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马说》同步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一、根底演练
1.填空
韩愈,字,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并称韩柳。

说,是古代的一种,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通常采用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答案】退之唐柳宗元文体以小见大托物寓意
【解析】要注意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文言知识,丰富古文化常识的积累,不断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以下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

B.骈死
..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

C.策.之不以其道:马鞍。

D.执策而临.之:面对。

【答案】 C
【解析】此处“策〞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马鞍驱赶。

3.以下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译文:拿着删子也看不懂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D.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译文:拿着马鞍子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答案】C
【解析】正确的翻译是:用马鞍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4.指出以下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
B.才美不外见。

〔〕【答案】A.“食〞通“饲〞,喂。

B.“见〞能“现〞,表现。

【解析】注意积累通假字,掌握其所通的字,了解其含义,准确理解文章。

5.指出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一食或.尽䍘一石。

〔〕〔2〕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1〕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

〔2〕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平安,跟“危〞相对。

【解析】要善于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6.以下每组句中加点词语用法及含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
B.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C.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
D.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D
【解析】D中两句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二、同步解读
7.阅读下文,答复以下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的中心论点与主旨句分别是什么?
答:。

【答案】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主旨: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析】文章开篇点明主旨,后文都是围绕此句展开论述的。

〔2〕食马者“不知马〞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原文答复。

答:。

【答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解析】第3段论述了食马者愚昧,故其具体表现从该段中提炼。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

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解析】先明确修辞方法,再分析其内容及作用。

〔4〕翻译以下句子。

①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柄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答案】①所以即使有知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和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因为日行千里而知名。

②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解析】翻译文言句子,注意遵守信达雅的原那么,尽量对译,适当调换。

明确词语的古今义等,重要实词翻译时不能遗漏。

〔5〕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

B.作者在文中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了“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悟。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D
【解析】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发现人才的人。

三、比照阅读
8.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2021年辽宁省盘锦市中考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景公问晏子曰:“莅①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②以敕民,那么其道也。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③知乎?〞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吾君亦不务④乎是,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
对曰“观之以其游⑤,说⑥之以其行。

君无以靡曼⑦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

如此那么不为行以扬声⑧,不掩欲以荣⑨君。

故通那么视其所举穷那么视其所不为富那么视其所分贫那么视其所不取。

夫上士难进而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

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莅: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

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

③庸:怎么,哪里。

④务:致力,专力从事。

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

⑥说:评说,评论。

⑦靡曼:指言辞华美。

⑧声:名声,声誉。

⑨荣:通“营〞,迷惑。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食不饱,力缺乏缺乏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之.不以其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善.为国家者何如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进.而易退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解释。

D项中的加点词都是“在朝是做官〞的意思A.充足;值得。

B代词,代千里马;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善于;好的方面。

应选D。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②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译文:。

【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翻译。

注意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

①且: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

安:怎么。

②以:凭着。

数:几。

取人:选拔人才。

其:大概。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故通那么视其所举穷那么视其所不为富那么视其所分贫那么视其所不取
【答案】故通那么视其所举/穷那么视其所不为/富那么视其所分/贫那么视其所不取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断句。

依据句意“所以,通达时看他都做些什么事,困顿时看他不做什么事,富有时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贫穷时看他不要什么〞,可断句为:故通那么视其所举/穷那么视其所不为/富那么视其所分/贫那么视其所不取。

〔4〕阅读【甲】【乙】两文,完成①②题。

①【甲】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

【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是“。

〞〔用原文答复〕。

②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①人才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
②景公: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求教。

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①甲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故“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

乙文中,从“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救民,那么其道也’〞可知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

②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虽有贤能,吾庸知乎?〞“请问求贤?〞说明他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向晏子求教。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可见,他们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有眼无珠。

【译文】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缺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缺乏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齐景公问晏子说:“统治国家治理民众,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怎样行事?〞
晏子答复说:“任用贤人治理国家,任用有才能之人治理百姓,就是他的方法。


