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2·7月上旬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民主对于抗日的重要性,毛泽东指出:“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民主是抗日的保证,抗日能给予民主运动发展以有利条件。

”[1]274
因此,党把抗日和民主结合起来,在抗日根据地领导各阶级、各阶层进行民主
政治建设,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制定颁布一系列指导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及条例
全面抗战开始以后,为了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共中央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发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改革政治
机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内容,把抗日同实现民主、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全国人民进行抗战的总动员。

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民主政治,保障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权利,团结全边区人民与党派共同抗日。

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即《五一施政纲领》,对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尤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定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这不仅是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举措,同时也表明共产党摒弃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的决心;二是保障抗日各阶层的民主权利,即“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三是加强廉政建设,严惩公务人员的贪腐行为。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是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政治和其他方针政策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依据和准则,对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39年1月17日至24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会议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和《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组织条例》,以及扩大地方武装和统一战线,清匪、除奸,发展经济、教育等12件重要提案。

在陕甘宁边区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各抗日根据地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施政纲领和地方性法律,
包括参议会组织条例、人权条例、选举法、政权组织法等各项法
规文件,
对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二、根据“三三制”原则建立各级民主政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政权,既不同于国民党政权,也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在苏区建立的工农民主政权,而是一种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政权。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由毛泽东起草的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明确指出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
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2]742。

“三三制”政权从
1940年开始试行,到1941年各抗日根据地普遍推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许多地主豪绅消除了对共产党的敌对和惧怕心理,积极踊跃地参加选举。

各抗日根据地把共产党员的候选人数和当选人数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之内,积极创造条件让党外人士参与到政权中来,如在1941年陕甘
宁边区政府委员的选举中,共产党员多出1名,徐特立主动要求退出,把名额让给了党外人士,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党外人士看到了共产党摒弃专断独裁、联合治政的诚意和决心,积极参与到根据地建设中来,大胆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如党外的11
位参议员提出“精兵简政”的提案,受到边区
政府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并被迅速采纳,随后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精兵简政运动,大大减少了根据地的执政成本和群众负担,提高了机关的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政府的威望。

“三三制”的实行,消除了根据地各级机关原来清一色共产党员的现象,充分调动了
各抗日阶层参与根据地建设和团结抗战的积极性,为抗日根据地吸纳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也为共产党广泛地接受党外人士监
督、防止自身腐化和决策失误起到了保障作
用,正如谢觉哉指出的“三三制是共产党约束自己的一个制度……。

为甚么要这样?因要革命须要有坚强的领导的党,而处于优势
的领导的党,很容易走到把持包办。

把持包办,不但广大人民不满意于当政的党,党的本身,也很不利。

党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其党
必归于失败。


[3]26
三、建立参议会制度
为了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参照国民政府公布的《省临时参议会组织条例》建立了各级参议会、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

参议会一般分为边区、县、乡三级(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根据地县级不称参议会而称议会,基层的称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参议员均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在特殊情况下,如边区政府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聘请一些勤劳国事的有威望的社会人士作为参议员,但不得超过参议员总数的十分之一。

在参议会休会期间,除了乡级参议会不设常驻议员外,边区和县级参议会都设有常驻议员。

1939年2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明确规定了参议会的职权,即选举和罢免同级政府组成人员;制定本级行政区域的大政方针,制定和通过各项法令、法规;监察及弹劾同级政府的工作人员,监督同级政府对参议会决议的执行等。

由此可见,各级参议会不仅仅是最高监督机关,同时也是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立法机关。

各根据地推行“三三制”政权建制以后,参议会制度也采用
了“三三制”原则,如陕甘宁边区在1940年4月发布的《关于新区行政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各级参议会与政府委员,必须包括各阶级各抗日党派与无党派之成分”,“无论任何一政党之党员所占议员或委员之总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

”按照“三三制”原则合理确定各阶层代表在参议员中的比例,使参议会的各项职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参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刘丽王家平
da ng'a n
chunqiu
档案南泥湾大生产
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和农民谈
话,询问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50
议会制度更加民主和完善。

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与中外历史上的其他议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参议会是包括各阶级在内的边区全体人民的民意代表机关,不仅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也可以由人民撤换,可以真正代表人民监督政府、检查政府的工作、撤换和罢免人民不满意的公务人员,如陕甘宁边区子长县的一个乡长杨洪林和指导员史志才,由于独断专行、瞒上欺下、不尊重民意,就被当地的村民大会罢免了。

各日根据地的参议会制度尽管由于条件所限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法规制度不完备,个别参议会未能充分履行职责等,但切实保障了边区各界抗日民众的政治民主权利,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建立、完善选举制度
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党在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创新选举方式方法,赋予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的无差别的民主选举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各阶层民众的参政热情,堪称古今中外历史上民主选举的典范。

1937年5月,陕甘宁边区通过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了“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选举制及选举方法。

