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辨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 12 法,15 方)
第二十九页,共59页。
(七)《岳美中论医集》
外感咳嗽
• 凡治病,应当适应体内之自然抗病力, 因势而利导之,伤风咳嗽咯痰,是体内 驱逐风寒外出之表现,医者从而用药助 其驱逐,令邪外出。所以,治疗伤风咳 嗽,唯一方法,就是宣达剂。
第三十页,共59页。
重症用古方
• 咳嗽口渴, 身热不高, 无其它特殊症状者,
3、清法
• 清热化痰,清咽宁肺汤、清肺化痰汤;
• 清燥养肺,桑杏汤、四汁膏; • 清肺泻火,二母宁嗽汤、清肺降火汤、石膏散;
• 清暑益肺,加减洗肺散、加味玉露散、清肺白虎 汤;
第二十五页,共59页。
(五)焦树德治咳七法
4、温 法
• 温肺化痰,温肺汤、八味款冬花散; • 温肺行气,加减三奇汤; • 温中化痰,半夏温肺汤、加味理中汤;
• 阵发性咳嗽,每为呛咳,严重者一时许 或发作数次,或干咳少痰,或咯出粘痰 少许而咳嗽渐平。
• 嗽咳较甚者,询之多有心烦急躁之状, 咳急或面赤汗出,切其脉左关独弦滑, 我责之为肝侮肺逆所致。
第四十三页,共59页。
2、止咳必借调肝
• 肝和肺有密切的关系,肝属木,主疏泄, 其气上升;肺属金,主肃降,其气下降, 肝升肺降,气机协调。若肝气因热、因郁 而上冲,则肺气浮张,不能肃降,肝侮肺 逆,阵咳不已。
第八页,共59页。
• 《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 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第九页,共59页。
二、基础知识
第十页,共59页。
肺在变动为咳
• 1、肺居西方,五行属金,其性为燥,其 色为白,通于秋气。
• 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主肃降, 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在变动为咳。
• 3、肺为华盖,其叶娇嫩,不耐寒热,易 致邪侵。
• 治外感咳嗽, 首宜禁用收敛药, 如五味子 罂粟壳;
• 治外感咳嗽, 宜宣达, 则滋腻甘寒在所 应忌;
• 体弱及老年人, 顾忌虚弱用补, 则欲速则 不达;
• 停食咳嗽, 用鸡内金, 即完全不爽, 最宜 忌之;
• 风寒咳嗽, 最忌葶苈子; 食物宜忌荤油 。
第三十三页,共59页。
(一)辨证要点
1、分外感内伤 2、别阴阳寒热
1、 咳嗽治重宣肺
• 若以久咳内伤,责之脏虚,以五劳虚 咳论治则犯虚虚实实之戒。
• 我在治疗时重视宣肺散邪,每投以白 牛宣肺汤。
• 治疗咳嗽要宣肺散邪。
第四十一页,共59页。
2、止咳必借调肝
• 社会变动,改革直进,竞争激烈,压力倍 增,心理失衡,将军不宁。
第四十二页,共59页。
2、止咳必借调肝
第十九页,共59页。
(一)《景岳全书》
• “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 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以余观 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 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 “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 二者而已。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当分虚实耳。”
内伤咳嗽
分为五脏咳
第二十八页,共59页。
张琪治咳经验
1、肺咳 肺寒,苓甘五味姜辛汤、甘草干姜汤; 肺热,清肺汤、清金降气汤; 气阴两虚,人参清肺汤; 肺阴亏虚,百合固金汤;
2、肝咳 肝火犯肺,泻白散加味;
3、脾咳 脾虚生痰,张锡纯理饮汤; 脾虚痰热,加味清气化痰汤;
4、心咳 心阳衰微,加味真武汤; 5、肾咳 肾不纳气,加味参赭镇气汤
• 许多久咳治疗效果不好,往往是没有或 疏于治肝所致。
第四十五页,共59页。
3、常需清化通润
咳嗽治难收功,往往与不重视清肺、 化痰、通腑、润燥有关。
由于五运六气的变迁,自然环境的变 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气 候变暖;
第十四页,共59页。
狂澜激石
• 《仁斋直指方》:“江流滔滔,日夜无 声,狂澜激石,不平则鸣.所以咳嗽者, 痰塞胸脘,气逆不下,冲击而动肺耳。”
第十五页,共59页。
钟非叩不鸣
• 《医学心悟》:“肺体属金,譬若钟然, 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 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之火, 自内攻之则亦鸣.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 而日磨挫其钟……钟其能保乎。”
第五页,共59页。
五脏以治时受病
