↑→溶解氧↓。
中段:有机物浓度↓(异养细菌);原生动物↑→异养细菌↓;游离氨氮↑(蛋白质降解)下段:有机物浓度↓;;原生动物↓;溶解氧恢复;氨NO2--N、NO3—N。
这三段河道中,有物理作用、化学作用,最重要的是生物作用;最活跃的生物是细菌。
13.水体自净过程中耗氧和复氧过程分别包括哪些?
耗氧:①有机物被微生物氧化分解,碳化和硝化;②还原性物质分解(S2-);③沉积在水底
的有机淤泥分解;④水生植物夜间呼吸。
复氧:①水体和废水中原来含有的氧;②大气中的氧溶解;③水生植物光合作用释放;④风吹浪打的复氧作用。
14.氧垂曲线
在最缺氧点耗氧速度与复氧速度相等。
在最缺氧点的下游,耗氧速度小于复氧速度。
如果河流受到有机物质污染的量低于它的自净能力,氧垂点的溶解度将大于零。
15.在废水生物处理中,一般呈一级反应,即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受到底物浓度的限制,底物降解速度和底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16.写出米氏方程和莫氏方程。
米氏方程:v=v max·S/(K m+S);
K m:半速度常数,是v=v max/2时的底物浓度。
莫氏方程:µ=µmax·S(Ks+S)
17.为什么说生物降解具有巨大潜力。
什么是共代谢?
生物降解:由生物对污染物进行分解或降解,而生物中由微生物所起的降解作用最大,所以又可称为微生物生物降解。
生物降解性:所含的污染物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其化学结构和性能能够被改变的程度。
潜力——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变异性强;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能力惊人。
共代谢:又称协同代谢。
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能被改变化学结构,但并不能被用作碳源和能源,它们必须从其他底物获取大部分或全部的碳源和能源的代谢过程。
18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性的测试方法有哪些?如何通过B/C值判断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1)测废水的B/C(BOD5与CODcr比值)
BOD5—好氧条件下有机物的耗氧量;CODcr—全部有机物的耗氧量。
BOD5/CODcr之比值越小,废水中能被微生物所氧化分解的有机物占废水中全部有机物的份额越少,该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越差。
B/C>0.45可生化性好,在0.3~0.45之间时;B/C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较好,可以采用生物法处理;当B/C在0.2~0.3时,废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较差;B/C <0,2时,不宜采用生物法处理。
水样的理论B/C最大值为0.58。
2)测生物氧化率:用活性污泥作为测定用微生物,单一的被测有机物作为底物,在瓦氏呼吸仪上检测其耗氧量,与该底物完全氧化的理论氧化量的比值。
3)测呼吸线:即测定基质的耗氧曲线,并把活性污泥微生物对基质的生化呼吸线与其内源呼吸线相比较而作为基质可生物降解性的评价。
内源呼吸线:基质是微生物自身的细胞物质,耗氧量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外源呼吸线,耗氧量随时间的变化是一条特征曲线,称生化呼吸线。
生化呼吸线位于内呼吸线之上,说明该有机物或废水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
两条呼吸线之间的距离越大,该有机物或废水的生物降解性越好。
重合—不能分解;之下——抑制。
4)测相对耗氧速率曲线
好氧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生物量可用活性污泥的重量、浓度或含氮量来表示。
如测定时生物量不变,改变底物浓度,便可测得某种有机物在不同浓度下的耗氧速率,把它们与内呼吸耗氧速率相比,就可得出相应浓度下的相对耗氧速率,据此可作出相对耗氧速率曲线。
5)模型实验
19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是一种在提供游离氧的前提下,以好氧微生物为主,使有机物降解、稳定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废水中重要以胶体状、溶解体的有机物为主,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源。
有机物被微生物摄取之后,通过代谢活动,有机物一方面被分解、稳定,并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方面被转化,合成新的原生质的组成部分。
在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是以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形式存在并起作用的。
活性污泥:由细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絮状颗粒。
生物膜:附附着在填料上呈薄膜状的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的主要特征:
1)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2)具有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20.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是指没有游离氧的情况下,以厌氧微生物为主队有机物进行降解、稳定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
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复杂的有机物被降解,转化为简单、稳定的化合物,同时释放能量。
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甲烷CH4的形式出现。
还有少部分有机物被转化而合成新的细胞组成部分。
21.污水厌氧处理过程有哪些微生物类群参与?其有机物是如何转化的?
