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资料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课时功课(福建专版)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新资料高考语文二轮练习课时功课(福建专版)4
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
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课时作业(四)[古代诗歌阅读一]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6分)
晨起
[元]张养浩
恋枕嫌多梦,开帘曙色迷。
鹤寒依户立,猿馁近厨啼。
蹴石泉鸣屋,吞烟树隐堤。
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
【注】元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侈而触怒了元英宗,为避祸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乡。
(1)请简要分析诗人晨起前后不同的心情。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6分)
牡丹
[宋]陈与义①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②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①陈与义(1090~1138),洛阳人。
本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年),距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
当时诗人寓居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
②伊洛:即洛阳境内的伊河和洛河。
(1)本诗点明诗人身世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以下与本诗后两句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本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试做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以下问题。
(6分)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
灞桥杨柳年年恨③,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
②赤叶楼:这里指歌妓等所居之楼。
③“灞桥”句:汉代人送别,在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后代以“灞桥杨柳”代指离别。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词中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代杨慎评论说:“‘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鹧鸪天》之佳句也。
”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这两句诗。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6分)
出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送险亭①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②。
【注】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的一座亭子。
②陈仓:在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道。
(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6分)
即事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请简要概括诗人“疑是武陵源”的理由。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荒寻犬吠昏”运用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6分)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词的上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表现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6分)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志。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6分)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②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玉瀣:美酒。
②元:同“原”。
(1)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6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
②故山:即家乡。
(1)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6分)
湖堤晓行
李晔
宿云如墨绕湖堤,黄柳青蒲咫尺迷。
行到画桥天忽醒,谁家茅屋一声鸡。
(1)请简要分析“谁家茅屋一声鸡”的描写手法。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题为“湖堤晓行”,但通篇未着一“晓”字,却又处处表达“晓”的特征。
请结合全诗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四)
1、(1)[答案]诗人晨起前,处于“恋枕”与“嫌多梦”的矛盾中,透露出些许烦恼和不平静;晨起后,发现村居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2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考生首先要准确判断“晨起前后”的诗句分别是哪些,才有可能分析其对应的心情。
从第二句“开帘”的动作看,此时诗人已经起床,因此,写“晨起前”的诗句只有第一句,而后七句都应当是“晨起后”的内容。
其次,考生还要懂得透过诗人的动作揣摩其心情,“恋枕嫌多梦”的理解稍有难度,考生要懂得借助注释,推断其“多梦”是暗指辞职归隐而产生的忧愁。
至于“晨起后”的情怀,那么可从第七句“真可喜”得出。
(2)[答案]颔联写鹤立和猿啼,一静一动;颈联“泉鸣屋”动中有静,“吞树烟”静中有动。
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突出了清晨山村的清新幽静,流露出诗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4分,从“炼字”等手法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手法1分,分析1分,效果1分,语言表达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分析,考生容易产生的错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懂得何为“景物描写的手法”,会误答如“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其实“景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指“动静、虚实、五官感觉”等;二是容易产生分析缺失的现象,即不能准确指出诗中动景为何,静景为何,有架空分析的毛病。
2、(1)[答案]龙钟客(客)(1分)
[解析]此题考查形象,考生必须要有以下两个知识储备才能准确答题,一是诗人家乡洛阳盛产牡丹,看牡丹即是思乡;二是理解“龙钟”的意义是“年老”,“客”的意义是“寓居外地之人”,诗人诗歌中的情感皆是由“客居”而引发,因此最能表现其身世特点的词语应是“客”。
(2)A[解析]此题表达了课内外的迁移,诗歌的后两句描写诗人在春天到来时观赏牡丹的情形,表现的却是思乡的愁绪,手法应是乐景写哀情。
符合这一手法特征的,只有A项。
A 项以春景写怀人情感,与本诗类似;B项写春景表达喜悦,为乐景写乐情;C项写哀景表达悲壮之情;D项借凄凉之景表达伤感,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3)[答案]本诗写作者晚年身在南方,看到牡丹开放,联想到故园风物,兴起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1分);但又深感自己衰老,对国事已无能为力,表达了家国破碎、故土难回的无望与悲苦之情(2分)。
(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
考生答题时,除了“思乡”情感之外,还要注意诗歌中“胡尘入汉关”和“龙钟”的提示,结合注释“金兵攻陷汴京”的暗示,答出诗人的无奈和家国伤感。
