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血小板献血人员单采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报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采血小板献血人员单采后血小板数量
的变化报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缺血人员单采后血小板数量变化报告。
方法:研究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集血站80例献血者作为客观研究对象,对采
集前以及采集后的不同时间血小板血液标本进行采集,检测其中的血小板数量。
结果:在不同时间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存在差异,不同时间段,献血量不同,献血
人员血小板数量存在差异性。
不同采集时间献血人员的单采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等变化结果具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
采血小板之后,人体机体调节外周血小板数量,保证血小板数量以及功能可以维
持在生产范围内。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献血人员;血小板数量;变化
机采血小板实施过程中,优势比较明显,容易保存,疾病传播影响较小,具
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实施中效果相较于手工采集较高,伴随献血人员数量逐渐
增加,临床针对机采血小板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1]。
在以往研究过程中,献血人
员在机采血小板之后体内的血小板数量会降低,因此机体内血小板数量变化对机
体血小板功能影响是现阶段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研究通过对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集血站80例献血者进行客观性研究,利用分组统计学模式,探讨
机采血小板献血人员的血小板数量变化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集血站80例献血者作为客观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中男性例数为42例,女性例数为38例,年龄最大值为52岁,最小值
为20岁,平均年龄值为(36.0±5.3)岁。
80例献血人员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在研究之前处于知情状态,签署知情同意书。
机采血小板之前使用葡萄糖酸
钙口服,在7天内没有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在30天内没有抽血或者是其他献
血行为。
1.2方法
采集所有献血人员的血样,在4小时内检测实验室血小板计数、体积以及分
布宽度等指标,利用血小板分离机(美国血液技术公司提供),配套一次性密闭
管道,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以及配套试剂(日本希森美康公司)。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且比较不同时间点献血人员的血小板数量变化。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3.0版本进行客观统计,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1不同时间点血小板数量变化对比
在不同时间点,献血者的血小板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小板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以及大血小板比率
未见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时间点血小板数量变化对比
时间血小板计
数(*109)
血小板
体积(fl)
平均血
小板体积
(fl)
血小板
分布宽度
大血小
板比率(%)
采集前258.36±512.20±8.88±13.410.291±
8.41 1.40 1.79±1.20.05
采集后24小时204.67±4
8.74
12.32±
1.77
8.81±
0.87
13.53
±1.1
0.294±
0.04
采集后72小时224.52±4
9.45
12.29±
1.61
8.94±
0.96
13.7±
1.3
0.292±
0.04
t值(采
集前/采集后
24小时)
6.3120.4760.3150.6590.419
t值(采
集前/采集后
72小时)
3.9550.3770.264 1.4660.140
t值(采
集后24小时/
采集后72小
时)
2.5570.1120.8970.8930.316
3讨论
近些年,成分输血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临床效果较好,同时血小板需求不断
增加,中心血站采集成分血的方式是机采血小板,机采血小板的方式纯度较高,
剂量较大等,在临床中应用效果得到认可[2]。
但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献血者机体
内部的血小板数量降低,会影响血小板功能,针对这一情况,研究献血者机采血
小板后血小板数量变化情况是十分重要的。
血小板机体内生命周期在7天左右,正常数值为100-300(*109)/L,具备凝血止血以及破损组织修补功能,在血小
板数量供给不足情况下,需要输注血小板,但是临床供应需求难以满足[3]。
血小板计数情况可以直接反映机体外周血液血小板衰亡过程中的平衡状态,
同时指导血小板在全血中的成分含量,血小板体积主要用于评价以及指导凝血情况,通常情况下,大体积血小板成熟程度并不高,其本身具有比较旺盛的生命力,通过活性物质释放自身能力,激活聚集功能,以此诱发血液中的高凝状态;平均
血小板体积比较有利于呈现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新陈代谢等变化情概况,与血小板
的功能状态存在一定联系。
大血小板比率数值提示血小板的成熟程度以及实际功能、骨髓丧生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血小板计数情况可以表明在单采一段时间后
献血人员体内血小板数量并没有明显变化,血小板体积、平均血小板体积以及大
血小板比率等数值在单采前后比较发现,其在形态以及成熟度方面并没有显著变化,血小板增生情况不会对外周血中短期出现大量低成熟度新生血小板造成影响,因此并不会引发献血后血液高凝影响献血人员的健康。
本次研究中,研究不同时间点献血人员血小板数量变化情况,时间划分为采
集之前、采集后24小时以及采集后72小时,经过研究分析结果,不同时间点,
献血人员的血小板数量变化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
在献血72小时之后献血人员机体内部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机采血小板方式并
不会减少献血人员血小板数量,也不会改变其机体状态。
部分献血人员出现血小
板数量变化猜测有可能是机体代偿机制原因,其机体内部血液微循环保持稳定,
在献血之后,机体内部缺失部分的血小板会进一步储存以及释放血小板,维持平衡,降低机体健康刺激影响。
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也会出现丢失部分蛋白的情况,一部分献血人员也会出现丢失淋巴细胞或者是白细胞的情况,机体环境平衡以此
获得相应条件[4-5]。
综上所述,单采血小板之后,人体机体调节外周血小板数量,保证血小板数
量以及功能可以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林雯雯,陈惠民,黄艺.单采血小板采集前后献血者外周血溶血率的变化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8,v.20(02):37-38.
[2] 任雪侠、董晓蓉、刘华、达娃卓玛.拉萨地区血小板平均体积对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20,v.33(10):98-100.
[3] 徐鹤新,黄玉馨,耿建军.机采血小板收集量与献血者PLT、MPV、PDW的关系[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2,004(001):50-51.
[4] 曹华琳,胡灼军,刘静.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单采后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9,025(001):53-55.
[5] 周慧盈, 郑智钢, 赵玮,等. 献血者在机采血小板术中电解质变化及对神经肌肉应激性影响[J]. 陕西医学检验, 2002, 17(1):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