• 《素问·咳论》:“人与天地相参, 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 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 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 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 冬则肾先受之。”
第六页,共59页。
五藏咳
• 《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 有音,甚则唾血。
• 咳而痰多者, 可用张景岳之六安煎(半 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杏仁 白芥子 生姜);
• 咳而怕冷, 无汗痰多, 趋于寒化者, 可用 黄元御之紫苏姜苓汤(苏叶 二陈汤 生干 姜 砂仁);
• 咳嗽喘满, 头目昏痛, 鼻塞声重, 痰涎 不利,胸膈胀闷者, 可用局方之金沸草散。
第三十二页,共59页。
注意事项
宜张仲景之麻杏石甘汤; • 咳而喘甚, 或所谓哮喘, 喉中如水鸡声
者, 宜张仲景之射干麻黄汤;
• 咳而发热怕冷, 汗不出或汗出而臭, 倚 息不得平卧, 卧则咳甚者, 宜张仲景之
小青龙汤; • 咳嗽腹满身热甚, 气上升不得降者,
宜张仲景之厚朴麻黄汤。
第三十一页,共59页。
轻症可用时方
• 咳嗽轻症, 鼻微塞不发热者, 可用程钟龄 之止嗽散;
第十一页,共59页。
肺在变动为咳
• 4、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肝升于左, 肺降于右。
• 5、肺与大肠相表里。 • 6、肺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肺苦气上逆,
急食苦以泻之。
第十二页,共59页。
三、前人论述
第十三页,共59页。
肺受病易
• 张子刚:“肺为娇脏,怕寒恶热,故 邪气易伤而难治。”
• 《医学原理》:“肺受病易,药入肺 难。”
第二十三页,共59页。
(五)《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
治咳七法
宣、降、清、温、补、润、收。 1、宣法
• 辛温宣化,杏苏散、止嗽散、三拗汤; • 辛凉宣肺,桑菊饮、加减银翘散; • 宣郁理气,加减疏气饮子,加减七气汤;
第二十四页,共59页。
(五)焦树德治咳七法
2、降 法 • 降气化痰,苏子降气汤、加味沉香降气汤; • 豁痰肃肺,三子养亲汤、加味半瓜丸; • 祛瘀肃肺,桃仁散、加味当归饮;
3、辨新久虚实 4、析痰气燥坚
第三十四页,共59页。
(二)治咳要法
一曰宣肺; 二曰清热; 三曰化痰; 四曰调肝; 五曰通腑; 六曰润燥。
第三十五页,共59页。
(三)治咳经验方
白牛宣肺汤
白僵蚕
前胡
紫菀
牛蒡子
荆芥
甘草
杏仁
薄荷
第三十六页,共59页。
方解
本方以白僵蚕、牛蒡子宣肺散 邪利咽为君,杏仁、前胡宣肺化痰止 咳为臣,桔梗、荆芥、薄荷、紫苑祛 风散邪利咽止咳为佐,甘草调和诸药 为使,共奏宣肺散邪止咳利咽之功。
• 甘寒生津,沙参麦冬汤、玄霜雪梨膏;
7、收 法
• 敛肺化痰,润肺丸、加减人参冬花散;
• 收肺敛气,九味散、加味诃黎勒散。
(即 23 法,43 方)
第二十七页,共59页。
(六)《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学术经验集》 张琪治咳经验
外感咳嗽
• 风寒,辛温宣肺,三拗汤;表寒里饮,小 青龙汤;
• 风热,辛凉宣肺,桑菊饮、或银翘散加味;
第二十二页,共59页。
(四)《中医内科学》
1、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2、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
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十九页,共59页。
1、 咳嗽治重宣肺
• 有些咳嗽,病程虽长,甚至数月逾年,但 不宜以新久来分辨外感内伤,虚证实证。
• 本病虽日久不愈,但咳嗽声音重浊不扬, 咽喉作痒,痒必阵咳,痒息咳止,此为肺 系受邪,肺气失宣之征。
• 外邪日久未尽,留于肺系,扰于咽喉, 故咽喉作痒,咳声重浊。
第四十页,共59页。
•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 甚则咽痛喉痹。
•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 转则两胠下满。
•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 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 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 涎。”
第七页,共59页。
六府咳
《素问·咳论》:“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
•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 长虫出。