在选举人资格方面,规定除少数汉奸、被剥夺公民权的犯罪分子和精神病人以外,“凡居住在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
岁的,无论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
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此后,各抗日
根据地都参照《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制定
出本地区的选举条例,如《晋察冀边区选举
条例》规定:
“凡在边区境内年满18岁之中
华民国人民,不分性别、职业、民族、阶级、党
派、信仰、文化程度、居住年限,经选举委员
会登记后,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除沦陷
区以外,“边区参议员、县议员、村民代表均
由选民用直接平等普选制无记名投票法选
举之。

”各抗日根据地都先后通过普选运动
建立健全各级民主政权,如陕甘宁边区从
1937年到1945年,经过三次全边区的普选
建立健全了乡、县、边区三级民主政权。


1941年的第二次大规模直接选举为例,“仅
据曲子县的统计,全县选民共25175人,参
加选举的为20223人,占80.4%;另据吴堡
第六区的统计,全区选民3505人,参加选举
的为2961人,占84.5%;总计全边区参加选
举的选民占选民总数的80%以上”[4]243。

为了
使选举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些根据地还实行
了差额选举的办法,使正式候选人的名额远
远多于应选人,苏北抗日根据地甚至将候选
人名额加倍,使选民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
充分调动了广大民众的参选积极性。

除了普
选制以外,各根据地还实行竞选制。

《陕甘宁
边区选举条例》明确规定:
“各抗日政党及各
职业团体,可提出候选名单,进行竞选活动,
在不妨害选举秩序下,选举委员会不得加以
干涉或阻止。

”而且规定边区和县一级的候
选人可以通过集会和舆论宣传为自己拉选
票,而乡村一级的候选人也可以到台上发表
“竞选演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选民的
支持。

针对边区大多数民众文化程度不高的
实际情况,各根据地创造性地制定出了各种
投票选举办法,如对于识字多的选民采用票
选法,对于识字不多或完全不识字的选民采
用画圈法、画杠法、画点法、投豆法、烧洞法
等,积极创造条件使广大选民尤其是农民参
与到选举工作中来。

边区各阶层民众根据选
举条例不仅可以选出自己满意的人,而且可
以随时罢免那些自己认为不称职的人,从这
个意义上说,广大民众在享有选举权、罢免
权的同时,也充分享有了监督权。

此外,党还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改善民
生、提高党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等举措来
保障和提高政治民主化的水平。

党在抗日根
据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系列探索和尝
试,尽管受时代和条件的局限有很多不尽完
善的地方,但为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和
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
时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
经验,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伟大实践,仍然是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91.
[3]谢觉哉.三三制的理论与实践[N].解放日报,
1942-3
[4]宋金寿,等.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M].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作者刘丽为中共营口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
部副教授;作者王家平为中共营口市委党校教育
长、副教授。

广东(粤穗深)开通跨馆档案查阅利用系统
日前,“广东(粤穗深)跨馆档案查阅利用系统”在广州市政务中心举行开通仪式。

这是国内首个跨馆查阅系统,并面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外国组织及个人开放。

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广州市副市长贡儿珍出席开通仪式。

广东省档案局(馆)长徐大章在开通仪式上致辞。

开通仪式由广州市档案局(馆)长何伍爱主持。

“广东(粤穗深)跨馆档案查阅利用系统”是一个面向公众开放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的服务平台,现有开放档案目录数据80多万条,政府信息公开文件目录2.6万余条。

该系统既整合了粤、穗、深3地档案馆开放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的目录数据,又依托各自的档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网上查询、网上信息交换等业务,实现了馆际
之间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方便了人民群
众就近查阅利用跨馆档案信息。

今后,利
用者如需在已联网的某个档案馆跨馆查
阅其他档案馆的开放档案和政府信息公
开文件,只要登录这个系统查询相关目
录,就可以知道是否有自己所想要的信
息。

“广东(粤穗深)跨馆档案查阅利用系
统”开通后,将进一步扩大系统的覆盖面,
逐步向珠江三角洲各市以及全省各级档
案馆延伸,尽可能将条件成熟的档案馆纳
入到系统中,做到成熟一个吸纳一个,力
争在“十二五”期间最终实现省、市、县3
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全覆盖。

(周乔丽)
计生档案为双女户
享受政府补贴提供依据
近日,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镇公皋村村
民杭占荣,领到政府补贴,逢人便说是朝阳
县档案馆帮了大忙。

现年60周岁的杭占荣老人是双女户,多
年来一直生活过得拮据,又随着年龄的逐渐
增大,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今年政府对农村双
女户出台了新的奖励政策,对年龄达到60周
岁的双女户家庭进行扶持,每月每人发给88
元生活补贴。

这可乐坏了杭占荣老人,于是他
便乘车来到了朝阳县档案馆,要求查找二胎
指标审批存根作为双女户的凭证,工作人员
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找到了当年的二胎指标
审批存根,拿着这份凭证老人到相关部门顺
利地领到了生活补贴。

(朝阳县档案局)
L iyongfuwu
利用服务
51
兰台世界2012·7月上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