3、(1)[答案]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枫叶凋零,飘落河桥,秋水退落,暮烟飘散,郊外山岳衰草漫漫,一片枯黄。
(1分)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1分)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
(1分)
[解析]开头写景,“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郊丘”等描写构成了景色画面,其意境较为苍凉萧瑟,结合下文抒情看,烘托了词人的离别愁苦的情感。
(2)[答案]例如一:实写酒醉入眠,虚写梦中情境,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既丰富了诗歌表现的内容,也更能表现诗人旅途上的孤独和忧愁。
(3分,“虚实相生”1分,分析2分) 例如二:上句写醉眠乡村客店的孤单,下句写昔日出入都市高楼的热闹,两者对比鲜明,突出了诗人旅途上的寂寞和忧愁。
(3分,“对比”1分,分析2分。
)
[解析]这两句对仗精工,“醉眠”句和“梦倚”句一实一虚,虚实相生,同时又将现实的孤独和过去的繁华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作者的羁旅愁怀。
4、(1)[答案]拟人(1分),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山峰好像在飞舞,(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诗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之情。
(1分)
[解析]此题考查了考生对于常见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答题时要先答修辞手法,再结合诗文阐释,并回扣中心思想。
(2)[答案]诗歌叙写了一次历险的经历,先写历险后喜悦,然后写所历之险。
(1分)寓示在人生征途上,如果出现逆境,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姿态,这样才能享受胜利的喜悦。
(2分)(答案如从“蔑视困难,最后才能战胜困难”等角度着眼,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了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概括。
概括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首先应概括诗句所记叙的具体事件,然后再进行抽象升华,提炼出人生哲理。
5、(1)[答案]因为诗人所到的山村自然环境优美,(1分)而且人迹罕至,村民生活宁静和美,(1分)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描写十分相似。
(1分)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内容思路,“疑是武陵源”是诗歌的第八句,其理由显然在前七句。
结合“武陵源”这一典故的内容,可以推知,一个地方要像“武陵源”,起码应当具备两个特点,一是自然环境优美,二是人迹罕至。
据此,考生可结合诗句的具体描写,进行概括归纳。
(2)[答案]“荒寻犬吠昏”描写一只小狗在野外闲逛,看到地上的阴影就叫个不停的情景,(1分)使人可以推知山村远离尘嚣,少有生人过往的特点,(1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村宁静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1分)
[解析]此题考查艺术手法分析,“细节描写”这一手法名称在诗歌中较少涉及,但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可知,“细节描写”指的是“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环境”等描写,而“荒寻犬吠昏”显然是动作描写。
考生答题时,不但要指出动作描写的具体内容,而且要能分析出“犬吠昏”这一描写的效果以及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6、(1)[答案]拟人(1分)。
将垂杨和春人格化,(1分)表现了垂柳对春的依恋不舍。
(1分)
[解析]本词上阕描绘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候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
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分析和答出修辞的效果、表达的情感。
(2)[答案]“春不语”写出词人的寂寞孤独;(1分)而这时已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雨”,更衬托出词人悲凉、忧伤的心情。
(2分)
[解析]答题时注意抓住“春不语”“黄昏”“潇潇雨”这些表情词语。
7、(1)[答案]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1分)为写梧桐作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2分)
[解析]答作用题注意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前两句写景,突出了清幽寂静之意;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起衬托的作用。
(2)[答案]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1分)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
(2分)
[解析]答题模式为,写了……的梧桐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8、(1)[答案]描写了词人读书、饮酒、竹林散步、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
(1分)说明词人不喜欢过问世事、超然物外的隐逸生活。
(2分)
[解析]此题属“鉴赏形象”,需在把握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蕴含的情感。
注意答题范围是上片。
(2)[答案]表面意思是本来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不把英雄衰老当回事,实那么是对统治者不重用人才、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
(3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有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妨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极点了,可是末尾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这两句似乎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
词人说原先就道造物者之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
这是在怨天吗?是怨天,但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9、(1)[答案]衬托(对比),(1分)以林莺巢燕的“静”突出杜鹃啼叫声的悲切。
(1分)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两句的艺术手法,因此一般应从描写技巧或修辞手法的角度去考虑。
“在表达上”的好处对答题有限制,只要求回答出语言表达上的作用,即“突出”“啼”,可以不涉及内容情感方面的作用。
(2)[答案]表现了词人羁旅孤独、思念故土的情怀;也表达了词人对岁月蹉跎、功业无成的悲叹。
(每点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概括时应注意抓住“故山”“半世”“羁旅”等关键词,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综合概括。
10、(1)[答案]以声衬静,鸡鸣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但同时也正衬托出黎明的宁谧。
(2分)
[解析]此题考查艺术手法,题干有明确的答题提示——描写手法,调动知识储备可知,描写的技巧主要有“动静、虚实、观察视角、五官感觉”等,从诗句内容看,显然应答“以声衬静”。
(2)[答案]全诗所写之景都是拂晓时分的景色。
(1分)一二句通过描写宿云如墨、景色咫尺难辨的情景,极写天色之早;(1分)三四句写一声高亢的鸡鸣不知从哪家茅舍中透出,打破了清晨的寂静,天空似乎一下子从夜色中苏醒过来。
(1分)末句寂静天地间“一声鸡”,当为第一声鸡叫,更突出了“晓行”之早。
(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结构的分析,借鉴了散文考查的方法,是近年来诗歌考查的新题型。
考生答题时,应围绕“晓”字,先从各句中筛选出与“晓”有关的意象,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说明其如何照应“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