景公说:“即使有贤能之人,我怎么能发现呢?〞
晏子答复说:“有贤能而隐居,怎么能算做贤人呢?您也没有努力做这个,所以没有发现。

〞景公说:“请教求贤的方法。


答复说:“从他交游的人观察他,从他的行为来品评他。

君王不要以美妙动人的夸饰之词判定他的品行,也不要以毁谤非议判定他的品性。

像这样,就不会成心做出某种举动来扬名,也不会掩盖自己的目的来迷惑君王了。

所以,通达时看他都做些什么事,困顿时看他不做什么事,富有时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贫穷时看他不要什么。

最贤能的人,不轻易进身为官而容易引退;次一等的人,能轻易为官也轻易引退:再次的人,能轻易为官而不容易引退。

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9.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202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考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
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到达大治的人。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 故虽有名.马/名.之者谁
B. 正患.已不能知/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 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
D. 虽有千里之.能/上诘之.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名贵/命名;B.都是“担忧〞的意思;C.表转折关系/表修饰关系;D.助词,的/代词,他,指封德彝;应选B。

〔2〕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 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D. 安可/诬一世之人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C.句意是: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

故正确停顿为“但/于今/未有奇才耳〞;所以C项错误;应选C。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甲文屡次提到“千里马〞,方式多样,直称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名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称如“其〞“之〞,表意简洁含蓄。

B. 乙文通过细节描写刻面人物,“上令封德彝举贷〞“上诘之〞“岂借才于异代乎〞表达唐太宗的焦急与不满,塑造出唐太宗求贤假设渴的人物形象。

C. 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所不同,在表达方式上,甲文偏重议论,乙文偏重记叙;甲文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与悲愤,乙文直述其事。

D. 甲乙两文都讲有关人才的问题,但着眼点不同,甲文主要阐述了“天下无马〞的观点,乙文那么把关注点放在如何选拔任用人才上。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D.甲文主要阐述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所以D项错误;应选D。

〔4〕把选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②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译文:。

【答案】①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此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①之,定语后置;千里,名词作动词,日行千里;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完;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②如,好似;器,名词作动词,用器物;取,选取;长,长处。

〔5〕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锦彝存在哪些问题?
答:。

【答案】句子:其真不知马也。

问题: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第一问:由“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可知,封德彝没有找到人才;由“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可知,封德彝不能善取人才。

这种情况与甲文中的“其真不知马也〞一样。

第二问:由“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可知,封德彝不能知人善用,不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由“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可知,封德彝不善于自我反省,遇事推责。

〔6〕假设可以“借才于异代〞,你会向唐太家举荐谁?请从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选择一个古代人物,并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

答:。

【答案】例如一:我推荐唐睢,因为唐睢在国家危难之际能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有一颗爱国之心;而且他能言善辩,足智多谋,处事不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

例如二:我推荐范仲淹,他忧国忧民,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他军事才能卓越,镇守西北边疆,抗击西夏入侵,为国立功。

【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理解的迁移拓展能力。

注意题干要求,一是要选取古代人物,二要从“德〞“才〞两方面具体说出他的长处。

例如:我推荐诸葛亮,他忠心辅佐刘备,殚精竭
虑,夙兴夜寐,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他足智多谋,草船借箭、隆中对、空城计、火烧博望等等都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缺乏,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能的人,过了很久,封德彝也没有举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答复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自古治理国家到达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忧虑自己不能辨识人才,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1〕以下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以欹.为美,正那么无景〔倾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遏.其生气〔抑制〕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根底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D.有误,句意: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明白。

应选:D。

〔2〕以下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根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ABD.正确;C.有误,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应选:C。

〔3〕以下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那么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理解文章内容;A.有误,两文都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CD.正确。

应选:A。

〔4〕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②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译文:。

【答案】①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骈,两马并驾。

于,在。

称,知名。

句意: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重点词:之,的。

以,凭借。

为,做。

句意: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缺乏,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

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

〞本来就如此。

〔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

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

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

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
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

文人画家造成的祸患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11.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题。

〔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那么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假设是那么已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怒.而飞〔怒:振奋,此指用力煽动翅膀〕
B.志.怪者也〔志:志向〕
见.〔见:同“现〞,表现〕 D.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根底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CD正确B.有误,句意: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

志:记载:应选:B。

〔2〕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于.南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以.六月息者也不以.物喜
C.而.伯乐不常有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帝感其.诚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