厌氧分解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水解发酵阶段(酸化):兼性水解发酵细菌(产酸菌)
复杂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类)→有机酸、醇类、CO2、H2、NH3和H2S等。
2)产氢产乙酸阶段:专性厌氧的产氢产乙酸细菌
丙酸及其他脂肪酸、醇类和某些芳香族酸→乙酸、CO2和H2。
3)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乙酸、CO2和H2→CH4和CO2
①2CH3COO H→2CH4 +2CO2 (2/3)②4 H2+CO2→CH4+2H2O(1/3)
沼气发酵中有哪些微生物类群参与?其中有机物是怎样被转变的?
22.废水生化处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1)污泥负荷:N=QS0/V x,在一定范围内,随N升高,处理效率下降。
2)温度:微生物酶系统酶促反应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0~30℃。
一般将活性污泥反应温度的最高和最低的极限值分别控制为35℃和10℃。
r T/r20=θT-20
水温的变化速率对污泥分离效果有很大影响。
从SVI角度看,水温较高时,可以选用较高的污泥负荷。
大多数废水厌氧处理系统在中温范围(30~40℃)运行。
此范围是指反应器内反映区的Ph.。
4)酸碱度:
pH=lg1/[H+]=-lg[H+] 我国规定排放入城市污水管网的工艺废水,pH一般应在6~9之间;废水排入水体后,不得使混合水pH低于6.5或高于8.5。
废水应具有一定的碱度,使得废水对外加的酸碱有一定的缓冲能里。
每去除1gBOD5可中和0.5g/L碱度。
在厌氧生物处理产气罐中,浓度应不少于2g/L。
此外,对天然水,为了保护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碱度不宜低于20g/L。
5)溶解氧:
从需氧量看,高负荷系统比低负荷系统经济。
过程总需氧=有机物去除(分解合成)需氧量+有机体自身氧化需氧量。
去除每单位重量底物的需氧量随污泥负荷升高而减小。
在曝气池出口处得混合液中的溶解氧应保持在2mg/L左右。
在生产中实际控制的DO水平
远远高于0.3mg/L.
5)营养平衡:
营养是指能为污泥中微生物所氧化、分解、利用的物质,即废水中的各类有机污染物质。
可通过筛选、训化等手段寻找合适的微生物。
有机物对活性污泥中细菌的影响关系:①充当营养物质;②成为抑菌剂;③成为杀菌剂。
细菌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
①碳源:常以BOD5代表的废水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碳源数量。
采用缺氧—好氧系统(A/O 系统)反硝化脱氮时,有些C/N低的废水应投加甲醇或其他含碳量高的有机废水,以提高氮的去除率。
②氮源:细菌一般较易利用氨态氮。
(在处理酚或石油污染时,必须添加一定的氮。
)
③无机盐类:(酚—+磷)
23.为什么说细菌在废水生物处理中起主要作用?
属于肠杆菌科的大肠杆菌、产气气杆菌、变形杆菌,以及一些革兰氏阳性好氧芽孢杆菌是活性污泥的主要组成菌。
占优势的为动胶菌属和假单胞菌属。
24.什么是活性污泥?菌胶团?活性污泥中的主要微生物类群。
菌胶团形成菌主要是?菌胶团的作用是什么?
活性污泥:是由细菌、微型动物为主的微生物与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和良好沉淀性能的絮体颗粒。
菌胶团:在污水中细菌凝聚成肉眼可见的絮凝体。
在正常的活性污泥中,细菌主要以菌胶团的形式存在,早期典型形状有:大型指状分支、垂直状、球状等。
菌胶团构成了活性污泥絮体的骨架。
生枝动胶菌是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种,是活性污泥絮凝体的主要凝聚因素。
动胶菌不仅是活性污泥的主要组成菌,也是活性污泥絮凝体的主要形成菌。
动胶菌是专性好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有两个种:生枝动胶菌和悬丝动胶菌。
菌胶团的作用:
①由于菌胶团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和本身的黏性,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吸附大量悬浮有机物质和30%~90%的重金属离子。
②在二沉池中使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③保护菌胶团细菌,不至于被动物吞噬;作为丝状藻类的栖息和附着生长场所。
25.微型动物对废水净化的影响
活性污泥中常见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纤毛虫占绝对优势,有时也能见到轮虫及其他多细胞后生动物。
