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励志片《后浪》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站励志片《后浪》观后感
今天五四精神的核心被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如果回到101年前那
个风雨飘摇的五月四日,现今这八个字高度凝练的表述依然是政治正确的。
但五四运
动真正的精神内核或许藏在字面之下。
1919年的中国,山河破碎。
那时的爱国根本不可能基于政权或基于国力,而更
多应该是一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危机感。
那时的进步、民主、科学基于更多的是对过往、对陈旧事物、对封建痕迹与官僚主义的反叛,以及对于未来的勇于探索。
所以,在官方的、主流的解读之外,我一直以为五四精神的绝对内核应属于危
机意识、反叛精神和探索精神。
其实它们在今天依然有市场,只不过被无限温和化了,以至于青年人们甚至都
快将他们忘记。
如果没看过《后浪》,让当今的青年人们评价一下自己,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讲
出我们当立时代潮头之类的意思。
起码在我的视域内,许多人在工作日常里流露出的
情绪,更集中在迷茫、焦虑、压力感;在生活日常中流露出的情绪,更集中在享乐、虚荣、苟且。
真正昂扬的人,少之又少。
看完《后浪》,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呈现了一场当代新生事物大观。
从生活记录、科技产品展示到艺术创新、电子竞技,种种新事物作为人们的爱好出现,摆在不
断扩大的B站平台上就从一部分人的消遣品成为了更多人的消遣品。
但《后浪》配上讲词后,其背后的关联性真的经得起推敲吗?在将演讲和演讲词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后,大概可以把其中核心的意思概括为时代属于青年一代,你们可
以手握前任所以经验,又拥有多元的价值观,你们要努力热爱生活、拥抱时代、善良
勇敢、开创未来。
同样地,这字面意思是典型的正能量宣言,必定政治正确。
但问题在于,它将
宏观视角的文化繁荣直接包装为了所谓时代强音,这是这篇演讲借官媒走到前台后最
离谱的地方。
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这种文化范畴内的繁荣是建立在受众的消遣
欲之上的,这是一种贩卖者的胜利,而非一场表达者的盛世。
青年人身边的事物前所未有地向资源、向功利倾斜着,青年人的情感越来越不
属于自己而是种种精神世界里的舶来品,原本属于自己的情感被持续消解着。
尽管这
不是个沧海横流的年代,但我们好像越来越难忠于自己了。
今天我们常以五四精神之名,赞美许多积极进取、努力工作的青年人,并把这
解释为五四精神的时代意义。
但我总觉得很可惜的是,五四精神的精髓在于解构时代、解构矛盾、解构过往,而不是建构理想。
历史总会被今人利用,海内海外、历朝历代
都是这样。
我所说的五四精神被矮化,不只是因为对当下主流解读具有极强目的性的抵触,而是因为我一直坚信作为内核的危机感、反叛精神与探索精神在很多时候被消解了。
不少的年轻人们在挣扎,在梦碎,可反抗的声音却是珍稀的。
为什么曾经的五
四精神那么宝贵,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它是自下而上的。
从昨晚到今天,对于《后浪》的风声多多少少已经变了点。
有人说的避重就轻,或是华而不实,那么所说的避重和不实是什么?在我眼里,是它作为一个重要的青年节演讲,没有直面生活的暗面与社会的负面。
说到暗面与负面,想起之前杨坤批《惊雷》的过程中曾写过,代表如今这个时
代的或许是北大学生用鲁迅的文章写的rap。
在听了《野草》这首歌后,评论里的一
种声音让我特别有共鸣很幸运,鲁迅以前是中国人的脊梁,不幸的是,他现在也是。
可能当鲁迅的文字过时那一天,才是最本真的五四精神应该被允许重新解释的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