第三十七页,共59页。
(四)治咳大纲
1、咳嗽治重宣肺 2、止咳必借调肝
3、常需清化通润 4、务使药力入肺
第三十八页,共59页。
1、 咳嗽治重宣肺
• 治疗咳嗽以宣肺散邪为第一要义。
• 肺在变动为咳,咳嗽临床首要是分外感 内伤、新久虚实。
• 一般认为:外感新咳,病常突起,实 证为多;
• 内伤久咳,病程已长,虚证较多。
• “久咳者属虚属郁,有由气虚者,有由血 虚者,有由血虚火盛喘咳声嘶者,有气血 两虚者,有虚劳嗽痰热渴汗者,有虚劳咳 血痰喘者。”
第二十一页,共59页。
(三)《金匮翼》
• “治嗽最要分别肺之虚实,痰之滑涩,邪 之冷热,及他脏有无侵凌之气,六腑有无 积滞之物。”
• “虚者人参、黄芪之属补之,使气充则脏 自固;实者葶苈、杏仁之属泻之,使邪去 肺自宁;痰滑者南星、半夏之属燥其湿; 痰湿者栝楼、杏仁之属润其燥;寒者干姜、 细辛温之;热者黄芩、栀子清之;气侵者 五味、芍药收其气,使不受邪也;积滞者 枳实、栝楼逐其客,使无来犯也。”
• “盖外感之咳,阳邪也,阳邪自外而入,故治宜 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内伤之咳,阴病也,阴 气受伤于内,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得复而嗽自 愈也。”
第二十页,共59页。
(二)《沈氏尊生书》
• “咳之为病,有新久虚实之殊。新咳者肺 有实邪,风则散之,寒则发之,热则清之, 火责泻之,湿则除之,痰则涤之。有久病 忽咳,病虽久而咳则暴,亦为新咳,必新 伤风食也。风则疏之,食则消之即愈矣。”
第三页,共59页。
冬生咳嗽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
• 《素问·生气通天论》:“秋伤于湿,上 逆而咳,发为痿厥。”
第四页,共59页。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
• 《素问·咳论》: “五藏六府皆令人 咳,非独肺也。
•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 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 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而呕胆汁。 •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
六府咳 •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矢气,气
与咳俱矢。
•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
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 逆也”。
• 因此治疗阵咳、呛咳甚咳即止。
第四十四页,共59页。
2、止咳必借调肝
• 咳,心烦急躁,舌红苔黄,脉数者,每入 清肝之品,如黛蛤散、炒栀子、丹皮。
• 咳,头晕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常 入平肝之品,如钩藤、菊花。
• 咳,胁痛胀满,心烦易怒,脉弦者,时入 疏肝之品,如柴胡、玫瑰花。
• 温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加味补肺汤; 5、补法
• 培补肺气,补肺汤、黄芪汤;
• 补阴保肺,加味生脉地黄汤、宁嗽膏; • 补肾益肺,加减地黄汤、加减紫菀汤; • 补脾益肺,加味人参黄芪汤、加味白术汤;
第二十六页,共59页。
(五)焦树德治咳七法
6、润法
• 甘凉滋润,清燥救肺汤、加减安书汤; • 养阴温肺,紫菀汤、二冬膏;
主要内容
一、 经典理论 二、 基础知识 三、 前人论述 四、 大家风范
五、 由博反约 六、勿忘寒饮
第一页,共59页。
一、经典理论
第二页,共59页。
天气通于肺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 肺” 。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西方生燥, 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 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 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 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第十六页,共59页。
肺不得清则嗽
• 《奇效医述》:“肺为五脏之华盖, 专主于气。清浊既分,则无嗽。清气 不分,浊气上干于华盖,加以挟水停 饮,肺不得清,则为嗽矣。”
第十七页,共59页。
久嗽难愈
• 《苍生司命》:“新嗽易愈,久嗽难 愈。所以难愈者,由病邪传变而入深 也。”
第十八页,共59页。
四、大家风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