1)直接净化作用。
鞭毛虫、变形虫、梨形四膜虫
2)絮凝作用。
纤毛虫、轮虫
3)澄清作用。
纤毛虫、奇观独缩虫
26.指示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
1)数量多。
>10万个/ml ;2)个体大;3)耐毒力比细菌小;4)环境条件的改变可引起他们种群及数量与代谢活力的变化。
作用:①指示处理效果。
鞭毛虫、变形虫和游泳型纤毛虫大量出现时往往表示废水处理效果不好;属于缘毛目的纤毛虫大量出现时,往往是废水净化效果较好的标志。
②指示污泥性质。
累枝虫属—工业废水处理时,可作为水净化程度好的标志;在生活污水处理时,会引起活性污泥沉降困难,成了污泥膨胀、变坏的征兆。
轮虫少量出现说明水的净化程度高;但突发性数量增多则说明污泥结构松散老化现象严重。
③指示细菌活力。
小口钟虫常在细菌生长活跃、活力旺盛的对数期出现。
沟钟虫常出现在细菌生长的衰老期。
④指示曝气池的技术参数的改变情况。
废水中含有高浓度不易分解的有机物“(染料)时,可发现钟虫体内有未消化颗粒。
曝气池内供氧不充分或供氧过度时,钟虫顶端突出一个气泡。
曝气池内环境条件极其恶劣时,微型动物会由无性裂殖变为结合生殖,甚至形成孢囊。
27.活性污泥中微型动物的运动方式、营养方式
植鞭毛虫:借鞭毛运动,可进行光合作用。
眼虫、夜光虫、裸甲腰鞭虫、沟腰鞭虫、杆囊虫
动鞭毛虫:借鞭毛运动,运动时呈抖动或滑动。
波多虫属、滴虫属。
变形虫类:形成伪足运动和捕食。
同鞭毛虫一样,处理效果差或培菌初期大量出现。
衣壳虫、蛞蝓变形虫、大变形虫、辐射变形虫。
游动型纤毛虫:借助纤毛自由游动。
活性污泥因缺乏营养而老化、解絮,处理效果转差时数量增多。
草履虫、肾形虫、豆形虫、漫游虫、裂口虫。
匍匐型纤毛虫,纤毛成束黏合成棘毛,排列于“腹面”支撑虫体,用以爬行或游动。
以游离细菌或污泥散屑为食。
正常运行时期可少量出现。
楯纤虫、尖毛虫、棘尾虫、游仆虫。
固着型纤毛虫:钟虫类,数量最多、最为常见。
沉渣取食。
正常情况下,伸缩泡定期收缩和舒张。
当废水中溶解氧降低到小于1mg/L,伸缩泡就处于舒张状态,不活动。
沟钟虫、大口钟虫、累枝虫、盖纤虫、独缩虫、聚缩虫、无柄钟虫。
吸管虫类:具吸管,以柄固着于污泥絮粒上。
吸食游动型纤毛虫。
在污泥培养成熟期后期可见到。
足吸管虫、壳吸管虫、锤吸管虫。
后生动物:多细胞。
轮虫—前端有两个纤毛环,摆动时如滚轮;沉渣取食;其存在说明处理效果较好;大量增殖为污泥老化解絮的标志;玫瑰旋轮虫、猪吻轮虫。
线虫—圆形,可吞噬细小的污泥絮粒,在膜生长较厚的生物膜处理系统中大量出现。
顠体虫—形体最大、分化较高级,以污泥屑、有机物颗粒为食;含酚废水处理系统中除酚效率高时及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好时出现。
28.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生态演替规律
1)活性污泥培养初期:①异养细菌迅速长大;②发生了微型动物的初级优势群(鞭毛虫、肉足虫);③植鞭毛虫进行腐生性营养。
2)污泥形成期:①异养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大量繁殖并开始产生絮凝体;②溶解型有机质不断消耗,杂菌的灭亡与淘汰,菌胶团细菌的粘连凝聚以及微型动物群的增殖扩大;③各类微生物展开竞争。
细菌VS植鞭毛虫↓(溶解型有机有机营养),肉足虫↓VS动鞭毛虫(游离细菌)。
3)污泥增长期:①异养细菌繁殖为污泥中的次级微型动物群提供了大量的食料来源;②繁殖最快的是游泳型纤毛虫,可以和细菌同步生长,虫数随细菌的变化而变化;③纤毛虫掠食能力比鞭毛虫大得多,当游泳型纤毛虫大量出现后,动鞭毛虫的优势位置被取代。
4)污泥成熟期:①有机物质逐渐减少,细菌因营养缺乏数量下降,游泳型纤毛虫和吸管虫也下降;①优势地位转让给了固着型纤毛虫,出现游泳钟虫,接着钟虫以尾柄固着。
钟虫类的出现和增长,标志着活性污泥的成熟。
5)污泥稳定运行期:①细菌与有机物质越来越少;①固着型纤毛虫也得不到必需的能量时,相继出现了轮虫等后生动物。
轮虫的适时出现指示着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生态演替中各种微生物出现的程序性主要受食物因子的约束,反映出一个由有机物——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食物链过程。
30.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法:在人工创造的有利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中,使微生物大量繁殖,提高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效率的一种水处理方法。
主要用于去除水中溶解性和胶体性有机物,降低水中氮磷等营养物的含量。
好氧—好氧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